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見習記者|蔣習
界面新聞記者|高菁
當前,中國制造業正在轉型升級過程中,在持續擴張的同時,也面臨“內卷式”競爭的嚴峻挑戰。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下降3.3%,其中制造業利潤總額下降3.9%。中國制造業銷售利潤率已從2021年的13.24%回落至2024年的11.87%,創下近年新低。
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委員會委員黃群慧公開發文指出,中國當前制造業“內卷式”競爭現象主要表現在企業間橫向的“價格內卷”和產業鏈縱向的“鏈條內卷”兩個維度。銷售利潤空間下降,與這兩個維度高度相關。
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市場中,外企如何尋找增長路徑?在第25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下稱工博會)召開期間,界面新聞對話多位外企高管。
“加快研發投入,適時調整價格策略”

通快中國區總裁楊剛指出,中國制造業憑借完整的供應鏈體系奠定了良好基礎,但過去幾十年以規模導向、成本優化和同質化競爭為主的發展模式,正在面臨轉變。
“隨著人口紅利減弱、市場需求向小批量、多樣化轉型,以及全球地緣政治帶來的貿易阻力,制造業亟需從批量擴張轉向高質量、高價值的發展路徑。”楊剛強調,行業需要共同思考如何通過硬件、軟件、裝備及解決方案的全方位創新,幫助客戶提升價值與創新速度。
成立于1923年的通快,是一家德國百年企業,業務涵蓋工業用機床、激光技術和電子技術領域。
通快于2000年正式進入中國市場,在太倉設立辦事處,后發展為亞洲生產總部,如今已在中國多地布局業務。
在激光與機床設備領域,楊剛觀察到行業內卷持續加劇,“抱團出海”成為企業應對國內市場壓力的重要策略。
楊剛表示,過去,海外市場對于很多企業而言只是一個“副業”,可能就占整個營業額20-30%比例。到今年,不少企業海外業務占比已超過50%。
他同時指出,出海并不能根本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健康的行業發展離不開合理的盈利,只有擺脫低價競爭、保障創新投入,才能實現可持續的高質量成長。
據楊剛預測,激光與機床設備的市場整合已初步顯現,部分企業通過轉讓或出海彌補虧損,也有企業退出市場,這一洗牌過程可能持續兩到三年。
楊剛表示,通快正加快本地應用中心建設、加大研發投入,依托中國供應鏈的優勢開發更具性價比的產品,并在必要時調整價格策略,以適應市場對極致性價比的需求。
“差異化競爭贏得市場空間”
參加此次工博會,博世力士樂中國工廠自動化產品業務高級副總裁王英姿也感受到,國內競爭格局正在發生變化——展商規模趨于均衡、同質化現象突出、已難見“一家獨大”的局面。
博世力士樂是世界500強博世集團旗下工業品牌,是全球頭部傳動與控制技術供應商。
本屆工博會上,這家德國企業進行了包括ctrlX XC20伺服驅動系統、TS 7 plus輸送系統、溫控導軌導向系統在內的三款產品的全球首發。
其中,ctrlX XC20伺服驅動系統實現了從研發、生產到供應鏈全流程本地化,體現出“在本地、為本地”的戰略定位。
王英姿表示,在中國市場,戰略定位未來還將進一步升級為“在本地、為全球”。
“中國是博世力士樂除德國外的第二故鄉。”王英姿表示。
截至目前,博世力士樂已在中國布局六大生產基地,五大本土研發中心,銷售、分銷及服務網絡貫穿43座城市。
王英姿表示,近年來,公司的本土化率顯著提升,未來將繼續推進產品本地化與投資項目落地。
面對國內激烈的競爭格局,博世力士樂中國自動化與電氣解決方案業務總監星生智表示,博世力士樂將通過差異化競爭贏得市場空間。
“提高國產化以降本”
