界面新聞記者 | 實習記者 田鶴琪
界面新聞編輯 | 翟瑞民
2023年10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2023年度國務院推動高質量發展綜合督查征集問題線索的公告》(簡稱《公告》)。
《公告》稱,國務院擬于11月組織開展2023年度國務院推動高質量發展綜合督查,對北京、天津、河北、內蒙古、吉林、黑龍江、上海、安徽、江西、湖南、廣西、海南、重慶、云南、甘肅、寧夏等16個省(區、市)、國務院相關部門進行實地督查。
督查的目的是:“為推動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高質量發展決策部署,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促進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為實現督查提質增效與減輕基層負擔并舉,國務院辦公廳從即日起面向社會征集問題線索。界面新聞注意到,《公告》征集線索的范圍主要包括阻礙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妨礙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影響擴大國內需求、影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保障和改善民生不到位等5個方面,并羅列了32項具體問題。
在阻礙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方面,包括有關地方政府對民營企業實行歧視化、差別化待遇,指定國有企業壟斷市場,在市場充分競爭領域排除限制公平競爭;有關地方和單位利用行政或刑事手段干預經濟糾紛,超權限、超范圍、超數額、超時限查封扣押凍結財產,隨意限制民營企業家自由,影響民營企業合法生產經營等。

在妨礙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方面,包括有關地方和單位違規設置區域壁壘限制外地企業承接工程項目,實施補貼等優惠政策限制外地企業參與;有關地方在招商引資中惡性競爭,盲目上項目甚至搞政績工程等。
在影響擴大國內需求方面,包括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項目、保障性住房項目未按期開工或者開工后建設進度緩慢;促進汽車、電子產品、家居等大宗消費政策落實不到位;違規設置障礙限制民間資本參與重大工程和補短板項目建設等。
影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方面,包括在鄉村振興工作中脫離實際、急功近利,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在防返貧動態監測工作中玩數字游戲、組織數據造假;在引導土地經營權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工作中違背農民意愿、拖欠流轉費用,資本下鄉損害農民利益;有關地方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工作不力或者“一刀切”等。
保障和改善民生不到位方面,包括:相關方面落實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政策措施不到位;拖欠教師、村醫等群體工資、補助等;相關方面落實教育"雙減"政策不到位,教育領域亂收費;城鄉有序流動的戶籍遷移政策以及以居住證為載體的城鎮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務落實不到位;對特困、低保、高齡、失能老年人的兜底保障不足;對困難人員救助幫扶不及時;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不到位。
此外,國務院也同時征集有關地方和單位行政效能低,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等方面相關問題線索,以及對政府工作的意見建議。
國務院表示,經營主體和人民群眾如掌握以上方面的問題線索,可以通過國務院"互聯網+督查"平臺反映。對其中有代表性的問題線索,國務院辦公廳將及時轉有關方面核查處理,國務院督查組將進行抽查復核。
此前在10月20日,國務院總理李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國務院關于取消和調整一批罰款事項的決定》。
會議指出,嚴格規范處罰事項和罰款標準,是優化營商環境、降低經營成本的重要舉措。要持續壓減罰款事項,對違反法定權限、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可采取其他方式規范管理的罰款事項做到應減盡減。要嚴格規范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加大對亂罰款的整治力度,完善協同治理和聯合懲戒機制,嚴肅查處以罰代管、過罰失當等行為,加大向社會曝光力度,防止各類惠企政策效果被削弱或抵消。根據會議審議,本次擬一攬子取消和調整行政法規、部門規章中的33個罰款事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