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lockquote id="uhf2o"></blockquote>

      <cite id="uhf2o"></cite>
    • <rt id="uhf2o"><label id="uhf2o"></label></rt>
      <output id="uhf2o"><big id="uhf2o"></big></output>
      <big id="uhf2o"><fieldset id="uhf2o"></fieldset></big>
      色九月亚洲综合网,亚洲男人第一无码av网站,国产亚洲一二三区精品,一本一道av中文字幕无码,亚洲人妻一区二区精品,99国产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性一交一乱一伦,亚洲色欲色欱WWW在线
      正在閱讀:

      十年盟友分道揚鑣,雷軍的競爭對手越來越多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十年盟友分道揚鑣,雷軍的競爭對手越來越多

      小米逐漸成為了越來越多行業的“攪局者”。

      文 | 雷達財經 莫恩盟

      編輯 | 深海

      美的小米十年“姻緣”,就此終結?

      3月28日,美的集團公布了2024年年報,其中一項引人注目的信息是,美的集團在2024年徹底清倉手中持有的小米集團的股票。

      雷達財經梳理公開資料和媒體報道了解到,美的集團自2015年起便與小米建立了股權投資的紐帶,這一關系維持了近十年。

      然而,自2020年起,美的集團逐步減持小米股票,累計套現金額超過18億元。與此同時,曾經身為美的集團十大股東的小米,其身影也在美的集團2019年的中期報告中消失。

      美的與小米兩大商業巨頭的背后,分別站著何享健與雷軍兩位大佬。在不久前公布的《2025胡潤全球富豪榜》中,兩位企業家均闖入中國榜TOP10之列。盡管何享健家族的財富總量及排名略高于雷軍,但兩者間的差距較前一年顯著縮小。

      從企業經營層面來看,美的集團去年的營收及歸母凈利潤均超越了小米集團,但在增長速度上則不及小米。而在市值表現方面,小米集團則大幅領先于美的集團。

      目前,小米的業務范疇已擴展至家電領域,與美的形成了直接競爭。盡管小米的智能大家電業務發展迅猛,但其與行業巨頭美的之間仍存在明顯差距。

      近年來,隨著雷軍不斷拓展小米的業務邊界,并在手機、汽車、家電等多個領域取得不俗的成就,小米因此也逐漸成為了越來越多行業的“攪局者”。

      持股近10年清倉,美的小米緣盡?

      3月28日晚,美的集團正式揭曉了其2024年度的業績報告。而美的集團此次發布的財報還披露了一則重要信息,即美的集團在2024年徹底清倉了其手中所持有的小米集團股票。

      雷達財經梳理發現,美的集團與小米集團之間的緣分可以追溯至2014年末。彼時,美的集團發布一則《關于美的與小米戰略合作事宜的公告》。

      公告顯示,兩家公司基于對雙方企業戰略、經營策略、行業地位、公司治理、企業文化和價值觀的高度認可,就建立強強聯合、優勢互補的全生態鏈戰略合作事項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同時,雙方在股權方面也達成了相應的合作,美的以每股23.01元的價格向小米科技定向增發5500萬股,募資不超過12.66億。發行完成后,小米科技將持有美的集團1.29%的股份,并可提名一名核心高管為美的董事。

      美的當時表示,本次發行后,公司將與小米科技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在智能家居及其生態鏈、移動互聯網業務領域進行多種模式合作,有利于發揮公司與小米科技之間的協同效應,進一步完善公司的產業鏈布局。

      而據紅星資本局報道,美的集團自2015年起持有小米股票,至今已有近10年左右的時間。但雷達財經查閱小米集團2018年的招股文件,并沒有找到美的集團在2015年入股的細節。而據美的集團發布的2018年年報顯示,截至當年年末,美的集團持有小米集團股票的期末賬面價值達11.23億元。

      然而,近幾年時間,美的集團對小米股票的持有策略出現了變化。2020年,美的集團通過減持小米股票套現8.77億元。隨后兩年時間,美的集團對小米股票的操作保持靜默。

      到了2023年,美的集團再次“動刀”,通過減持小米股票套現0.59億元。再加上去年通過減持套現的9.02億元,美的集團2020年至2024年期間累計通過減持小米股票套現金額超過18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也曾對美的集團的股票進行減持。雷達財經梳理發現,在美的集團2015年的中期報告中,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曾位列其十大股東之一。后續,小米一度有所增持,但在美的集團2019年的中期報告中,小米已從美的集團的十大股東名單中消失。

