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莊鍵
界面新聞編輯 | 謝靈寧
特斯拉前任高管、埃隆·馬斯克的大學同學兼好友,這可能是任宇翔最為人熟知的標簽。
2018年,時任特斯拉副總裁的任宇翔代表公司與上海市政府簽約,特斯拉首座海外超級工廠由此落戶上海臨港。七年后,這座工廠累計制造了超過300萬輛電動車,成為特斯拉最為重要的生產基地。
從特斯拉離職多年、頭上已有不少白發的任宇翔也擁有了全新身份:上海碳生萬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碳生萬物)的創始人。去年10月,任宇翔在家鄉上海創立該公司,立志于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變成“未來的石油”。
8月1日,碳生萬物宣布完成數千萬元的天使輪融資,將新引入一家國內互聯網公司作為投資人,紅杉中國及黃河三角洲投資等種子輪投資者參與跟投。
在融資消息宣布當天的媒體溝通會上,任宇翔向界面新聞介紹稱,碳生萬物的目標是從空氣中大規模捕集二氧化碳作為碳源,轉化為生活所需的各類碳基產品,進而實現減緩并停止石油、天然氣和煤炭開采的終極目標。

“用空氣生產一切”的目標多少顯得有些異想天開,但任宇翔稱其為“第一性原理思考的結果”。
馬斯克將第一性原理視為重要價值觀,它幫助特斯拉摒棄那些習以為常的作法,找到更好的技術解決方案,但在通往終點的過程中通常荊棘密布,因此將特斯拉和馬斯克一次次拖入危機之中。
碳生萬物聯合創始人、總經理張鴻曦在媒體溝通會上稱,可持續航空燃料是碳生萬物實現上述目標的首個落地產品,這是由于它既擁有市場需求,也存在綠色溢價。
任宇翔與張鴻曦曾在空氣碳捕集頭部公司Carbon Engineering共事,分別擔任全球戰略顧問和中華區代執行董事。2024年初,兩人籌備創立碳生萬物,公司名稱也暗示了這家初創企業的“秘密宏圖”。
相較傳統航空燃料,可持續航空燃料能大量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被認為是航空業實現凈零排放目標最具潛力的措施。電動飛機尚處于技術研發階段,短期內無法實現商業化。國際航空運輸協會預測,到2050年,全球航空業65%的減排將通過使用可持續航空燃料實現。
中國已經開始試點在國內航班加注可持續航空燃料,并力爭今年的消費量達到2萬噸以上。可持續航空燃料價格在每噸2000美元左右(約合1.4萬元人民幣),數倍于普通航空燃料,僅國內市場的規模就有望達到萬億級別。
采用包括廚余油(地溝油)、秸稈在內的生物質原料,是全球生產可持續航空燃料的主流技術。但任宇翔認為,每年地球上產生物質的能力非常有限,用它們作為碳源替代石油,數量級上差了至少100倍。
國內從事可持續航空燃料業務的人士也曾告訴界面新聞,作為可持續航空燃料的重要原料,廚余油的規模存在較大缺口,行業正在探索原料多元化路徑。
碳生萬物“秘密宏圖”的第一篇章已經拉開序幕,該公司7月29日發布消息稱,正在上海臨港建設總投資3億元的研發創新中心。
今年年底前,這座研發基地內將搭建起千噸級中試裝置,產出第一桶利用空氣捕集二氧化碳作為原料的可持續航空燃料。張鴻曦稱,這會是全球范圍內第一條生產此類產品的中試線。
他告訴界面新聞,碳生萬物已經具備較為清晰的工藝技術路線,正處于不斷優化的過程中,并且采用的均是中國本土技術。不過張鴻曦并未就技術細節進行詳細介紹。
碳生萬物的下一步目標,是在2026年完成5000噸級的更大規模中試線。2027年,該公司規劃在國內投資建設10萬噸級的可持續航空燃料商業化項目,由于該項目需要配套大量綠電,因此將選址在風光資源豐富且人口密度較低的西北部地區。
根據碳生萬物的測算,一座10萬噸級的工廠,需要配套2GW以上的光伏發電項目,相當于去年中國新增光伏裝機規模的1%左右。
如同任何新技術剛誕生時那樣,成本可能會成為阻擋碳生萬物可持續航空燃料產業化的一大挑戰。
任宇翔承認這項問題確實存在,但他同時提及,十年前光伏、鋰電池的價格同樣昂貴,不過在行業大規模發展后,其成本會下降到人們不敢相信的程度。
“我們想做的事情,是把直接空氣捕集二氧化碳的規模做到百萬噸甚至千萬噸。”任宇翔說。
任宇翔2022年在做客播客《科技早知道》時說,他所擅長和喜歡的是從0到1打造產品,這也是任宇翔2015年接受馬斯克邀請,加入特斯拉負責中國市場開拓的直接原因。
“當時來看,我們要把特斯拉在中國市場做起來的成功率不超過10%,但還是值得去做。”任宇翔回憶稱。
現在,他又一次站在了從0到1的起點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