在工博會期間,另一工業自動化巨頭ABB集團高級副總裁、機器人業務中國區總裁韓晨在接受媒體群訪時表示,“中國機器人行業可能是除了電車以外最卷的行業,中國機器人行業未來將是競合共生的格局,這也是行業發展的驅動力。”
中國是ABB全球最大機器人交付市場。目前,ABB機器人交付中國客戶的機器人超九成在本地生產。
韓晨對界面新聞等媒體表示,上海ABB機器人超級工廠是ABB全球最大最先進的工廠,新產品推出會首先在中國進行生產,且客戶群中最早對新產品有興趣和應用的往往是中國客戶。
2022年12月2日,ABB機器人超級工廠在上海市浦東新區正式投產,總投資額達1.5億美元(約11億元人民幣)。
據高工機器人統計,今年上半年工業機器人行業“價格戰”升級。部分頭部廠商面向汽車、3C等行業大客戶的供應價再創新低,如SCARA機器人單臺價格下探到了萬元水平,一年時間降幅達50%;6kg負載六軸工業機器人價格達到2萬多元;部分協作機器人廠商產品底價已低于2萬元/臺。
面對中國市場激烈的競爭,韓晨指出,ABB首先要降低成本。“中國市場非常‘卷’,要求我們進一步加大國產化,”他表示,目前ABB機器人國產化率約為80%,希望未來能夠進一步提升國產化率。
此外,中國本土應用場景的覆蓋尚未充分匹配,ABB希望通過加強本土研發,快速響應市場需求。目前,ABB機器人業務在上海和珠海兩地擁有近300名研發人員,其中不少是ABB機器人全球領域的專家。韓晨表示,希望未來一兩年內能在中國市場推出更多、更快速的新產品。
ABB是全球電氣設備和自動化技術龍頭公司,也是全球四大機器人“四大家族”之一,主要競爭對手包括日本發那科、日本安川、德國庫卡等。
該公司機器人業務單元擁有約7000名員工。2024年,該部門實現銷售收入23億美元(約合169億元人民幣),約占ABB集團總收入的7%,運營息稅攤銷前利潤率為12.1%。
今年4月,ABB官方宣布,擬提交2026年年度股東大會審議,對其機器人業務單元實施100%分拆。目標是在2026年第二季度,推動該業務作為獨立上市公司啟動上市交易。
韓晨表示,目前預計到今年年底,ABB機器人業務單元會完成獨立運作,為明年二季度上市打好基礎。
“向上創新,向下降本”
德國企業費斯托(Festo)大中華業務區總裁姜作林則在工博會期間舉行的媒體溝通會上稱,“我們以謙卑的態度看待市場‘內卷’”。
費斯托成立于1925年,是一家總部位于德國的家族企業,主營氣動和電氣自動化技術及解決方案。
中國是費斯托第二大市場。據姜作林介紹,2024年費斯托大中華區保持了穩定的市場份額,實現銷售額約40億元。
位于濟南市高新區的費斯托全球生產中心,于2021年全面投入使用,占地面積43萬平方米,是費斯托全球最大的生產中心。同時,費斯托還在上海成立了聚焦生物科技與半導體的創新實驗室。
姜作林表示:“在當下的競爭中,要贏得競爭,就是要在保證產品質量可靠性這一核心前提下,向上做創新,也就是在高端、高質量、高品質領域,在創新層面去競爭。同時向下參與競爭,核心是降本增效。”
他同時指出,面對行業內卷,費斯托不會盲目降價,而是過技術創新和供應鏈優化降低成本。目前,費斯托核心產品的本土生產率已從2021年的30%-40%提升至去年的76%;濟南全球生產中心約50%的訂單來自本地客戶。
“很多人對 ‘本土化’有狹義的理解,覺得只是把歐洲的產品轉移到中國,建立供應鏈而已。這其實是被動的本土化”,費斯托大中華業務區產品管理副總裁王睿對界面新聞等多家媒體表示。
他指出,費斯托追求的是“主動本土化”,即從產品定義階段就立足中國市場,把中國客戶的需求融入產品研發的起點。
費斯托大中華區業務始于1993年;2009年中國成為費斯托除德國總部外最大的銷售中心;2019年成立大中華業務區。
2019年后,費斯托中國市場研發、生產、供應鏈、物流等均由本地自主決策,且總部還在不斷授權。目前,大中華區80%的業務聚焦中國市場,同時也逐漸輻射亞太地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