      有分析認為,美的集團此前持有小米股票屬于財務投資性質,隨著小米股價的上漲,美的選擇減持套現是符合邏輯的資本運作。在小米股價相對高位時賣出,有助于美的集團盡可能地獲取更高的投資回報。

      但也有觀點認為,美的集團清倉小米股票,可能是出于自身戰略規劃的考量。隨著小米在家電領域的積極布局,兩家企業已逐漸從合作伙伴轉變為直接競爭對手。因此,出售小米股份可被視為美的集團減少潛在利益沖突、優化戰略布局的舉措。

      不過,據中新經緯報道,美的集團證券部工作人員回應稱,清倉屬公司正常投資操作,沒有特別原因。該工作人員還表示,此舉與業務戰略調整“沒有關系,業務還是 ToC 與 ToB 并重發展”。

      美的VS小米,各有千秋

      如今,美的與小米在各自主攻的領域均屬頭部玩家,而這兩家企業的發展離不開何享健和雷軍這兩位靈魂人物的領導。

      自1968年創立以來,美的集團已逐步發展成為一家業務覆蓋智能家居、新能源及工業技術、智能建筑科技、機器人與自動化、健康醫療、智慧物流等多個領域的全球化科技巨頭,旗下擁有美的、小天鵝、華凌等眾多知名品牌,展現出了強大的品牌矩陣和多元化發展實力。

      而小米公司自2010年4月成立以來,憑借智能手機、智能硬件和IoT平臺的強大實力,迅速崛起為消費電子及智能制造領域的佼佼者。而憑借去年推向市場的小米SU7,小米成功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站穩腳跟,并進一步搭建起了“人車家全生態”的戰略版圖。

      作為美的集團的創始人,何享健的成功彰顯了傳統制造業“實干家”的精神。他堅持穩健經營、全球化布局與制度化管理,為美的的穩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而雷軍作為小米的創始人,則是互聯網時代“新經濟”企業家的代表。他注重技術驅動、資本整合與生態擴張,追求顛覆式創新,帶領小米不斷突破自我,實現跨越式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胡潤研究院日前公布的《2025胡潤全球富豪榜》中,何享健和雷軍兩位大佬皆榜上有名。其中,82歲的何享健及其家族財富達2550億元,位列中國第六,較去年上漲25%,全球排名第41位,上升5位。

      而小米56歲的創始人雷軍,今年則憑借2200億元的財富首次躋身中國前十,財富較去年增長114%,全球排名第50位,上升91位。

      盡管在財富和排名上稍遜于何享健,但從手機跨界到汽車行業的雷軍財富增長勢頭十分迅猛。在《2024胡潤全球富豪榜》中,何享健家族的財富領先雷軍1000億元,但到了今年的榜單,二者之間的差距已縮小至350億元。

      此外,胡潤甚至還預測,雷軍將和寧德時代曾毓群、DeepSeek梁文鋒、幣安趙長鵬、寒武紀陳天石一樣,成為未來角逐中國首富的有力競爭者。

      何享健和雷軍兩位大佬財富快速增長的背后,與美的、小米兩家公司去年取得的卓越業績密不可分。2024年,美的集團全年斬獲4071.5億元的營收,相較上年同期實現9.44%的增長。利潤方面,美的集團全年錄得歸母凈利潤385.37億元,同比增長14.29%。

