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為憎恨你的爛社會工作。”——這句充滿怨恨的口號,頻繁出現在“因賽爾”(Incel,即Involuntary Celibate的縮寫,中文意為“非自愿獨身者”)的線上社群中。作為一個日益極端化的厭女網絡亞文化群體,“因賽爾”近年來與全球多起暴力兇殺乃至恐怖襲擊案緊密相連而進入公眾視野。
我們是否忽略了“因賽爾”極端化背后更深層的問題?答案可能是肯定的。最新一份發表于《性別、工作與組織》(Gender,Work & Organization)期刊的研究表明,將“因賽爾”現象簡單歸咎于性別對立是片面的,其背后與更廣泛的社會經濟問題,特別是年輕男性的就業困境緊密交織。這一發現為理解并進行政策干預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在這篇題為《不要為“爛社會”工作:非自愿獨身與失業》的論文中,加拿大蒙特利爾麥吉爾大學社會學系的AnnaRose Beckett-Herbert和Eran Shor通過對主流“因賽爾”論壇incels.is上超過一千條評論的定性分析發現,很多“因賽爾”群體處于失業或不穩定的就業狀況,而“因賽爾”秉承的宿命論觀點則進一步強化了這些成員的就業邊緣化處境。
“因賽爾”中有很大一部分處于尼特狀態(NEET)。“NEET”全稱“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指義務教育結束后,既不升學又不就業,也不參加職業培訓的年輕人。論文中援引的一項調查顯示,有將近四分之一的“因賽爾”聲稱自己是尼特族。
根據這份研究,許多“因賽爾”成員相信他們是被迫地、系統性地被排除在就業市場之外,其中,女性和進步主義政策是“罪魁禍首”。
他們認為,大量女性進入職場,搶走了本應屬于男性的工作機會。“以前Foid都待在家里,不會擾亂就業市場。現在她們成了直接競爭者,拉低了工資,還在事業上碾壓‘因賽爾’。”一名“因賽爾”成員在論壇發言中說。Foid是female humanoid的縮寫,意為“雌性類人生物”,是“因賽爾”對女性的貶義俚語。

另外一位抱怨得不到面試機會的用戶則回復:“等你得到面試(機會)后,你就會發現做這種事(面試官)的大多是Foid。所以如果她們不喜歡你的長相或任何其他事情,基本就完蛋了。她們可以隨心所欲地小心眼和武斷,而且沒有任何問責機制。”
“因賽爾”最早因極端厭女而為人所知,牛津英語詞典的解釋是,這是“由年輕男性組成的網絡社群,他們認為自己無法在兩性關系中吸引女性,并通常對女性持有敵意觀點。”根據這份研究,“因賽爾”群體將婚戀上的失敗定義為由基因和外部社會結構決定的、無法改變的宿命,而非可以通過個人努力改善的個人問題。
比如,他們堅信,現代約會市場是一個完全由外表決定的殘酷體系,而他們因為天生外貌不佳,從一開始就被判定為失敗者。不僅如此,女性可以完全控制“性市場”,并將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少數他們稱之為“查德”(Chads)的、外貌出眾的“阿爾法男性”身上。因此,女性,加上近年來女性權利的上升,共同造就了他們的非自愿獨身狀態。
不過近年來,“因賽爾”理念似乎已經超越厭女情結,越來越走向極端。2021年,一名自稱為“因賽爾”的男子Tres Genco“出于仇恨、嫉妒和報復”密謀對女性實施大規模槍擊而被逮捕,他自稱是效仿美國加州校園槍擊案的兇手Elliot Rodger。2014年5月,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城市學院22歲的學生Rodger開槍殺害6人,打傷14人。
2018年,受“因賽爾”影響的Alek Minassian駕駛一輛貨車在多倫多市中心沖撞行人,造成11人死亡、多人受傷。之后,加拿大皇家騎警正式將Incel運動歸類為“意識形態驅動的暴力極端主義”。
