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覃思悅
界面新聞編輯 | 任雪松
當比賽進入更深輪次,蘇超展現了更強的生命力。
在不到一周的時間內,43617人進入昆山奧體中心觀戰蘇州隊對揚州隊的紀錄,就被蘇超第6輪南京隊對蘇州隊的60396人入場人數打破。這樣的持續熱度,出乎不少業內人士的預料。
“端午節期間那一波登上熱搜,已經很令我意外。當時想著背后有‘散裝江蘇’網梗的推動,網梗熱度來得快去得快的,這個勁頭很快就過了。沒想到現在越來越熱。”一位不便具名的江蘇媒體人告訴界面新聞。
這個熱度并不只是人頭數的增加。
一項賽事想要長久健康運營,離不開錢。這也是為什么成熟的商業化是所有成功的現代體育聯賽必有的一項標簽。以NBA(美國職業籃球聯賽)為例,福布斯數據顯示,2022-2023賽季,NBA收入106億美元,盈利21億美元,相比2021-2022賽季增長6%。

維梵體育文化有限公司賽事運營專家Lizzy向界面新聞指出,足球的五大聯賽、奧運會、世界杯、NBA等重大國際體育賽事在商業化方面搭建了一套成熟的體系,總的來說,他們的收入主要來自四大板塊,票務、周邊開發、商業贊助和媒體版權銷售。
“基層賽事的收入一般只有票務這一項,關注度有限很難招來贊助商和轉播商。周邊開發賽事主辦方可以主動去做,但也要基于受眾人數,要不開發出來了也沒人買,”Lizzy談到,“媒體版權是商業贊助往往是高等級賽事才能擁有的收入來源,不過一旦有人買單,就在總收入中有極大的權重。”
以奧運會為例,過去幾屆奧運會,來自媒體版權銷售的收入占比在50%左右,商業贊助的比重在30%左右。奧運期間,微博、小紅書等社交媒體平臺對于奧運內容審核力度增強,就是出于對版權持有方的保護。
在開賽初期,蘇超各賽區明顯讓渡了一部分票務方面的收益。九塊九、五塊甚至用一分錢就能買到的門票在官方票務平臺上出現。可以說,一開始蘇超并未指望通過賣票掙錢,而是期待通過票價的低門檻吸引來盡可能多的球迷,帶動賽事舉辦地的文旅收入。連云港、蘇州、常州等地文旅均在賽事舉行期間,向持蘇超門票的觀眾提供旅游方面的消費優惠。
流量爆發性流向賽事后,蘇超很快得到了反哺,在新收入來源的開發上迎頭趕上。
根據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公布的第六輪轉播計劃,在首輪開賽時僅有6個贊助商的蘇超,在第六輪已擁有27個贊助商(不包括2個公益支持單位),覆蓋餐飲、科技、汽車、體育用品等多個領域。蘇超前兩輪比賽只能通過江蘇當地部分媒體的微信視頻號觀看,現在不僅有省級衛視江蘇衛視參與轉播,央視頻也早早加入了蘇超的轉播陣容,側面說明了蘇超早已不是一場簡單的地方業余賽事。周邊開發方面,全國第一家“蘇超”官方旗艦店已經于本月初入駐京東。被開發的周邊產品包括“蘇超”主場球衣、文化T恤、手辦及毛絨玩偶等。

Lizzy指出,京東以及阿里這些所謂的大廠加入蘇超贊助格局,本質是對“區域賽事IP化”的認可,是對一個區域IP輻射更廣面積(全國)、輻射更長時間的認可。“贊助作為成本業務,在拍板之前需要大量的調研,以能得到預期效果。在目前的消費環境中,大型企業在這方面更為謹慎。能花錢贊助蘇超,說明企業們認可蘇超的曝光可以帶來消費轉化和用戶沉淀,熱度不僅停留在熱搜上,而是有可量化投資回報的。”
前江蘇蘇寧隊跟隊記者王明浩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談到,蘇超在五月末六月初走紅時,包括他在內的很多業內人士是相對冷靜的。作為球市多年觀察者的他們深知,網梗的推動只是一時的熱度,“蘇超要長久地辦下去,要持續地在體育這一塊兒提高球迷的幸福指數。這一項賽事可以去作為一個精神產品,給中國足球發展提供一個全新模板。”
過去的一個多月,已經充分證明蘇超模式的可行,中國的足球文化又多了一種落地的敘事方式。江蘇當地多位資深媒體人告訴界面新聞,相關方已經開始思考第二屆蘇超和縣域級別賽事的舉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