      再看小米,去年全年實現3659.06億元的營收,雖然營收規模不及美的集團,但35.04%的增速卻明顯領先美的集團。

      在盈利方面,小米仍與美的集團存在一定的差距。去年,小米全年實現236.58億元的歸母凈利潤,同比實現35.38%的大幅增長,但盈利規模不及美的集團。

      然而,小米近期在資本市場的表卻頗為亮眼。截至4月1日收盤,小米集團的最新市值高達1.21萬億港元,而美的集團港股的最新市值為5783億港元,不到前者的一半。

      雷軍和小米,觸角越深越長

      長久以來,美的、海爾、格力被譽為“白色家電三巨頭”。而在外界看來,當下美的集團與小米集團最直接的競技場,也當屬家電賽道。

      小米集團在不久前發布的年報中提到,2024年,其智能大家電業務延續高速增長態勢,整體收入同比實現56.4%的增長。

      具體來看,小米的空調產品出貨量超680萬臺,同比增速超過50%;冰箱產品出貨量超270萬臺,同比增速超過30%;洗衣機產品出貨量超190萬臺,同比增速超過45%,空調、冰箱與洗衣機出貨量均創歷史新高。

      2024年,小米智能大家電業務用戶服務再上臺階,家電拆送裝全面升級。同年6月,小米推出空調送拆裝一站式服務,實現自營渠道一次上門便可完成送、拆、裝三種服務,一次性解決用戶換新需求。

      同時,小米持續在多品類、多地域推廣,截至2024年12月31日,小米已在空調、智能電視、冰箱、洗衣機、熱水器、智能門鎖6大核心品類,完成送拆裝一站式服務升級,覆蓋全國2898個區縣。此外,小米持續推進在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中的高端化戰略,于今年2月推出米家中央空調Pro。

      盡管小米在家電業務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其與行業巨頭美的之間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去年,小米包含智能大家電、平板、可穿戴產品等在內的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板塊,合計斬獲1041億元的收入。

      而去年僅智能家居業務,就為美的集團拿下高達2695億元的收入,這一數字是小米前述板塊營收的2.5倍還多。

      美的財報還顯示,公司旗下諸如家用空調、洗衣機、干衣機、冰箱、臺式電烤箱、電磁爐、電暖器、電風扇、電熱水壺、空氣炸鍋之類的家電產品,去年在線上和線下市場的份額多位于行業前二水準。

      不過,小米在家電行業的迅猛增長,仍給美的等家電巨頭帶來了一定的競爭壓力。而格力電器的“一把手”董明珠,更是將小米視為重要的競爭對手。早年間,董明珠與雷軍之間的“十億賭約”就曾引起廣泛關注,成為業界熱議的話題。

      近段時間以來,董明珠的一些公開發言也被不少網友和媒體解讀為是在暗指雷軍或小米。此外,格力還曾公開聲稱小米侵犯其專利,進一步加劇了雙方之間的競爭態勢。面對這一指控,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回應稱,“董總隔一段時間就幫小米做一次宣傳”。

      除了家電賽道,雷軍進軍汽車行業的舉措也讓小米在這一新興賽道上“樹敵”不少。時間回撥至2023年12月,小米SU7還未正式上市時,雷軍曾在微博上向多家知名車企致敬進行預熱宣傳。彼時,不少車企對小米的示好給予積極回應。但對于小米汽車的這一宣傳,沒被致敬的極氪汽車高管楊學良則表示,“致敬的有點煩了”、“過了”。

      不過,今年2月,極氪和小米似有冰釋前嫌之意。2月28日,極氪汽車發布微博稱“祝賀小米SU7 Ultra成功發布”,并配圖極氪001 FR。小米汽車回應稱:“感謝,共勉!”

      去年8月,極越汽車公關負責人徐繼業在朋友圈“炮轟”小米汽車和雷軍“傾銷式賣車”也曾引發熱議。事后,據澎湃新聞報道,有知情人士稱,極越CEO夏一平迅速發布了內部信,對該事件通報處罰。

      而在智能機時代就經常隔空喊話的小米和華為,如今戰火已逐漸從手機領域延伸到了汽車賽道。在此前的小米SU7發布會上,雷軍曾表示:“我發現所有的車廠都沒有考慮到手機支架怎么裝,沒有一個好用的,我們一定要做最好的手機支架!”

      在后續的智界S7發布會上,余承東則頗有意味地提到,“我真搞不明白為什么很多汽車要用手機支架,后來我明白了,原來他們車導航性能不行!我們會讓手機應用全量上車,強大的心臟無需手機支架!”

