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翟瑞民
日前,戶外品牌始祖鳥聯手藝術家蔡國強在喜馬拉雅山脈燃放了一場煙花,引發巨大爭議。此舉是否產生環境污染?是否破壞當地生態環境?目前,品牌方、藝術家工作室和當地政府已經對此有所回應。
據媒體報道,始祖鳥和蔡國強方面解釋稱,活動在科學評估和嚴格指導之下進行,藝術創作使用的是環保材料,所選用的彩色粉為生物可降解材料,排放符合環保標準。當地政府生態環境部門則表示,此次活動在生態環境局備案過,手續也合規,由于煙花使用的是環保材料,因此不需要進行環境評估。
但是,上述相關說法并未能打消公眾的疑慮。什么環保材料能使得煙花排放達到環保標準?燃放過程與選址曾評估了哪些環境因素?燃放結束后當地政府是否對現場進行了足夠的跟進監測?那些被迫離開燃放區的鼠兔等當地“居民”是否已經安全返回“家園”?這些問題都有待相關方面后續作出更詳細的說明。
在人們常識理解中,煙花燃放不止造成空氣污染,還會帶來聲光污染和灰塵污染。對于這種人跡罕至的高原地帶,各類動植物和空氣、土壤才是生態環境的“主角”。一場場面壯觀的煙花秀突如其來,可能導致一整片生態系統在微觀運行層面發生改變。涉事操作方不能只顧追求眼前漫天絢爛的行為藝術,在遭受質疑時反而語焉不詳,漠視事件可能帶來的生態危險系數。政府監管也不能僅僅停留在審批合規就萬事大吉的層面,對于此類可能影響高原山脈生態系統的做法,應實施更嚴格的審批制度和執法監督程序。
喜馬拉雅山脈位于青藏高原的南緣。青藏高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是亞洲乃至北半球氣候變化的“調節器”。但是,眾所周知,青藏高原屬于高寒氣候,氣溫較低,生物生長緩慢,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弱,一旦遭到破壞,修復難度極大,這是其生態環境脆弱的主要原因。

兩年前,我國專門制定的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已經開始施行。該法明確指出,單位和個人有權依法舉報和控告污染青藏高原環境、破壞青藏高原生態的違法行為。同時,國務院有關部門和青藏高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對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各類活動進行監督檢查,查處違法行為,依法公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工作相關信息,完善公眾參與程序。
正如有網友評論指出,“致敬自然最好就是不打擾自然。”這場本應出現在喧囂城市的煙花秀,最后會給青藏高原帶來何種影響,現在下結論恐怕還為時尚早。在生態環境如此脆弱之地燃放大型煙花,涉事各方究竟經過怎樣的事先評估和執行,以及事后監督與善后,公眾需要得到一個更令人信服的解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