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高佳
界面新聞編輯 | 翟瑞民
地震發生那一晚,佘志福67歲的的父親佘木灑和殘疾孫子都被埋在了廢墟里。
為了照顧方便,佘木灑一直和孫子住在已建造30多年泥墻瓦房里。2017年母親去世后,佘志福家被評為低保戶。按照甘肅省有關政策,農村低保戶可以享受危房改造政策。佘志福介紹,有關部門曾派人到家里測量一番,留下了一份“通知”,他注意到上面有“磚混結構”幾個字。后來,房屋改造計劃不了了之。
3年前,佘志福花費幾萬元,在老房子旁邊蓋了三間平房,政府曾給他發放1.5萬元補貼。佘志福說,他家的老宅并非磚混結構,可能是因為前面被刷了一層白灰,給人一種并不危險的印象,但房子的主體構造其實都是泥墻。
就是這座泥墻房子,倒塌后把老人和孩子壓在了下面。經歷鄰居們救援,孫子只是輕傷,佘木灑則在訴說胸口疼痛1小時后去世。
2023年12月18日23時59分,甘肅省臨夏州積石山縣發生6.2級地震。截至12月21日晚,地震已造成甘肅和青海兩省144人遇難,近千人受傷,仍有3人失聯。

為何積石山6.2級地震會造成100人以上的人員死亡?地震專家陳會忠向界面新聞分析,第一個原因是地震震級比較大,6.2級可以算是強震;第二,這次地震的震源深度比較淺,震源淺的地震容易造成地面相當大的破壞;第三,地震發生在深夜,半夜差不多將近12點,這時人們都在睡覺或熟睡中,地震時來不及逃生。
另外,陳會忠解釋,這次地震發生在人口相對稠密的地區,雖然這里的人口沒有東部地區人口稠密,但是震中及附近人口相對較多,居住密度大。此外,當地經濟較為落后,建筑的抗震強度較弱,沒有像東部地區建筑那么強,這幾個原因都是造成此次地震重大傷亡的重要原因。
按照規定,中國城鄉建筑抗震設防需遵循的基本標準和要求,應依據地震區劃圖和建筑抗震設計規范等確定。
中國現行第五代地震區劃圖自2016年開始實施,確定了不同區域抗震設防需應對的地震烈度。《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01》明確規定,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及以上地區的建筑,必須進行抗震設計。
中國把地震烈度分為十二個等級,通常用“度”來表示,度數越大,破壞程度越大。在一次地震中,距震中越近,破壞程度越大,烈度值越高。
界面新聞注意到,根據現行《建筑抗震設計規范》2016版附錄A全國主要城鎮抗震設防烈度表,積石山的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而據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發布的《甘肅臨夏州積石山縣6.2級地震科技支撐簡報》顯示,根據此次地震預測的震動圖分布特征,預計極震區震動烈度可能達Ⅷ(8)度以上。
《中國地震烈度表》顯示,當發生地震烈度7度地震時,多數人將驚逃戶外,房屋出現少數毀壞;而到8度時,多數人則會搖晃顛簸、行走困難,房屋將出現多數嚴重或中等破壞。
國家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地震應急搜救中心原總工程師曲國勝告訴界面新聞,即使積石山地震震區房屋依照《建筑抗震設計規范》進行設計建造,也難以承受8度的地震烈度。
曲國勝表示,此次地震發生后,積石山當地的抗震設防烈度應會進行調整。中國地震局蘭州地震研究所研究員、甘肅省地震局原局長王蘭民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稱,建議在這次地震之后,可以根據當地不同的場地條件,在充分做好現場調查工作后,進行適度抗震標準提升,比如提升到8度或9度。
值得關注的是,我國正將抗震設防逐步納入制度化管理過程中,但積石山地震仍凸顯出農村建筑普遍存在的災害隱患問題。
關于農村建筑抗震設防,曾在2014年前后就引起廣泛討論。2014年8月3日,云南魯甸6.5級地震造成617人死亡,112人失蹤,3143人受傷。此前,2012年云南昭通彝良縣也曾發生5.7級地震和5.6級地震,兩次地震造成80人死亡。
“建筑物倒塌,尤其是不設防的農居和鄉鎮老舊房屋是魯甸地震人員死亡的第一重要因素。”云南地震局李永強等曾在2016年12月發表的《2014年云南魯甸6.5級地震致人死亡情況分析》一文中指出。