      隨著雷軍在商業領域的不斷深耕和小米集團的持續拓展,他未來或將成為更多行業的“攪局者”,這一現象不僅局限于已提及的智能手機、家電和汽車等領域。比如,此前3·15晚會揭露衛生巾行業亂象時,雷軍再次被眾多網友寄予厚望,紛紛喊話邀請他盡快下場整頓這一行業。

      然而,有人選擇與小米“硬剛”,也有不少人選擇親近雷軍。比如,同樣是家電大佬的海爾周云杰就是其中之一。不久前,周云杰因與雷軍同框的表情包而意外走紅網絡,其在入駐微博后又與雷軍進行了親密互動。

      而在3月29日舉行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5)高層論壇上,雷軍再次成為焦點人物,他被深藍汽車CEO鄧承浩、京東集團副總裁繆欽、奇瑞控股董事長尹同躍、寧德時代CTO高煥等大佬“狂cue”,存在感爆棚。

      有分析認為,雷軍在手機、家電、汽車等多個行業被視為“攪局者”,體現了他作為行業領導者的廣泛影響力和強大競爭力。小米在諸多領域的成功和創新推動了行業的發展,同時也引發了同行的關注和競爭。這種關注和競爭,或將進一步激發行業的活力與變革。

      然而,隨著雷軍商業版圖的不斷擴大,小米也面臨著日益增多的潛在風險與挑戰。業務的多元化意味著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人力資源以及管理精力的傾注。若小米無法高效整合與優化配置這些資源,可能會遭遇資源分配失衡、管理效率下滑等困境,進而對整體業績產生不利影響。

      此外,隨著業務范圍的拓展,小米還需應對更為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與競爭格局。不同行業擁有各自的規則與運營模式,小米需要迅速適應這些差異,并探索出符合自身特點的發展道路。這不僅是對小米戰略眼光與執行力的考驗,也是對其市場敏銳度與靈活應變能力的挑戰。

      有關小米和美的的后續發展,雷達財經將持續關注。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小米

      5.1k
      • 小米股價一度跌超4%,花旗預測其三季度業績低于預期
      • 港股小米集團-W走弱,盤中一度跌超4%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十年盟友分道揚鑣,雷軍的競爭對手越來越多

      小米逐漸成為了越來越多行業的“攪局者”。

      文 | 雷達財經 莫恩盟

      編輯 | 深海

      美的小米十年“姻緣”,就此終結?

      3月28日,美的集團公布了2024年年報,其中一項引人注目的信息是,美的集團在2024年徹底清倉手中持有的小米集團的股票。

      雷達財經梳理公開資料和媒體報道了解到,美的集團自2015年起便與小米建立了股權投資的紐帶,這一關系維持了近十年。

      然而,自2020年起,美的集團逐步減持小米股票,累計套現金額超過18億元。與此同時,曾經身為美的集團十大股東的小米,其身影也在美的集團2019年的中期報告中消失。

      美的與小米兩大商業巨頭的背后,分別站著何享健與雷軍兩位大佬。在不久前公布的《2025胡潤全球富豪榜》中,兩位企業家均闖入中國榜TOP10之列。盡管何享健家族的財富總量及排名略高于雷軍,但兩者間的差距較前一年顯著縮小。

      從企業經營層面來看,美的集團去年的營收及歸母凈利潤均超越了小米集團,但在增長速度上則不及小米。而在市值表現方面,小米集團則大幅領先于美的集團。

      目前,小米的業務范疇已擴展至家電領域,與美的形成了直接競爭。盡管小米的智能大家電業務發展迅猛,但其與行業巨頭美的之間仍存在明顯差距。

      近年來,隨著雷軍不斷拓展小米的業務邊界,并在手機、汽車、家電等多個領域取得不俗的成就,小米因此也逐漸成為了越來越多行業的“攪局者”。

      持股近10年清倉,美的小米緣盡?

