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劉婷
近期美國關稅戰出現新變化,包括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在內的政府高官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到“次級關稅”(Secondary Tariff)。專家表示,在美國外交政策重點轉向俄烏沖突后,次級關稅正在成為市場短期內的不確定性因素。
“次級關稅”,又稱“二級關稅”,并非專業術語,是在傳統關稅的基礎上融合了“二級制裁”的元素。美國長期推行“次級制裁”政策,例如通過《赫爾姆斯-伯頓法》、《達馬托法》,對與古巴、伊朗做生意的第三國企業和個人實施制裁。
當地時間周三,美國財長斯科特·貝森特警告稱,如果美國俄羅斯兩國領導人周五的會談進展不順,可能會提高對印度的次級關稅稅率。本月初,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已經簽署行政令,指責印度大規模購買俄羅斯石油,在此前關稅的基礎上,將對印度再加征25%的次級關稅,8月27日起生效,屆時印度對美出口關稅將翻番至50%。此前,特朗普還威脅稱,如果俄羅斯不停火,將對所有俄羅斯石油買家加征次級關稅。
“特朗普關稅政策兼具談判砝碼、產業保護和增加財政收入三重功能,次級關稅主要是作為談判砝碼來推進美國外交政策目的的工具。”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貿學院教授崔凡對界面新聞說。
他指出,美國長期不當擴大國內法域外效力,搞所謂長臂管轄,次級關稅更是把這種行徑的任意性和破壞性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經濟室主任羅振興看來,“次級關稅”是特朗普“創新”的一種貿易武器。“次級關稅是關稅武器化的一個非常明顯的標志性事件,它開創性地將關稅這一經濟手段政治化,從而成為經濟脅迫工具。”
羅振興認為,次級關稅或對俄羅斯、委內瑞拉等國家的貿易伙伴產生潛在的較大影響,進而影響全球貿易和政治格局,需要警惕。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周密也認為,如果次級關稅真的落地實施,將對國際供應鏈產生非常復雜的影響。
有分析文章指出,從“美方樂觀”角度來看,美國可借助“次級關稅”措施服務其地緣政治戰略,平衡貿易赤字,并利用其經濟影響力達成對外政策目標。如果成功實施,可以增加美國在國際貿易協議談判中的籌碼。從悲觀角度來看,一旦實施“次級關稅”,可能引發受影響國家的反制措施,從而加劇貿易緊張態勢和全球市場動蕩。
印度并不是首個被威脅征收次級關稅的國家。早在今年3月,美國就對委內瑞拉發出了次級關稅威脅。據央視新聞報道,當地時間3月24日,特朗普在其社交平臺“真實社交”上發文稱,美國將對委內瑞拉的石油或天然氣產品征收次級關稅,任何從委內瑞拉購買石油或天然氣的國家都將在與美國的貿易中支付25%的關稅。
當地時間7月14日,特朗普向俄羅斯拋出“50天停火通牒”,揚言若俄烏未達成協議,將對購買俄羅斯石油的國家征收100%次級關稅。7月15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表示,“中方堅決反對任何非法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關稅戰沒有贏家,脅迫施壓解決不了問題”。
國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宋雪濤日前在研報中指出,這一威脅觸及了中國的能源獨立自主安全原則,遠非購買石油、農產品、美債可比。不過,從中美瑞典會談的情況看,預計中美關系的大方向將是“依然緩和”, 邊際上從“逐步回溫”進入“戰略持穩”階段,最終為籌劃中的領導人見面做鋪墊。
據新華社報道,當地時間7月28日至29日,中美經貿中方牽頭人、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與美方牽頭人、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及貿易代表格里爾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中美經貿會談。根據會談共識,雙方將繼續推動已暫停的美方對等關稅24%部分以及中方反制措施如期展期90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