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0日,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根據《海洋災害應急預案》,發布海嘯黃色警報。
北京時間7月30日7時24分,俄羅斯堪察加東岸遠海海域(52.53°N,160.16°E)發生8.8級地震(后經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復核,堪察加東岸遠海地震震級修訂為8.7級),震源深度為20千米(震源參數修訂)。
海嘯,是指由海底地震、火山爆發、海底滑坡或氣象變化產生的破壞性海浪。
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根據最新監測分析結果,此次地震已經引發海嘯,預計將對我國上海,舟山南,臺北東,屏東西,屏東東,臺東南,臺東北,花蓮和宜蘭沿岸造成災害性影響。
據國家海洋預報臺官博消息,預計海嘯將于13:30到達臺灣沿岸,于17-20時先后到達浙江、上海沿海海域。對臺灣東部、浙江北部、上海預測最大波幅分別為60cm、 40cm 和30cm。
根據《海洋災害應急預案》規定,自然資源部決定于7月30日10時針對浙江省和上海市啟動海洋災害二級應急響應,要求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隨時滾動更新發布海嘯警報,自然資源部東海局組織開展加密觀測,各有關單位依職責做好監測預警、會商研判、災害調查評估等工作。

強震發生后,俄羅斯、美國夏威夷、日本、加拿大、印尼、菲律賓等多地發布海嘯預警。根據全球海嘯監測數據顯示,此次地震在震源附近引發了海嘯。截至北京時間30日10時30分,震源附近的海嘯浮標已經監測到90cm的海嘯波;日本,俄羅斯沿岸分別觀測到30到50cm的海嘯波。
央視新聞報道稱,目前,臺風“竹節草”正在浙江省境內移動,預計將在浙江、上海等沿海地區引發100厘米左右的風暴增水。海嘯與臺風雙重災害影響,沿海地區務必高度警惕,做好防災減災工作。
界面新聞注意到,浙江省海洋監測預報中心已根據《海洋災害應急預案》發布海嘯黃色警報,預計浙江沿海海嘯最大波幅為0.3-0.5米,將于19:00左右抵達浙江北部海域,影響時長約2小時。
浙江省海洋監測預報中心表示,本次震源距浙江3000多公里,海嘯波抵達時正值浙江沿海低潮時段,海嘯災害風險較低。不過,需注意海嘯波存在與當前海浪、風暴潮疊加的風險。
另據報道,上海市海洋監測預報中心經與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會商,預計海嘯波影響持續時間為2-3小時。今日19時-22時,上海沿江沿海正處于落潮期,雖受海嘯波和臺風“竹節草”共同影響,長江口沿海預計增水100-180厘米、杭州灣北沿海預計增水0-30厘米,但上海沿海各岸段代表潮位站均不會超過警戒潮位值。上海防汛部門將密切跟蹤監測,上海海洋部門將繼續跟蹤分析海嘯監測數據,并及時發布相關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