      3月28日晚,美的集團正式揭曉了其2024年度的業績報告。而美的集團此次發布的財報還披露了一則重要信息,即美的集團在2024年徹底清倉了其手中所持有的小米集團股票。

      雷達財經梳理發現,美的集團與小米集團之間的緣分可以追溯至2014年末。彼時,美的集團發布一則《關于美的與小米戰略合作事宜的公告》。

      公告顯示,兩家公司基于對雙方企業戰略、經營策略、行業地位、公司治理、企業文化和價值觀的高度認可,就建立強強聯合、優勢互補的全生態鏈戰略合作事項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同時,雙方在股權方面也達成了相應的合作,美的以每股23.01元的價格向小米科技定向增發5500萬股,募資不超過12.66億。發行完成后,小米科技將持有美的集團1.29%的股份,并可提名一名核心高管為美的董事。

      美的當時表示,本次發行后,公司將與小米科技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在智能家居及其生態鏈、移動互聯網業務領域進行多種模式合作,有利于發揮公司與小米科技之間的協同效應,進一步完善公司的產業鏈布局。

      而據紅星資本局報道,美的集團自2015年起持有小米股票,至今已有近10年左右的時間。但雷達財經查閱小米集團2018年的招股文件,并沒有找到美的集團在2015年入股的細節。而據美的集團發布的2018年年報顯示,截至當年年末,美的集團持有小米集團股票的期末賬面價值達11.23億元。

      然而,近幾年時間,美的集團對小米股票的持有策略出現了變化。2020年,美的集團通過減持小米股票套現8.77億元。隨后兩年時間,美的集團對小米股票的操作保持靜默。

      到了2023年,美的集團再次“動刀”,通過減持小米股票套現0.59億元。再加上去年通過減持套現的9.02億元,美的集團2020年至2024年期間累計通過減持小米股票套現金額超過18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也曾對美的集團的股票進行減持。雷達財經梳理發現,在美的集團2015年的中期報告中,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曾位列其十大股東之一。后續,小米一度有所增持,但在美的集團2019年的中期報告中,小米已從美的集團的十大股東名單中消失。

      有分析認為,美的集團此前持有小米股票屬于財務投資性質,隨著小米股價的上漲,美的選擇減持套現是符合邏輯的資本運作。在小米股價相對高位時賣出,有助于美的集團盡可能地獲取更高的投資回報。

      但也有觀點認為,美的集團清倉小米股票,可能是出于自身戰略規劃的考量。隨著小米在家電領域的積極布局,兩家企業已逐漸從合作伙伴轉變為直接競爭對手。因此,出售小米股份可被視為美的集團減少潛在利益沖突、優化戰略布局的舉措。

      不過,據中新經緯報道,美的集團證券部工作人員回應稱,清倉屬公司正常投資操作,沒有特別原因。該工作人員還表示,此舉與業務戰略調整“沒有關系,業務還是 ToC 與 ToB 并重發展”。

      美的VS小米,各有千秋

      如今,美的與小米在各自主攻的領域均屬頭部玩家,而這兩家企業的發展離不開何享健和雷軍這兩位靈魂人物的領導。

      自1968年創立以來,美的集團已逐步發展成為一家業務覆蓋智能家居、新能源及工業技術、智能建筑科技、機器人與自動化、健康醫療、智慧物流等多個領域的全球化科技巨頭,旗下擁有美的、小天鵝、華凌等眾多知名品牌,展現出了強大的品牌矩陣和多元化發展實力。

      而小米公司自2010年4月成立以來,憑借智能手機、智能硬件和IoT平臺的強大實力,迅速崛起為消費電子及智能制造領域的佼佼者。而憑借去年推向市場的小米SU7,小米成功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站穩腳跟,并進一步搭建起了“人車家全生態”的戰略版圖。

      作為美的集團的創始人,何享健的成功彰顯了傳統制造業“實干家”的精神。他堅持穩健經營、全球化布局與制度化管理,為美的的穩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而雷軍作為小米的創始人,則是互聯網時代“新經濟”企業家的代表。他注重技術驅動、資本整合與生態擴張,追求顛覆式創新,帶領小米不斷突破自我,實現跨越式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胡潤研究院日前公布的《2025胡潤全球富豪榜》中,何享健和雷軍兩位大佬皆榜上有名。其中,82歲的何享健及其家族財富達2550億元,位列中國第六,較去年上漲25%,全球排名第41位,上升5位。

      而小米56歲的創始人雷軍,今年則憑借2200億元的財富首次躋身中國前十,財富較去年增長114%,全球排名第50位,上升91位。

      盡管在財富和排名上稍遜于何享健,但從手機跨界到汽車行業的雷軍財富增長勢頭十分迅猛。在《2024胡潤全球富豪榜》中,何享健家族的財富領先雷軍1000億元,但到了今年的榜單,二者之間的差距已縮小至350億元。