在積石山縣參與救援的甘肅藍天救援隊救援中心副主任顏偉介紹,此次震中的鄉鎮,房屋倒塌情況嚴重。“農村建造的房屋年限較長,有的土墻年齡達到百年以上,因此地震導致很多民房坍塌。一些翻新的磚墻也有倒塌的現象。目前,當地房屋受損面積達到70%-80%左右。”顏偉稱。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2008年曾批準《鎮(鄉)村建筑抗震技術規程》,其中規定: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及以上地區的村鎮建筑,必須采取抗震措施;抗震設防烈度必須按國家規定的權限審批、頒發的文件(圖件)確定。
“我國的抗震設防體系仍然集中在城市。”曲國勝稱,“雖然標準、規范中有強制性條款,但是在農村,老百姓的自建房不一定都按照抗震設防的規范來建造。”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研究員羅開海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自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以來,社會各界對建筑(包括村鎮民居)抗震越來越重視,但在廣大農村、特別是我國西南、西北以及西部的偏僻山區,當地的經濟水平、建筑工匠的技術水平落后以及抗震防災的主觀意識淡薄仍舊是阻礙農村房屋建筑抗震能力改善的主要因素。”
其實,近年在《鎮(鄉)村建筑抗震技術規程》的基礎上,各地也在陸續出臺更細致的農村建筑抗震技術標準。
甘肅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曾于2021年3月印發《甘肅省農村房屋抗震性能評估技術導則(試行)》和《甘肅省農村抗震房屋新建與加固技術導則(試行)》,適用于甘肅省抗震設防烈度6、7、8地區層數為一、二層的既有農村房屋的抗震性能評估和抗震設防烈度6、7、8和9度地區農村抗震房屋新建與加固的設計和施工。
2023年,甘肅省地震局在積石山縣所處的臨夏州調研,對臨夏州六類地震承災體進行排查。調研文章《基于建筑物詳查的地震災害重點隱患風險評估——以臨夏州為例》稱,91.33%的農村集合住宅,61.05%的農村獨立住宅和51.64%的農村非住宅都被評估為地震災害隱患“一般”等級。相較而言,50%以上的城鎮住宅和非住宅被評估為地震災害隱患“輕微”等級。
“農村集合住宅、農村獨立住宅和農村非住宅的地震災害隱患主要與房屋未設防或者設防烈度偏低有關。”這篇文章稱。
曲國勝對界面新聞也指出,“不同地區的經濟水平不同,抵御災害的韌性能力也會不同。”
公開資料顯示,積石山縣曾是甘肅省23個深度貧困縣之一,2020年退出國家級重點貧困縣序列。2022年,積石山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8618.24元,僅達到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2.8%。
界面新聞注意到,2022年11月,積石山縣人民政府官網曾發布文件《積石山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農村危房改造及抗震房改造》。文件中明確了2022-2025年度農房抗震改造的改造對象。文件要求,改造后房屋必須有上下圈梁、構造柱、拉結筋等抗震措施,保證正常使用安全和基本使用功能,達到抗震設防標準。
上述文件還提到農村危房改造及抗震房改造的補助標準,比如易返貧致貧戶等“六類”重點對象戶均補助25000元;其他安全住房不達標修建對象戶均補助15000元;五保戶、殘疾戶等家庭無勞動力無法實施修建的戶均補助40000元。
界面新聞查詢公開資料發現,積石山縣有5.57萬農戶,農村住房安全曾是積石山縣脫貧攻堅的一項核心指標。當地民族日報2021年5月5日報道稱,自2014年以來,積石山縣累計完成危房改造3.2萬戶,累計投入資金5.4億元,全面實現了全縣“無一戶危房”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