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趙孟
界面新聞編輯 | 劉海川
2025年8月29日,農歷七月初七,作為婚姻登記“跨省通辦”的首個“中國情人節”,多地結婚登記出現一波小高峰。
據界面新聞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國有近20個省(市)公布七夕當日結婚登記數據,多地同比大幅增加。
5月10日,修訂后的《婚姻登記條例》實施,結婚登記不需要戶口簿,并且可以全國通辦,方便了那些戶籍與實際居住地不一致的人群。而全國范圍育兒補貼政策的實施,也被認為對提高結婚率起到促進作用。
作為中國人口大省,廣東省的數據變化尤為明顯。據廣東省民政廳發布的消息。截至當日17時30分,全省共辦理結婚登記10558對,其中“全國通辦”2452對。2024年七夕,廣東省登記結婚4803對。今年七夕節廣東結婚登記同比增加5755對,增幅達120%。
另一個人口大省山東省的情況也類似。山東省民政廳發布消息,今年七夕節,山東多地婚姻登記處再現排隊場景,預約量、辦理量雙雙提升。

2025年以來,山東省婚姻登記數據出現一波明顯“小高潮”。截至8月28日,全省共辦理結婚登記27.1萬對,較去年同期增長10.1%。截至8月29日16時30分,濟南市共辦理結婚登記1644對,比去年七夕增加800對,增幅顯著。
在因人口萎縮備受關注的遼寧,七夕結婚登記同樣出現增加。七夕當日,遼寧省共辦理結婚登記4109對,與去年相比增長178%。當日,遼寧省舉辦集體婚禮、頒證、婚戀交友等大型活動46場。
在上海,七夕當日全市共有2310對新人辦理結婚登記,創近十年來七夕節當天結婚登記量新高,其中“全國通辦”1130對。在深圳,截至8月29日18時,全市辦理結婚登記1805對同比去年七夕增長70%。在長沙,截至8月29日17時,全市辦理結婚登記1925對,同比增長近一倍。
人口學專家何亞福分析指出,修訂后的《婚姻登記條例》取消了對戶口簿的要求,實行“全國通辦”,新人僅憑身份證即可在任意婚姻登記機關辦理結婚登記。這一重大變化,讓不少在外務工、生活的年輕人得以“就地結婚”,而不必再千里迢迢回到戶籍地。政策的便利,加上七夕的文化寓意,共同推動了結婚登記數量的激增。
此外,何亞福向界面新聞指出,結婚登記增加“與育兒補貼有一定的關系,但關系不是很大,因為補貼金額太低,不足以鼓勵很多家庭多生孩子。”
2025年7月28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育兒補貼制度實施方案》,中國在全國范圍內正式實施育兒補貼制度,向所有符合法律法規規定、年齡未滿3歲的嬰幼兒家庭提供普惠性現金支持,每孩每年補貼額度為3600元人民幣。同時,對2025年1月1日之前出生尚未滿3歲的嬰幼兒,也按實際月份進行折算發放 。
何亞福說,僅憑七夕結婚登記同比增加,還不足以預言今年全國結婚登記對數上升,不過,根據民政部公布的數據,今年上半年全國結婚登記353.9萬對,同比增加10.9萬對。再加上今年七夕多地結婚登記同比顯著增加,因此今年全國結婚登記對數上升的概率很大。
對于今年結婚登記對明年出生人口的影響,何亞福指出,還需要看初婚人數,因為結婚登記的便利,如果導致增加的結婚人數大多是上了年紀的人,那么對出生人口的影響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