      此外,胡潤甚至還預測,雷軍將和寧德時代曾毓群、DeepSeek梁文鋒、幣安趙長鵬、寒武紀陳天石一樣,成為未來角逐中國首富的有力競爭者。

      何享健和雷軍兩位大佬財富快速增長的背后,與美的、小米兩家公司去年取得的卓越業績密不可分。2024年,美的集團全年斬獲4071.5億元的營收,相較上年同期實現9.44%的增長。利潤方面,美的集團全年錄得歸母凈利潤385.37億元,同比增長14.29%。

      再看小米,去年全年實現3659.06億元的營收,雖然營收規模不及美的集團,但35.04%的增速卻明顯領先美的集團。

      在盈利方面,小米仍與美的集團存在一定的差距。去年,小米全年實現236.58億元的歸母凈利潤,同比實現35.38%的大幅增長,但盈利規模不及美的集團。

      然而,小米近期在資本市場的表卻頗為亮眼。截至4月1日收盤,小米集團的最新市值高達1.21萬億港元,而美的集團港股的最新市值為5783億港元,不到前者的一半。

      雷軍和小米,觸角越深越長

      長久以來,美的、海爾、格力被譽為“白色家電三巨頭”。而在外界看來,當下美的集團與小米集團最直接的競技場,也當屬家電賽道。

      小米集團在不久前發布的年報中提到,2024年,其智能大家電業務延續高速增長態勢,整體收入同比實現56.4%的增長。

      具體來看,小米的空調產品出貨量超680萬臺,同比增速超過50%;冰箱產品出貨量超270萬臺,同比增速超過30%;洗衣機產品出貨量超190萬臺,同比增速超過45%,空調、冰箱與洗衣機出貨量均創歷史新高。

      2024年,小米智能大家電業務用戶服務再上臺階,家電拆送裝全面升級。同年6月,小米推出空調送拆裝一站式服務,實現自營渠道一次上門便可完成送、拆、裝三種服務,一次性解決用戶換新需求。

      同時,小米持續在多品類、多地域推廣,截至2024年12月31日,小米已在空調、智能電視、冰箱、洗衣機、熱水器、智能門鎖6大核心品類,完成送拆裝一站式服務升級,覆蓋全國2898個區縣。此外,小米持續推進在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中的高端化戰略,于今年2月推出米家中央空調Pro。

      盡管小米在家電業務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其與行業巨頭美的之間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去年,小米包含智能大家電、平板、可穿戴產品等在內的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板塊,合計斬獲1041億元的收入。

      而去年僅智能家居業務,就為美的集團拿下高達2695億元的收入,這一數字是小米前述板塊營收的2.5倍還多。

      美的財報還顯示,公司旗下諸如家用空調、洗衣機、干衣機、冰箱、臺式電烤箱、電磁爐、電暖器、電風扇、電熱水壺、空氣炸鍋之類的家電產品,去年在線上和線下市場的份額多位于行業前二水準。

      不過,小米在家電行業的迅猛增長,仍給美的等家電巨頭帶來了一定的競爭壓力。而格力電器的“一把手”董明珠,更是將小米視為重要的競爭對手。早年間,董明珠與雷軍之間的“十億賭約”就曾引起廣泛關注,成為業界熱議的話題。

      近段時間以來,董明珠的一些公開發言也被不少網友和媒體解讀為是在暗指雷軍或小米。此外,格力還曾公開聲稱小米侵犯其專利,進一步加劇了雙方之間的競爭態勢。面對這一指控,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回應稱,“董總隔一段時間就幫小米做一次宣傳”。

      除了家電賽道,雷軍進軍汽車行業的舉措也讓小米在這一新興賽道上“樹敵”不少。時間回撥至2023年12月,小米SU7還未正式上市時,雷軍曾在微博上向多家知名車企致敬進行預熱宣傳。彼時,不少車企對小米的示好給予積極回應。但對于小米汽車的這一宣傳,沒被致敬的極氪汽車高管楊學良則表示,“致敬的有點煩了”、“過了”。

      不過,今年2月,極氪和小米似有冰釋前嫌之意。2月28日,極氪汽車發布微博稱“祝賀小米SU7 Ultra成功發布”,并配圖極氪001 FR。小米汽車回應稱:“感謝,共勉!”

