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見習記者 張蕊
北京時間8月19日晚,目前內地最大的農業B2B數字農業服務平臺一畝田集團(Yimutian,股票代碼:YMT)正式在美國納斯達克交易所掛牌上市,發行價每股4.10美元,擬募資約2200萬美元,是全球資本市場中首家來自中國的農業全產業鏈互聯網企業。上市首日,股價收報2.80美元,下跌31.71%。
即便有著“農產品電商第一股”的光環,但資本市場的反應卻很現實。

財報顯示,一畝田依然未能實現盈利,但虧損明顯收窄。集團在2023年、2024年的營收分別為1.88億、1.61億元人民幣,相應的凈虧損分別為1.06億、0.349億元人民幣,虧損降幅達67%。不過,這看似樂觀的轉變依靠的是“節流”而非“開源”,意味著一畝田的商業模式在盈利可行性上依然存疑。
目前,平臺采供B端用戶超過5600萬,全年可售賣農產品品類超過1.5萬;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一畝田的服務網絡覆蓋內地逾340個城市與2800個縣,涵蓋了65%以上的一級和二級農產品批發市場。一畝田需要向市場展示一個清晰的、可信的路徑,說明如何將巨大的用戶規模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可持續的利潤,而不是持續的“戰略虧損”。
首先,成本壓力是一畝田當下和未來不可忽視的一項挑戰。招股書顯示,一畝田將IPO募資重押線下“沃來采”模式,將主要用于繼續拓展線下“沃來采”農產品經紀服務網絡,進行全面的農產品經紀服務流程和制度的梳理、設計,并全力推進國際化相關業務。

“沃來采”本質是一個龐大的線下地推和服務團隊,深入產地和銷地市場提供代賣、品控、撮合服務。大力擴張此網絡意味著公司的成本結構或將發生轉變:人力成本、管理成本、辦公運營成本將急劇上升。然而,每個“沃來采”網點的培育都需要時間,達到盈虧平衡點前需要持續投入。大規模快速擴張意味著公司可能在未來數個季度甚至年度繼續承受虧損的壓力。投資者是否有足夠的耐心等待,也是一畝田需要思考的問題。

其次,渠道粘性與“跳單”風險是所有B2B平臺的痼疾。如何通過不可替代的物流、金融和品控服務,將用戶牢牢鎖定在平臺生態內,防止其在線下完成交易規避傭金,是關乎商業模式能否成立的關鍵。更為本質的挑戰源于行業特性,農產品的非標準化特性導致品控難、糾紛多,建立信任成本極高,這要求平臺必須深度介入交易,建設線下驗貨和信用體系。
這種定位非常微妙。如果過于偏向平臺,則盈利困難;如果過于深入自營,則會與平臺上的客戶形成競爭關系,導致生態伙伴的反感和流失。如何平衡好“裁判員”和“運動員”的雙重身份,是其長期發展的戰略挑戰。
這也從另一個角度體現出了一畝田或許面臨的工具化風險,如果平臺的功能僅僅停留在“信息展示”和“初步聯系”,那么它極易被工具化——用戶在上面找到客戶后,立即轉入線下交易以規避任何形式的傭金或費用。這意味著它無法從最核心的交易價值中分一杯羹。
這一風險或許已然苗頭初現。會員費和增值服務是一畝田目前最穩定的兩大主要收入來源,分別占總營收的59%和33%。然而,招股書顯示,一畝田年度付費商戶占比從2023年的14.0%小幅下降到2024年的11.4%。
另外,阿里、京東、拼多多等巨頭在農產品上行領域都有布局,且擁有更龐大的資金、流量和生態優勢。一旦它們認為“沃來采”模式被驗證成功,完全有能力利用資本優勢進行快速復制,一畝田如何抵御這種可能出現的降維打擊,也是投資者們關注的問題。
一畝田的上市固然是數字農業發展的一個里程碑,但同時,它也已經從“講故事”的造夢階段,進入了“交成績單”的殘酷現實階段。其未來的股價表現,將直接取決于其能否在破解行業固有難題的同時,向資本市場交出一份兼具增長性與健康利潤的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