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劉素楠
界面新聞編輯 | 莊鍵
蘇州AI企業思必馳牽頭,聯合上海交通大學、吉利汽車研究院(寧波)等組建長三角語言計算創新聯合體,面向智能駕駛、智慧家電等應用場景,協同攻關近場智能語音交互技術,這些成果應用到安徽奇瑞汽車、浙江吉利汽車上——這是長三角創新聯合體的典型成果。
7月31日,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分別表決通過了《關于促進長三角科技創新協同發展的決定》(下稱《決定》),并將共同于2025年9月1日起施行。
這是長三角首部以協同立法的形式針對科技創新協同發展制定的法律性問題決定,也是全國首個以科技創新協同發展為主題的區域立法,是《立法法》修改后長三角地區人大加強協同立法的又一重要成果。
長三角三省一市在科技創新領域各有所長。
上海從2014年起明確提出要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過去十年,上海全社會研發經費占GDP比重從3.4%提高到4.4%,基礎研究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重從7%提高到11%左右,人才總量從474萬提高到769萬,高新技術企業從5433家提高到2.5萬家,三大先導產業總規模達到1.8萬億元。

2023年,江蘇出臺《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行動方案》,提出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目標和總體思路。據人民網報道,江蘇區域創新能力躍升至全國第二,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3.33%左右,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歷史性突破50%,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74.5件,位居全國省區第一。
今年年初,“杭州六小龍”的火爆出圈,引發了社會對浙江科技創新的高度關注。浙江省將在未來去年,通過“315”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工程,培育三大科創高地。“3”代表著“互聯網+”、生命健康、新材料這三大科創高地,而“15”則涵蓋了云計算與未來網絡、智能計算與人工智能、微電子與光電子等15大關鍵戰略領域。
在安徽,“最牛風投城市”合肥正在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據安徽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曹林生介紹,該中心于2017年1月經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聯合批復設立,是繼上海之后全國第二個、中西部首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未來,該中心將圍繞通用智能、量子科技、未來網絡、生命與健康、低碳能源、先進材料、空天信息、人形機器人等科學中心重點發展方向,加快培育形成創新基礎良好、成長較快的未來產業。
長三角科創強強聯合,早有探索。
2022年8月,三省一市科技部門共同編制了《三省一市共建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行動方案(2022-2025年)》,從培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推動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共建創新創業生態等方面開展區域協作,積累了豐富經驗并取得積極成效。
在就此次《決定》)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江蘇省科技廳二級巡視員張少華介紹了長三角創新聯合體建設進展。2024年起,圍繞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長三角科技部門試點建設了24家長三角創新聯合體。這些創新聯合體縱向聯合上下游企業、橫向聯合高校院所,形成各類資源深度參與聯合創新的引力場,加快突破一批重大關鍵核心技術和基礎前沿技術。
在此基礎上,長三角科技創新的協同,還需要走深走實。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崔凱指出,《決定》的制定,有利于將實踐中行之有效的舉措轉化為制度安排,進一步破解制約科技創新協同發展的瓶頸問題,以體制機制創新加快打造長三角科技創新策源地。
在培育長三角原始創新能力方面,《決定》規定,建立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協同培育和支持機制,共同推進國家實驗室體系建設,提升國家科研機構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
同時,長三角將推動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布局建設,支持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及省域中心建設,共同打造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推動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落地長三角。
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方面,《決定》要求,推動基礎研究合作,建立長三角基礎研究聯合基金,支持跨區域、跨學科協同開展產業目標導向明確的應用基礎研究;推動長三角科技創新聯合攻關,優化企業出題機制,完善“揭榜掛帥”“賽馬制”等科研任務組織方式。
《決定》要求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建設一體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促進各類開發區(園區)跨省域、跨園區交流合作和聯動發展,推動形成創新型產業集群;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完善科技企業梯次培育體系,支持企業與各類創新主體共同建設長三角創新聯合體。
近年來,科技人才的爭搶也頻頻引發關注。這次立法提出,將以全球化視野謀劃和推動人才共育。
《決定》規定,加大人才支持政策的協調力度,共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加快建設全球科技創新創業人才高地;協同引進戰略科學家、頂尖人才等,支持長三角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聯合培養科技人才,推進人才評價標準、職業資格、職稱跨區域互認,促進科技人才有序流動。
另一方面,《決定》明確吸引海外知名大學、高水平研究機構等落戶長三角,共同推動雙邊、多邊國際科技合作,支持各類國際科技合作平臺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