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周末
界面新聞編輯 | 文姝琪
自今年3月由“云學堂”更名、試圖摘掉教育標簽以來,絢星智慧科技(NASDAQ:YXT)動作頻頻。
近日,絢星智慧科技發布四款針對企業AI落地的產品,在自研平臺“智立方AI Box”上,延伸出解決銷售問題的“慧銷”、解決人才問題的“絢才”等方案。通過提出“企業智能生產力”,絢星試圖將其AI解決方案與市面上的其他廠商區分開來。
這一系列動作背后,是一個長期困擾行業的普遍焦慮:生成式AI的商業化落地,遠比想象中艱難。
根據麻省理工學院(MIT)今年發布的一份名為《生成式AI鴻溝:2025年商業AI現狀》的報告,盡管企業對AI充滿期待,但僅有約5%的AI試點項目實現了收入的快速增長,絕大多數項目停滯不前,沒有可衡量的損益影響。研究人員指出,這道“鴻溝”的核心不在于AI模型本身的質量或監管,而在于其使用的方法——多數企業的失敗源于脆弱的工作流、缺乏情境化學習以及與日常運營脫節。
賽道不缺玩家,也不缺概念。面對僅僅5%的成功率,市場正沿著幾條路徑艱難探索。

一條主流路徑如字節跳動旗下的扣子(Coze)和企業級Agentic AI解決方案開發平臺Dify。
扣子在上線一年多后,團隊劃歸火山引擎,并將Coze Studio開源,被認為是從To C(用戶)轉向To B(企業)的明確信號。而Dify則自2023年上線起便堅持開源,并借此建立了穩固的開發者生態。理論上,這些工具降低了門檻,讓企業或第三方服務商得以自主探索AI工具,快速試錯。
但真正能被企業落地的產品卻寥寥。“我們去拜訪客戶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客戶都安裝了扣子、Dify,但是沒有一家用他們的東西做成實質性的應用。”絢星智慧科技創始人兼CEO盧睿澤在接受界面新聞等媒體采訪時稱,這些平臺因缺乏深度、持續的服務,導致企業“自己玩不轉”,AI落地效果存疑。
另一條路徑由AI Agent引領。年初發布的Manus通過調用多個AI模型協同決策,試圖打造自主執行任務、直接交付成果的智能體,引發了AI智能體“爆發元年”的討論。這一趨勢也迅速傳導至企業服務領域的傳統SaaS廠商:專注企業管理軟件的用友網絡發布了Agent產品“智友”,并將其比作“企業級Manus”;金蝶也推出了“云蒼穹Agent開發平臺”,試圖提供一個更強大的企業級智能體來解決問題。
這些第三方專業廠商的涌現,恰好迎合了MIT報告的一項發現。報告指出,在AI落地策略上,“購買”優于“自建”:企業從專業供應商處購買AI工具并建立合作的成功率約為67%,而內部自建系統的成功率僅為三分之一。
在此背景下,SaaS廠商或將迎來機會。東莞證券的一份研報分析指出,與AI原生大模型廠商和互聯網大廠側重層技術能力的研究與開發不同,SaaS企業在垂直行業或場景中積累了豐富的數據資源,能夠將Agent能力嵌入企業工作流,并憑借存量客戶基礎實現快速變現。
但這引出了一個更根本的問題:在AI時代,SaaS廠商究竟應該如何將技術和數據基礎轉化為客戶價值?是延續過去“賣工具”的商業模式,還是轉向“賣結果”?
盧睿澤的判斷是,傳統軟件時代以售賣標準化產品為核心的“賣工具”模式,在AI時代已經“完全失效了”。他認為,AI時代的軟件基本上都是定制,“如果你不能把這家企業的數據知識流程訓練到你的AI里面,這個企業沒辦法用。”這意味著,交付的是一個深度融合企業個性化需求的、能夠直接帶來業務成效的“結果”。
基于此,絢星選擇了一條“平臺+應用”的路徑。
值得注意的是,絢星的AI平臺也為SaaS企業的AI升級打開合作窗口,試圖構建一個生態。盧睿澤稱,做一個好的企業AI應用有三種路徑選擇:自主開發一個平臺級的產品;拿扣子、Dify的東西,綁在大模型上開發再做應用;和絢星合作。據MOKA聯合創始人兼CEO李國興等人介紹,目前,MOKA、嘉揚、倍智等HR SaaS廠商已依托智立方底座開發系列產品,并融入“絢才”產品中。
不過,要真正實現“賣結果”的承諾,絢星仍面臨兩大挑戰。
首先是技術層面,如何克服大模型固有的“幻覺”問題。盧睿澤坦言,這是制約企業應用AI的核心瓶頸之一。絢星的解法是通過其“智能知識網格”體系,將企業私域知識與業務流程深度融入模型訓練,將其訓練得可用。在他看來,“記憶”非常重要。崗位的AI助手需要能“記住”員工的崗位職責與協作關系,通過長期訓練,提供精準、貼合業務場景的回答,而非泛泛的通用信息。
但對絢星而言,真正的考驗在于戰略節奏的把握。任何新興技術賽道的風險,都源于技術理想與商業現實之間的時間差。企業對AI應用的規模化付費意愿何時才能真正到來,仍是未知數。在此之前,如何平衡前瞻性的研發投入與現實的成本控制,是絢星亟待解決的問題。
距離3月宣布戰略轉型已過去半年,此次品牌與產品的發布,標志著其AI戰略在獲得初步的驗證后繼續擴張。絢星智慧科技創始人兼CEO盧睿澤在接受界面新聞等媒體采訪時表示,隨著新產品陸續獲得客戶買單,公司已來到一個需要主動向市場“吆喝”的階段。然而,絢星的“賣結果”模式能否最終跑通,仍有待市場給出答案。
第二季度財報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總收入收縮7%至1.529億元,訂閱用戶數與凈收入保留率也同步走低。與此同時,作為其戰略核心的AI業務,其人工智能相關產品的月度經常性收入(MRR)同比增長超過一倍,從去年的20萬元增至50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