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翟瑞民
2025年6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人民法院禁毒工作情況及典型案例。最高法審判委員會委員、刑五庭庭長李睿懿介紹,2024年,全國法院一審審結毒品犯罪案件35859件。2025年1-5月份,全國法院一審審結毒品犯罪案件9343件,同比下降29.31%。
數據顯示,2024年,人民法院判決發生法律效力的毒品案件被告人49177人,其中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8332人,重刑率達16.94%,高出同期全部刑事案件重刑率約10個百分點。2025年1-5月份,判決發生法律效力的毒品案件被告人14456人,其中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2821人,重刑率達19.51%,高出同期全部刑事案件重刑率約12個百分點。
此前在6月19日,國家禁毒辦舉行新聞發布會通報,2024年全國共破獲毒品犯罪案件3.7萬起,抓獲犯罪嫌疑人6.2萬名,繳獲毒品26.7噸。今年1月至5月,全國破獲毒品犯罪案件1.1萬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7萬名,繳獲毒品18.5噸。2024年,全國共查獲吸毒人員19.3萬人次。今年1月至5月,全國共查獲吸毒人員5.9萬人次。截至今年5月底,全國現有吸毒人員71萬名,戒斷三年未發現復吸人員433.9萬名。
李睿懿指出,近十年來,毒品犯罪案件數量整體上仍呈下降趨勢,毒情形勢持續向好,彰顯了黨的領導下中國特色毒品治理的強大制度優勢。另一方面,新型毒品犯罪問題日益突出,此類案件增長較快,呈超越傳統毒品犯罪案件之勢,濫用群體低齡化、犯罪主體年輕化特征愈加明顯。
最高法6月23日發布的10件毒品犯罪典型案例中,多起涉及未成年人。其中包括陳某穎利用未成年人鄧某辰實施販賣、運輸毒品,將鄧引入歧途;苗某坡向十余名未成年人出售右美沙芬;劉某明等人拉攏未成年人販賣并容留多名未成年人吸食含依托咪酯成分的“上頭電子煙”。最后,人民法院依法對陳某穎判處死刑,對苗某坡、劉某明等人依法從重處罰。

最高法刑五庭副庭長李曉光介紹,新型毒品偽裝性和迷惑性強,往往偽裝成食物、飲料、電子煙等形態,例如“郵票”“跳跳糖”“奶茶”“上頭電子煙”等,對于辨別能力不強的未成年人具有較強的迷惑性,極易因獵奇心理而誤入歧途。而且,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物流寄遞+電子支付”等非接觸式手段逐漸成為涉毒犯罪的新常態。青少年對新鮮事物接受快,極易被利用參與毒品犯罪。
此外,青少年涉新型毒品的情況復雜,有的被引誘、教唆、欺騙甚至被強迫吸毒,淪為受害者;有的已經形成吸毒癮癖,通過各種渠道購買毒品吸食,成為“消費者”;還有的作為犯罪主體,被不法分子利用、教唆參與毒品犯罪,淪為“工具人”。因此,從嚴懲處以未成年人為危害對象的新型毒品犯罪刻不容緩。
“面對新的毒情形勢,人民法院高度重視新型毒品犯罪問題,依法精準懲處新型毒品犯罪,特別是對于以未成年人為主要犯罪對象和利用未成年人實施的新型毒品犯罪,對于利用麻精藥品的鎮靜、麻醉功能,實施強奸、猥褻、搶劫等犯罪的,堅決依法從嚴懲處。”李睿懿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