根據Beckett-Herbert等的研究,社會的宏觀變遷可能是導致“因賽爾”日趨極化的一個原因。20世紀下半葉以來,美國女性的整體勞動參與率一直在穩步提升,其中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在勞動力市場上的占比越來越高。皮尤研究中心數據顯示,從2019年末開始,擁有大學學歷的女性在美國勞動力市場中的人數超過了同樣學歷的男性。
美國并非孤例。以25-34歲的年輕人為例,2023年歐盟女性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為49%,男性為38%。
在中國也觀察到了類似的趨勢,尤其在教育領域。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目前女性已占中國高等教育在校生總數的50%以上。
“因賽爾”所堅持的“黑藥丸”理論則反過來將“因賽爾”在就業市場上的邊緣狀態變成了一種自我強化的選擇。“黑藥丸”理論認為,“游戲從一開始就由基因決定,如果基因不好,任何掙扎都毫無意義”,因此體現在就業市場上,“因賽爾”的選擇也更傾向于極端的“躺平”。
在一個題為“丑陋對職業有重大影響嗎?”的討論中,“因賽爾”一邊倒地給出了肯定回答。一位用戶寫道:“它不僅影響職業機會,而且影響你整個生活的幾乎所有方面。社會中的外貌歧視遠比保持處男狀態要深刻得多。”另一位表示贊同:“對相貌不佳男性的就業歧視是現實……如果你是女性,即使沒有經驗也會輕易被錄用。”
一些“因賽爾”進一步爭論說,在工作場所,外貌的重要性甚至超越了就業能力和招聘過程。比如,“丑陋的或矮小的男性不太可能得到晉升,而且被認為比那些長得好看/高大的同行更懶、更難合作”, 以及“要想做得好,你必須看起來像你擅長你的工作,而不僅僅是真的擅長它。”
基于這種命定論,“因賽爾”中絕大部分成員都支持成為尼特族,反對積極地、主動地自我提升融入社會。甚至在“因賽爾”內部,失業被視為一種受人尊敬的地位,是“真正的‘因賽爾’”(Trucel)的證明。
一位用戶表示:“我們都應該盡可能成為尼特。如果不行,至少我們應該最大限度地減少我們對那些憎恨我們的社會的貢獻。”
另一個用戶甚至表示,“你應該去從社會那里領取福利。利用他們對Foid的慷慨,盡可能長時間地獲取金錢,只要他們允許你去那里拿。如果從社會中獲取不是一種選擇,那就盡可能少地工作。”
除了尼特族,該研究還證實,有自閉癥譜系特征的人更容易成為“因賽爾”。除此之外,情緒障礙、焦慮、情感障礙、藥物濫用等,也是“因賽爾”群體的普遍特征。
因此,這份研究總結道,“因賽爾”現象不只是關乎性挫敗感,也與就業困境、社會孤立和心理健康危機等密切相關。作者建議,應側重于在學校環境中進行早期的預防性干預,比如,讓學生更早、更好地認識和感知就業市場,為就業市場的挑戰做好準備,掌握應對技巧等。
作者同時強調,針對“因賽爾”,需 “量身定制”相關的干預措施。“針對‘因賽爾’的干預努力和外聯嘗試必須專門為這個群體量身定制,因為用于應對其他男性至上主義群體信念的論點可能對‘因賽爾’沒有吸引力。”作者寫道。
一些政府已經在行動。隨著一部講述一名13歲男孩因被“因賽爾”言論激化而殺害一名女同學的網飛(Netflix)劇集《青春期》(The Adolescence)的熱播,英國正試圖在法定的“關系、性與健康教育(RSHE)課程”中強制要求納入“因賽爾”和厭女文化等相關教育,幫助孩子建立對有害內容的抵御能力。英國教育部表示,英國中學里的“厭女”問題已達“流行病”規模,參與調查的11至19歲學生中,超過一半(54%)表示僅在最近一周就聽到了他們認為屬于性別歧視的言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