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經濟觀察報 牛鈺
2025年8月27日9點15分,鬧鐘響起,37歲的陳波猛地坐起,迅速起床打開電腦上的炒股軟件。
前一個交易日,證券賬戶有本金120萬元,他卻只賺了300元。夜幕降臨,生怕自己的股票下跌,陳波開始研究投資策略,輾轉反側至凌晨3點。
在互聯網公司“畢業”后,陳波投身全職炒股,已有10個月。他的本金是從多個網貸平臺借來的,股票賬戶卻一直在虧損。因此,他格外焦慮,渴望在8月的最后三個交易日“逆風翻盤”。
8月27日收盤時,陳波的持倉股票浮虧擴大至3.07%。看著藍色字體的-3.8萬元,他在憤怒之后感到無力,躺在床上對妻子說:“清倉走人。”
截至這一天,他已累計虧損6.2萬元,網貸利息約5萬元。他一口飯也沒吃,躺著直到睡著。

2024年9月底以來,A股的行情轉暖頻繁成為熱點,2025年8月以來,上證指數屢創新高,一些新股民開始躍躍欲試。有一批被動離開職場或主動辭職的人,發現了一個看上去很自由的職業——炒股。“我想裸辭炒股可以嗎?”在社交平臺上,不少職場人在試圖尋求問題的答案。
股市入門門檻不高,但持續掙錢的門檻極高。這里是一個“野生職場”:沒有勞動合同,沒有“五險一金”,只有冷酷跳動的K線牽動著財富的得失。
市場波譎云詭,在貪婪與恐懼的人性博弈中,既有日賺百萬元的造富神話,也有一夜“爆倉”的噩夢,這也像極了人生的起伏。
在牛市里虧錢
陳波是北京一家上市互聯網公司的程序員。
2024年7月,35歲的他被公司“優化”,拿到了8萬元賠償金。他想休息調整一段時間后,再繼續找工作。
2014年,陳波入市炒股。到2023年,他陸陸續續虧掉了近100萬元。他向妻子保證:從此戒股!
可是失業后的空虛與焦慮,讓陳波再次“手癢”。
2024年9月中旬,他貸款100萬元,殺入股市。 因為商業銀行嚴格控制信貸資金進入股市,他只能從度小滿等多個網貸平臺籌款,年化利率為15%至20%。
2024年9月26日,陳波覺得這段時間市場的漲幅超出預期,他賺了2萬元之后迅速清倉。到了10月8日下午,他再次攜100萬元本金進入股市,當天就浮盈3萬元。
嘗到甜頭的陳波開始每天拿著手機溜出家門,坐在小商城的長椅上炒股。他喜歡“抄底”那些在上漲趨勢中出現回調的股票。10月和11月,他通過短線操作賺了18萬元后,決定對妻子坦白。
陳波的妻子那天如遭雷擊,她對股票恨之入骨。如果陳波不炒股,他們可以有足足百萬元的存款,而不是現在40多萬元的負債。
12月中下旬,隨著A股回調,陳波的持股開始出現浮虧。至農歷春節前,此前賺的18萬元悉數虧盡,他再次選擇清倉。
讓陳波沒想到的是,他直接踏空了2025年春節后深度求索(DeepSeek)大模型橫空出世引發的A股上漲行情。他每天都在等待回調的時機。在2月11日市場出現小幅回調后,陳波火速全倉買入一只橫盤股(股價在一段時間內波動幅度小),持倉一個半月后虧損3萬元“割肉”離場。
4月7日,全球股市震蕩,陳波在40萬元的倉位上加倉70萬元,但是當天就浮虧了7萬元。
他沉迷于“抄底”。但他抄的底好像永遠都不是底。換了一批又一批股票之后還在虧錢,他反思:還不如不換。
7月以來,A股步入牛市行情,陳波的持倉紅紅綠綠,曾日賺4.6萬元后回本,但距賺回網貸的高額利息還有距離。之后,他在追漲殺跌中“兩頭挨打”,浮虧越來越多。牛市里還在虧錢,他心有不甘。
如果有機會回本及賺回網貸利息,會選擇清倉嗎?陳波絲毫沒有猶豫地說:“不會。”但他信誓旦旦地保證:如果虧損超20%,就清倉走人。
8月27日深夜,陳波的妻子看著睡著的丈夫,發出一條信息:“我快扛不住了。”
巨額“學費”找答案
8月末,38歲的趙女士在云南旅居。
她的職業生涯圍繞著投資理財展開——從銀行跳槽到北京某頭部公募基金公司后,終于奮斗到了部門經理的位置,但再往上升的機會越來越渺茫。
趙女士作為基金公司的理財師,主要的收入是傭金和提成。2021年以來,金融行業普遍降薪,她的薪酬水平相比2019年的高點減少了約90%。失衡的投入產出比讓她萌生了辭職的念頭。
2025年4月初,趙女士正式提交了辭職報告。她將自己的200萬元積蓄拆分:10萬元活錢儲蓄;10萬元購買壽險、意外險等保險產品以及繳納靈活就業人員社保;180萬元作為投資本金投身股市,只動盈利不動本金。
4月7日,趙女士的股票賬戶一天就虧掉了10萬元。市場給了她“當頭一棒”。她整個上午都在想:靠投資收益覆蓋生活成本的想法能不能行得通?是否應該中止辭職流程?到了下午,她還是決定堅持自己的投資方式。
