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趙曉娟
界面新聞編輯 | 牙韓翔
近期,界面新聞關注到娃哈哈上海工廠(上海娃哈哈飲用水有限公司)推出“滬小娃”品牌桶裝水,產品與此前生產的娃哈哈桶裝水一樣,起因是品牌授權爭議引發的工廠停工。
而根據財新網報道,2025年7月,娃哈哈集團要求上海娃哈哈飲用水有限公司停止使用“娃哈哈”品牌授權生產桶裝水。“我們(在接到娃哈哈集團的函件后)立即回函要求溝通,但是始終聯系不上宗馥莉本人。”宗偉在接受財新網采訪時說。
他還表示,娃哈哈集團的股東杭州市上城區國資方,曾派調查組前往上海飲用水公司調查,并給娃哈哈集團董事會發函,表明他們不認可此事。“然后娃哈哈集團曾向我提出讓上海飲用水公司破產清算,但是我沒有同意。”
9月24日,界面新聞就此向娃哈哈求證,暫未獲得回應。娃哈哈內部一名知情人士告訴界面新聞,上海娃哈哈飲用水確實因為娃哈哈品牌到期而不能繼續使用娃哈哈這個品牌,只好另起爐灶。而在上海娃哈哈飲用水總經理林立山的朋友圈,幾天前掛出了滬小娃的宣傳文案,“滬小娃”宣傳冊頁顯示,滬小娃的產品除了4款常規桶裝水外,還有兩款一次性桶裝水產品。

界面新聞注意到,上海娃哈哈飲用水有限公司在天眼查的知識產權一欄,目前尚未注冊“滬小娃”這個品牌。而界面新聞致電其宣傳廣告中的400電話,接聽者為一名已離職人士,她表示自己的手機號還未解綁400電話。界面新聞嘗試致電上海娃哈哈飲用水有限公司的固定電話,但無人接聽。
天眼查工商信息顯示,上海娃哈哈飲用水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法人代表是宗偉,根據財新網報道,宗偉是宗慶后堂弟。不過界面新聞自娃哈哈一名內部人士了解到,宗偉實則是宗慶后堂侄。此外,上海娃哈哈飲用水有限公司的實控人是浙江娃哈哈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后者法人代表為宗馥莉。
作為娃哈哈的生產工廠,此前的報道并不多。上海《金山報》在2024年3月的一篇報道曾提及,上海娃哈哈飲用水有限公司總經理林立山介紹,宗慶后去世不久,訂單銷量有明顯提升,當時(2024年3月)同比增長150%。這家飲用水公司的水源由青浦金澤水庫供水,當時該工廠生產線共生產4種規格的桶裝水,分別是11升、14.8升、16.8升和19升。
林立山在上述報道中稱,2023年公司年產值達5300多萬元,預計2024年年產值8000萬元。根據財新網對宗偉的采訪,上海娃哈哈飲用水公司從2020年開始研發設計生產14.8升一次性桶裝水,直到2025年一直是娃哈哈體系內唯一一家在生產銷售(一次性桶裝水)的公司。
如果“滬小娃”的產品已經開始生產并銷售,這意味著至少娃哈哈集團上海區域的桶裝水市場將被影響。
今年2月,娃哈哈因轉讓商標而陷入輿論風波。如今,不僅上海娃哈哈不能使用“娃哈哈”商標,由于娃哈哈商標權歷史遺留問題,整個宏勝集團也在籌備更換“娃小宗”這一品牌。
界面新聞獲得的一份《關于開展2026銷售年度經銷商溝通工作的通知》顯示,公司決定從2026年新的銷售年度起,更換使用新品牌“娃小宗”。
該通知落款日期為9月12日,落款企業一共7家,均是由宗馥莉實際控制的“宏勝系”,包括杭州娃哈哈宏輝食品飲料有限公司、浙江娃哈哈食品飲料營銷有限公司、杭州宏勝營銷有限公司、拉薩宏勝營銷有限公司、杭州恒澤食品飲料有限公司等。
上述通知希望維護“娃哈哈”品牌使用的合規性,也給出了更換品牌的深層原因:”因復雜的歷史相關問題不能在近期得到有效地解決,導致公司經營始終暴露在相關法律風險之下。因此,我們不得不做出以上的安排,在現行股權架構下,‘娃哈哈’商標的使用,須獲得娃哈哈集團全體股東的一致同意,否則任何一方均無權使用。”
娃哈哈品牌授權還涉及到功能食品類的產品,界面新聞在一家名為“森發美”的天貓店看到,包括娃哈哈品牌的豌豆苗膠原蛋白肽片、娃哈哈PQQ(泡騰片)、益生菌以及褪黑素等具有保健功能的產品,銷量最高的產品超過1000單。該淘寶店鋪的資質顯示的是“杭州哈哈優品科技有限公司”,與娃哈哈相關公司并無關聯。
界面新聞未能聯系到杭州哈哈優品科技有限公司,但店鋪客服稱,該店鋪產品擁有娃哈哈授權,且產品是由娃哈哈自研資產。一名娃哈哈內部人士告訴界面新聞,這可能是此前娃哈哈做大健康產品時授權出去的,尚未到期。
當娃哈哈內部子公司與關聯企業因商標使用合規性被迫重塑品牌,外部又有非關聯主體借勢 “搭車”,這無疑為娃哈哈這家消費品牌的迭代產生壓力。而從“娃小宗”到“滬小娃”這些品牌名稱來看,新品牌似乎也沒有整體統一的規劃,一定程度上也會造成消費者的認知混亂,這并不利于娃哈哈今后的市場擴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