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熹瓏
一如價格被打下的激光雷達加速了自動駕駛進程,成本顯著降低的光學顯示系統有望成為智能眼鏡市場的催化劑。
在9月10日-12日舉辦的中國光博會上,業內首創“LCoS(硅基液晶)+PVG光波導”的“一拖二”AR眼鏡光學解決方案正式發布,將終端產品價格拉至1500-2000元區間,這是一個顛覆當前AR眼鏡價格體系的數字——當前市場均價在3000元以上,部分高端產品甚至超過萬元。
該方案由谷東智能和光峰科技(688007.SH)聯合發布,并在現場落地了1萬臺采購訂單。AR眼鏡成本中,光學顯示系統占比約40%,而光機及光波導是核心高成本部件。“一拖二”方案僅用一個光機,核心顯示單元數量減半。
而在光波導成本控制上,谷東智能通過自研實現了成本大幅壓縮:在核心材料端,自研GDPA3光取向染料成本僅為進口產品(如SD1)的1/10,曝光劑量降至主流產品1/5;在生產端,單片波導成本降至10-30美元,較進口方案下降60%-90%。
此次發布對于谷東智能而言是轉型C端賽道的重要轉折點。這家來自廣州的公司成立于2017年,核心團隊來自清華、北大、北理工、中科院、香港大學、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美國奧本大學等高校,是國內最早專注AI+AR光波導技術的團隊之一。

事實上,在C端市場聲量尚小的谷東智能已在B端市場坐擁龍頭地位。工業頭戴一體機是公司最早發展的賽道,海關、物流、工業智造、航空、新能源等均為下游應用場景。以航空為例,已簽約客戶就包括中國南航、空中客車、中航通飛等公司。公司在全球已有超過500家合作伙伴,產品銷往130多個國家。
中研普華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工業AR市場規模83.6億美元,其中中國比重達28.6%。在國內工業AR B端市場,谷東科技以超過35%的市場份額位列第一。
現在,依托光學模組的技術優勢,這家公司轉戰消費級市場,定位為核心技術的供應商,并提出在2026年實現千萬臺以上量產的目標。
“我們去年B端營收達到1.5億元。但長期來看,未來C端市場會遠超B端,消費電子本身是一個萬億級市場。”谷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曹炳辰博士接受界面新聞專訪時提到。
B端龍頭進軍C端
按照路線劃分,光波導技術經歷了四代發展,分別是傳統體全息光波導、列陣光波導、表面浮雕光柵和偏振體全息光波導(PVG)。現階段,行業的主流是表面浮雕光柵,雷鳥創新、XREAL、Rokid、影目科技均采用了這一技術。
谷東智能并沒有跟進這一路徑,而是押注了偏振體全息光波導技術,其最新方案亦采用了第四代PVG體全息光波導。這是一個相對冷門的路線——從行業來看,目前偏振體全息產品基本停留在實驗室階段或發布階段。東南大學和尼卡光學曾發布相關產品,但并未實現量產。
從構筑護城河的角度出發,谷東智能放棄了表面浮雕光柵。曹炳辰提到,這種路線會成為主流也是因為門檻低,只要求簡單的光柵設計能力和模板,甚至不需要加工能力,有很多代工方可以包攬。而光波導技術壁壘高,難點在于材料體系需要深入研發。
2023年,谷東智能首次實現基于自研創新材料體系的全息光致聚合物波導制備成功,技術相對成熟下開始正式進軍C端賽道,并在2025年搭建了全球首條20萬片級PVG全息光波導12寸晶圓自動化生產線。
曹炳辰告訴界面新聞,公司此前的工業級產品采用陣列技術,后面迭代的表面浮雕光柵和體全息是并行的技術路線,“我們對兩種路線都探索、對比分析過,最后選擇了后者。”
“表面浮雕光柵技術存在一定瓶頸,其工藝流程是一個物理接觸過程,需要納米壓印,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會有損傷或缺陷,壽命也比較短。此外,也存在光學效率上限低、外部漏光、彩虹紋等問題。”曹炳辰提到,對比之下,偏振體全息是光學曝光過程,類似于半導體光刻,可以高精度控制。通過工藝迭代與參數優化,谷東智能自研PVG光波導在光效上提升了300%,透過率>90%