      去年8月,極越汽車公關負責人徐繼業在朋友圈“炮轟”小米汽車和雷軍“傾銷式賣車”也曾引發熱議。事后,據澎湃新聞報道,有知情人士稱,極越CEO夏一平迅速發布了內部信,對該事件通報處罰。

      而在智能機時代就經常隔空喊話的小米和華為,如今戰火已逐漸從手機領域延伸到了汽車賽道。在此前的小米SU7發布會上,雷軍曾表示:“我發現所有的車廠都沒有考慮到手機支架怎么裝,沒有一個好用的,我們一定要做最好的手機支架!”

      在后續的智界S7發布會上,余承東則頗有意味地提到,“我真搞不明白為什么很多汽車要用手機支架,后來我明白了,原來他們車導航性能不行!我們會讓手機應用全量上車,強大的心臟無需手機支架!”

      隨著雷軍在商業領域的不斷深耕和小米集團的持續拓展,他未來或將成為更多行業的“攪局者”,這一現象不僅局限于已提及的智能手機、家電和汽車等領域。比如,此前3·15晚會揭露衛生巾行業亂象時,雷軍再次被眾多網友寄予厚望,紛紛喊話邀請他盡快下場整頓這一行業。

      然而,有人選擇與小米“硬剛”,也有不少人選擇親近雷軍。比如,同樣是家電大佬的海爾周云杰就是其中之一。不久前,周云杰因與雷軍同框的表情包而意外走紅網絡,其在入駐微博后又與雷軍進行了親密互動。

      而在3月29日舉行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5)高層論壇上,雷軍再次成為焦點人物,他被深藍汽車CEO鄧承浩、京東集團副總裁繆欽、奇瑞控股董事長尹同躍、寧德時代CTO高煥等大佬“狂cue”,存在感爆棚。

      有分析認為,雷軍在手機、家電、汽車等多個行業被視為“攪局者”,體現了他作為行業領導者的廣泛影響力和強大競爭力。小米在諸多領域的成功和創新推動了行業的發展,同時也引發了同行的關注和競爭。這種關注和競爭,或將進一步激發行業的活力與變革。

      然而,隨著雷軍商業版圖的不斷擴大,小米也面臨著日益增多的潛在風險與挑戰。業務的多元化意味著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人力資源以及管理精力的傾注。若小米無法高效整合與優化配置這些資源,可能會遭遇資源分配失衡、管理效率下滑等困境,進而對整體業績產生不利影響。

      此外,隨著業務范圍的拓展,小米還需應對更為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與競爭格局。不同行業擁有各自的規則與運營模式,小米需要迅速適應這些差異,并探索出符合自身特點的發展道路。這不僅是對小米戰略眼光與執行力的考驗,也是對其市場敏銳度與靈活應變能力的挑戰。

      有關小米和美的的后續發展,雷達財經將持續關注。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不卡| 国产精品一码二码三码| 亚洲欧洲av一区二区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2007| 狠狠色婷婷久久综合频道日韩 | 国产精品区一二三四久久| 亚洲第一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东京热| 日韩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偷拍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又色又爽又黄的在线观看 | 日韩精品18禁一区二区|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国产一区二区黄色激情片|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观看免费| 欧美精品国产综合久久| 熟女少妇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黄色一级片在线观看| 色综合久久综合欧美综合网| 久久久av男人的天堂|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观看片| 精品国产福利久久久| 国产超高清麻豆精品传媒麻豆精品|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野花在线观看免费观看高清| 91人妻无码成人精品一区91| 99久久亚洲综合网精品| 一级做a爰片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午夜福利| 日韩有码中文字幕第一页| 成人免费精品网站在线观看影片 | 亚洲精品熟女国产| 国产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专区| 在线免费成人亚洲av| 无套后入极品美女少妇| 天干天干夜啦天干天干国产| 久久精品一本到99热免费| 亚洲欧美人成人让影院| 牛牛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高清有码国产一区二区| 一本色道国产在线观看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