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田鶴琪
“中國氣電發展與世界水平差距很大。在中國,受資源稟賦、燃氣發電成本等因素影響,氣電產業發展緩慢。從關鍵數據看,2024年美國氣電發電量占比43%、日本34%、歐洲16%,而中國僅為3.2%。”
界面新聞現場獲悉,9月18日-19日,2025年天然氣產業發展大會(秋季)在北京召開,國際燃氣聯盟副主席李雅蘭在會上作出上述表述。
不過,這也意味著國內“氣代煤”的空間將十分廣闊。李雅蘭表示,未來隨著天然氣供應的增加、管網及儲氣調峰設施的完善,各地發電“氣代煤”的條件將更加成熟,這為氣電發展打開了空間。
尤其在大規模、長時間、商業化儲能技術尚未普及的當下,她認為,發展本地燃氣發電,仍是應對迎峰度夏、冬季寒潮、極端天氣的最現實、最可靠的選擇。
當前,中國靈活性電源需求巨大。

靈活性電源是指能夠快速響應電力需求變化、調節輸出功率和電壓的電源,包括具備調節能力的水電、抽蓄、新型儲能電站、燃氣輪機和具備靈活調節能力的煤電。
清華大學、國網能源研究院等研究認為,為應對風光大規模并網,中國電力系統靈活性資源須由目前7億千瓦增至遠期20-25億千瓦,需各類靈活性資源協同發展。
在此背景下,氣電兼具多種優勢,在保障電力供應安全方面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
在李雅蘭看來,氣電將通過幫助可再生能源克服間歇性的缺點,與可再生能源融合發展。
她表示,增加非化石能源比例、發展可再生能源,是中國實現碳達峰的重要措施,12大GDP城市(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廣州、蘇州、成都、杭州、武漢、南京、寧波、天津)的非化石能源占比普遍在20%以內,未來增長的空間非常大。
“各城市都設定了2030年的目標,上海的非化石能源占比將達25%,北京的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達25%,重慶的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8%,成都的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將提升到45%。天然氣發電的靈活性,將平衡可再生能源不連續、不穩定的問題,是保障電網安全的關鍵。”她說。
燃氣輪機能做到調節靈活、啟停迅速,因此燃氣發電可為電網提供巨大的靈活性。
“在中國的江蘇、上海和浙江等地,隨著可再生能源裝機的增加,燃氣輪機啟停次數持續增長,現在每年平均啟停都在300次以上,這是煤電機組絕對不可能做到的。”李雅蘭表示。
此外,發展氣電也是能源轉型的需要。
在當前全球發電結構中,煤炭仍是最大的發電能源,在總發電量中占比34%,氣電占比22%,風能和太陽能發電占比15%。“天然氣發電的碳排放強度僅為煤炭的一半,用氣電代替煤電減排效果顯著,是當前減少碳排放的重要措施。”李雅蘭說。
中國燃氣發電總裝機容量雖位居世界前列,但裝機和發電量占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截至2024年,中國發電裝機33.5億干瓦,其中燃氣發電裝機1.4億干瓦,燃氣發電裝機占比僅4%,而全球占比達22%。
2024年,中國發電量9.9萬億干瓦時,其中燃氣發電量0.32萬億干瓦時,燃氣發電量占比僅3%,而全球占比達23%。
盡管氣電的發展潛力與優勢明確,但要實現規模化推進,仍需突破一系列市場化挑戰。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規劃發展部副主任韓放在會上指出,當前中國燃氣發電容量電價政策存在兩大短板:—是大部分地區尚未出臺相關政策;二是尚未建立常態化疏導機制,部分地區燃氣發電機組容量電價由政府財政支持,未能實現煤電機組“每月由工商業用戶按當月用電量比例分攤”的市場化分攤機制。
容量電價是兩部制電價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反映發電廠的固定成本,涵蓋了發電機組在建設、運營、維護以及更新改造過程中的資本投入等。
另一方面,盡管燃氣發電具有顯著的低碳、低污染優勢,但其清潔發電價值未得到充分體現。此外,中國燃氣發電承擔輔助服務任務,但輔助服務價值未能有效反映在收益端。
不可忽視的是,燃氣發電也面臨燃料成本不穩定的挑戰。
韓放稱,以國際現貨價格為例,2021年后全球天然氣價格大幅波動,之后雖有所回落仍保持在歷史高位,導致燃機項目運行成本難以預測。同時,受限于高燃料成本,燃氣發電通過電量電價獲取的收益難以覆蓋投資及運行開支,項目回收周期拉長。
針對上述挑戰,韓放認為,推動中國燃氣發電市場化發展,首先需完善燃氣發電價格機制,推動建立“兩部制+氣電聯動”政策。
同時,進一步完善燃氣發電參與電力市場機制。可從四方面發力:一是進一步優化中長期市場組織方式,縮短交易周期,提高交易頻率;二是適當放寬現貨市場價格的上下限制,增加現貨市場的峰谷價格差異。
三是完善調頻、備用、爬坡等輔助服務交易品種,建立輔助服務的合理定價規則;四是推動電、碳、證市場協同發展,體現氣電低碳價值。
此外,重點推動“天然氣+電力”和“燃氣發電+新能源”等“氣電”聯營兩種模式,建立天然氣市場與電力市場的耦合機制,實現與電力市場的有效銜接,保障氣電調節能力。
“天然氣+電力”一體化聯營模式方面,要推動天然氣供應企業與電力企業深度合作,形成天然氣直供、燃氣發電與電力終端消費相結合的一體化產業鏈。
“燃氣發電+新能源發電”協同發展模式方面,推動燃氣發電企業與新能源(如風能、太陽能等)發電項目聯合審批、建設并運營,形成以清潔燃氣為基礎、可再生能源協同并網的多元供能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