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馬悅然
商業航天行業又出現了一跨界玩家。
近日,聯創光電(600363.SH)公告,擬與關聯方瑞邁投資、非關聯方航旅科技、航源智科共同投資設立資陽商業航天產業運營公司,注冊資本8000萬元,其中聯創光電以自有或自籌資金現金出資2400萬元,持股30%。
上述合資公司設立后,將成為專注于商業航天電磁發射領域的高科技企業,提供電磁發射場建設所需的高溫超導磁體、地面模組、變流控制等磁電高端裝備產品。
聯創光電主營業務涉及激光和超導行業。宣布跨界商業航天板塊的同時,該公司提及風險稱,高溫超導磁體技術尚無商業化運作先例,后續能否實現商業化以及商業化前景如何均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商業航天行業技術壁壘高、資金投入大,且行業發展尚在初期,故跨界玩家不多,即使入局也多是和自身業務相關聯。

例如,汽車龍頭吉利控股集團擁有旗下商業航天企業時空道宇,其自主建設及運營吉利未來出行星座,可服務于自動駕駛等領域。
近年來,商業航天成為熱門投資板塊。
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中國商業航天行業產值由2020年的1萬億元,增至2024年的2.3萬億元左右,復合年增長率為22.9%,這一數據預計在2025年達到2.8萬億元。
另據泰伯數據統計,2024年商業航天領域的融資總額超150億元,同比增長近40%。
今年以來,商業航天的投融資熱度更加高漲,各路資本紛紛涌入老牌企業以及新生勢力。
據界面新聞綜合IT桔子等各方機構的數據,今年至今的八個多月內,商業航天板塊發生了超過40起融資事件,已經超過去年全年的35起。
多家商業航天人士對界面新聞表示,在利好政策的驅動力下,今年行業資本活躍。
界面新聞統計了6月以來的13起行業融資事件,其中火箭和衛星企業分別為六家,另一家為商業載人航天企業。上述融資大多沒有披露具體數額。
這些進行了融資的企業中,星河動力是行業較為熟知、發射成功率較高的火箭企業,高信資本近期宣布對其投資超1億元。界面新聞獲悉,實際上星河動力最新一輪融資暫未公開,還在進行中。
中國的商業航天行業從2015年開始發跡,此后的五年間,業內先后出現了數十家老牌企業。其中,藍箭航天、星際榮耀、中科宇航等企業仍活躍在產業中,另有部分企業已漸漸退出歷史舞臺。
2020年以來,國家對于商業航天的支持力度不斷增強,新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被統計的13筆企業融資中,有9家成立于2020年之后。
其中,有三家成立于今年上半年,剛滿“半歲”,它們分別是主營火箭發射業務的星梭科技、微光啟航以及專注于衛星領域的一葦宇航。
界面新聞記者在天眼查APP上勾選“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行業和“電信、廣播電視和衛星傳輸服務”關鍵詞,今年1-8月,共有5.5萬家相關企業在運營,同比幾乎翻倍式增長。2024年同期,這一數據為2.5萬家。
截至目前,中國商業航天行業的最大單輪融資紀錄仍由垣信衛星保持。
2024年初,垣信衛星宣布完成67億元A輪融資,領投方為國開制造業轉型升級基金。此融資額超過了2020年11月長光衛星的24.64億元 Pre-IPO輪融資。
此前,建銀國際(中國)有限公司總經理趙論語在接受界面新聞等媒體采訪時表示,2015年起,商業航天領域曾大熱過數年,這兩年在一級市場整體低迷的環境下仍很活躍。經濟轉型在尋求有容量的新質生產力,商業航天是其中之一。
國信證券在近日研報中的統計數據顯示,美國在過去十年中主導了全球商業航天領域的投資,占比66%;中國位居第二,占比11%,并將進一步加快對小型發射、衛星通信等的投資額;法國緊隨其后,排名第三,占比10%。此后是英國占比5%、日本占比2%。
上述機構以2022-2023年數據為例,其中近五成融資事件處于股權融資,有160起;A輪23起,占比6.91%;早期融資,種子輪及天使輪共計42起,占比12.61%。
這種資本熱度的動力,主要來自國家政策扶持。
2014年,國務院首次發文,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商業航天產業,改變以往由國家主導航天發展的模式。
2024-2025年,商業航天連續兩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與此同時,在國家政策規劃的牽引下,北京、上海、海南、安徽、重慶等地區已紛紛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形成商業航天產業集群。
今年6月,證監會將商業航天產業納入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的適用范圍,這給業內暫時難盈利的企業打開了IPO通道,使得更多具有核心技術、發展廣闊的商業航天企業,有機會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進一步發展。
上述政策發布后,7月末以來,藍箭航天、屹信航天、中科宇航等頭部商業航天企業已迅速啟動上市輔導,諸多業內企業也將上市計劃提上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