PVG光波導的最大優勢在于成本。首先,由于所有的材料都是國產化、配方由自己調配,因此價格很低。其次,對玻璃基板要求很低,PVG由全息材料實現玻璃效果,其玻璃成本是表面浮雕光柵的約十分之一。最后,加工難度和設備成本更低,工藝也簡單得多。
這一技術路線有望把光學顯示系統成本打下來。曹炳辰表示,隨著首條20萬片級PVG光波導量產線建立,公司單波導片成本降幅達到80%,單片鏡片成本有望下探至100元左右,整機價格有望下降至千元。
而從光博會現場來看,市場對這一新技術熱情高漲。谷東智能展位每天的客流都很大,還有專門從美國、日本、中國臺灣、歐洲飛過來的意向客戶。
曹炳辰透露道,目前,C端產品正在產能爬坡階段。在AI概念火熱下,預計AR+AI會迎來爆發時期,到今年年底有望實現1萬臺左右的出貨量。
“從市場空間角度來看,B端市場雖然利潤高,但是天花板很明顯,而C端市場潛力巨大。當然,消費級賽道近年來都在燒錢階段,但B端業務給公司提供了充足的現金流和較高營收,為C端研發提供了前提。”曹炳辰說。
不做品牌,定位技術供應方
對于入局智能眼鏡賽道的初創公司而言,常見模式是由自己設計整體產品和宣傳推廣,再找供應商提供技術。但谷東智能定位為技術供應方,就像領益智造之于手機零部件,這家公司想成為智能眼鏡界的技術實現方,面向終端廠商而非消費者。
公司早期就確定了自己研發并生產鏡片的路線,在整個行業布局鏡片技術公司不多的背景下,希望以此作為護城河。曹炳辰提到,按照目前規劃,定位是做整個產業鏈的供應商,可以說,是“B to B to C”模式,“從鏡片、模組、整機,再到軟件應用,最后一步打商標之前的環節,我們都可以提供。在國內,我們已經跟華為、小米、OPPO、vivo展開合作。面向海外,前段時間我們也跟Meta做了一些交流,有可能參與他們的項目。”
智能眼鏡產業鏈中,核心在于波導和光機,兩者呈現強相關。解決了波導問題后,谷東智能尋求與光機廠商的合作,希望發揮1+1>2的效應,與光峰科技的合作便誕生于這一背景。加上光峰科技已跟很多頭部消費品牌達成合作,比如跟小米成立了峰米科技品牌,這也將給谷東智能帶來快速進入大廠供應鏈的渠道優勢。
激光核心器件供應商光峰科技成立于2006年,原創發明了ALPD?半導體激光光源技術,相關產品已在車載、影院、家用、專業顯示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其光機采用LCoS技術,LCoS作為一種新型的顯示技術,具有高分辨率、高對比度、低功耗等優點,其光學特性跟PVG波導契合度很高。
曹炳辰向界面新聞分析指,PVG是偏振體全息,LCoS光機是偏振光機,兩者天然有搭配優勢。針對漏光問題,體全息和光機結合可以實現偏振態響應,理論上可以實現光線100%向人眼側傳輸。
“基于跟光峰的合作關系,我們在設計波導時可以根據光機參數定義波導,而光峰的光機也可以根據我們的波導特性做一些修正,雙方零部件供應也有價格空間。具體到合作方式上,則比較靈活,比如說我們可以單獨接觸一些客戶,一旦有合作意向,可以拉上光峰一起做整體方案的提供方。反之亦然。我們計劃在今年年底開始跟合作方推進商業落地,預計明年有相應產品推出。”曹炳辰認為。
盡管并不直接面向C端,曹炳辰認為,公司依舊能從另外三個方面可以打出品牌。第一是行業內,用核心光學技術構筑護城河;第二是在資本市場,通過發展C端產品提高曝光度;第三是政府關系,公司以廣州黃埔區為起點,目前有些地方政府也有意向達成合作,例如面向深圳南山區就有項目合作。
眼下,谷東智能正為產品做應用層面的優化,如減輕電池重量、減小光機體積。針對體全息技術的材料穩定性問題,也需要進一步優化配方,研發新的凝膠態產品。
“鏡片、光機的問題解決后,這個市場表現如何,就取決于消費者接受程度,以及考驗終端廠商能不能做出令人滿意的產品。有的時候,往往是技術已經ready了,但是終端廠商還沒定義出比較理想的產品形態。當終端廠商和消費者之間達到一種平衡,技術才有釋放價值的可能性。”曹炳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