趙女士一直按照“每漲3%賣一份,每跌3%買一份”的“網格交易法”投資,只買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她也曾買過個股和主動基金產品,但都曾遭遇虧損。在她看來,不懂個股即買為“賭博”,主動基金是“雇人賭博”,而透明度高、低成本的ETF適合她長期穩健的投資邏輯。
6月和7月,趙女士每個月可以賺約5萬元,收益率約為3%。8月以來至27日的收益為3萬元,已足以覆蓋每個月約2萬元的家庭開支。她算了一筆賬,如果這些錢全部存在銀行里,每年只有約4萬元的利息。
趙女士給自己定的目標是:年化收益10%,最大回撤5%。在市場一路走高時,她會逐步減倉,降低風險。
作為十年老股民,她覺得年輕人本金太少應該先攢錢,沒炒過股就先去學習幾年。財務基礎是“安全墊”,自己成熟的交易策略是支撐力。
“巴哥”從2012年初涉股市。2015年,在虧光50萬元本金后,他開始反思,并學習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理論,只配置盈利能力強勁的“白馬股”。2018年,他開始全職投資A股。
2025年至今,“巴哥”上百萬元投資本金的收益率為6%,2024年全年的收益率為30%。全職炒股的這些年,他不在意短期市場的波動。對于目前收益暫時跑低大盤這件事,他說:“關鍵在于持續性。要賺慢錢,穩定賺、長久賺、高質量賺。”
8月25日,中信建投證券刊發了一名20年老股民寫給新入市者的信。這名老股民說:“如果你剛入市,請再好好理解三句話:慢就是快,少就是多;盈虧同源,認知變現;先求不敗,而后求勝。”
“野生職場”并非烏托邦
在一家央企廣州總部工作了15年的方先生,原以為自己會在這家公司干到退休。從一線基層升至總部財務部門,如果有機會,他或許可以做一個二級子公司的財務負責人。
但近兩年,他幾乎天天加班,永遠有寫不完的報告、做不完的PPT。他看著自己的一堆病例,身心俱疲。
2025年8月1日,方先生選擇裸辭。但隨之而來的是還房貸、撫養孩子等現實困境。8月20日,他開了一個股票賬戶,投入10萬元的本金,想看月收益能否達到20%,如果達到了就全職炒股,達不到就去先送外賣或者做網約車司機。
截至8月27日,方先生的本金還剩9萬元——他已經虧掉了這個月的房貸。他想:可能下周會好起來吧。
剛進入職場不久的95后、00后也在摸索逃離職場的路徑。
27歲的林山在7月選擇了裸辭。2024年開始,國企開始實行末位淘汰制,他覺得如果干到35歲自己就會踩在危險線,于是選擇離開這家已經工作兩年的江西省某市屬的融資平臺。
2023年11月開始炒股的林山,至今陸續投入了64萬元本金,已經虧去了45萬元。他向家人隱瞞了已經辭職的事,自己住在出租屋里,每天看看股票、玩玩游戲,學著做飯降低生活成本。他的目標是今年回本。雖然心里難受,但他說:“錢嘛,工作幾年總能掙回來。不過今年就這樣了,慢慢來吧。”
2025年從北京一家頭部互聯網大廠辭職的齊先生,是一個剛工作了兩年的00后。豐厚的薪酬水平和富裕的家庭,讓他無所顧慮地放棄這個干起來有點心煩的工作。當他全職投入300多萬元炒股后,覺得壓力比上班大得多。當一天虧去40萬元時,他心態炸裂:上班只是煩,但無論如何不會虧自己的錢。
齊先生心知肚明:靠全職炒股賺錢的人寥寥無幾。他此前關注的很多以此為“流量密碼”的博主已經銷聲匿跡——有人虧光本金后重新工作,有人已經因“非法薦股”被封號。
陳波、趙女士、方先生、林山、齊先生等人,看似逃離了“格子間”,實則仍在與同一個時代命題纏斗:如何在不確定的洪流里安放自己的價值感與安全感。
在焦慮的內核下,股市這種“野生職場”并非真正的烏托邦,它只是把風險與回報以更赤裸的方式攤開。身處其中的全職炒股人,正在進行貪婪、恐懼與理性的心態博弈。
“保持理性”是監管層長期倡導的方向。上交所曾發布《資本市場理性投資、價值投資、長期投資倡議》,呼吁廣大投資者和資產管理機構堅持理性投資、價值投資、長期投資理念。
券商等機構近期陸續開展投資者教育活動,核心即呼吁投資者保持“理性”。
“請不要辜負每一次下跌,也請敬畏每一次大漲。”8月27日,中信證券在官方微信平臺發布了一篇標題為《不要被市場抽走靈魂》的文章,其中提及:當下,很多人每天的心情就拴在了指數的起伏上。本不應該如此,因為投資的意義是為了給生活更多選擇性的底氣加持,投資可以調劑生活,但絕不能定義生活,本末倒置。
(應受訪者要求,陳波、林山系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