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節點財經 零度
當A股市場還沉浸在傳統消費板塊的平淡走勢中時,"火腿第一股"金字火腿的一則公告打破了行業沉寂。
9月22日晚間,這家以金華火腿、發酵肉制品為核心業務的上市公司披露,其全資子公司福建金字半導體有限公司擬以不超過3億元資金,通過增資擴股方式取得中晟微電子(杭州)有限公司(下稱"中晟微")不超過20%的股權。
從腌制車間到芯片實驗室,這場跨度超千里的跨界投資,不僅讓金字火腿在公告發布的次日逆市收獲漲停板,更折射出傳統食品企業在增長瓶頸下的戰略突圍嘗試。
01 交易細節:3億分兩輪注入,97倍溢價背后的技術賭局
根據金字火腿公告及后續披露的補充信息,此次跨界投資采用"分步推進"的審慎策略,《節點財經》看來,這一策略既彰顯了公司布局半導體賽道的決心,也暗藏對高風險領域的風險控制考量。
根據交易方案,增資分兩輪實施:第一輪注入1億元,按照中晟微投前10億至13億元的估值進行;第二輪不超過2億元的投資則設置明確前提——需待中晟微單波200GTIA/Driver芯片流片通過驗證,且估值將根據屆時情況重新確定。若以投前10億元估值計算,此次增資對應的增值率高達9710%。
讓一家食品企業斥資跨界投資芯片,中晟微有什么魅力?
《節點財經》了解到,金字火腿對這筆高風險投資的底氣,來自中晟微的技術儲備與行業稀缺性。
公開資料顯示,中晟微成立于2019年,由數位美國光通信芯片設計公司核心研發人員歸國創立。其核心產品聚焦400G/800G/1.6T及以上速率的TIA(跨阻放大器)、Driver(激光驅動芯片),應用于AI算力中心、云計算數據中心等高端場景,恰好填補了國內100G以上高速光模塊電芯片的國產空白——該領域長期被Broadcom、Maxim等海外巨頭壟斷,國產率幾乎為零。
技術優勢之外,中晟微的團隊配置與資源背書成為重要加分項。公司現有50人左右的研發團隊,核心成員具備20年高速射頻芯片研發經驗,已與國內主要光模塊廠商建立合作,并獲得蕭山區政府產業基金、賽智伯樂等機構投資。更關鍵的是,標的公司實際控制人李壤中已作出承諾:中晟微是其光通信芯片業務的唯一總部及未來上市主體,上市前不會投資同類業務主體,這為金字火腿的投資安全性提供了一定保障。
不過,亮眼的技術儲備尚未轉化為市場業績。財務數據顯示,中晟微2024年營收僅20.49萬元,凈虧損3882.61萬元;2025年前7個月營收增至51.11萬元,但凈虧損仍達2037.42萬元,凈資產為3981.96萬元。這種“技術強、營收弱”的現狀,使得金字火腿在公告中不得不提示:“存在業績未達預期及后期計提減值準備的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這場跨界并非突發奇想,而是在金字火腿業績退坡的背景下,戰略布局的必然結果。
02 業績困局:主業增長乏力,轉型陣痛持續
金字火腿的跨界沖動,根植于傳統主業持續承壓的現實困境。
作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這家以金華火腿為核心產品的上市公司,近年來正遭遇營收波動、盈利承壓的雙重挑戰,即便推出多元化舉措,仍難掩增長瓶頸。
從財務數據看,公司業績呈現“波動下滑”態勢。2022年至2024年,金字火腿營收分別為4.45億元、3.14億元、3.44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4902.88萬元、4006.3萬元、6217.3萬元,營收在2023年出現顯著下滑,凈利潤則呈現“V型波動”而非穩定增長。2025年上半年業績進一步惡化,營收1.7億元,同比下降14.73%,歸母凈利潤2292.04萬元,同比下滑25.11%,創下近三年同期最差表現。
業績承壓的背后,是多重內外因素的疊加沖擊。
從行業環境看,食品行業周期性波動加劇,豬肉價格“過山車”式變化直接影響成本控制。盡管公司擁有大型冷庫,可通過“低買高儲”平滑波動,但2024年以來豬肉價格的持續上漲仍擠壓了利潤空間。同時,消費疲軟導致市場需求收縮,傳統肉制品面臨“量價齊跌”壓力,而預制菜等新興賽道又陷入同質化競爭,難以快速形成增量。
從內部經營看,公司戰略調整多次遇阻,核心業務增長動能不足。作為基礎業務的火腿產品,雖保持行業領先的市場占有率,但面臨消費場景單一、年輕群體接受度不高等問題。為破局,公司近年推出醬香臘肉、減鹽咸肉等新品,甚至嘗試火腿冰激凌、火腿餅干等創新品類,并投資10億元建設年產能5萬噸的“數字智能產業基地”,試圖通過智能化提升效率。但這些舉措見效緩慢,尚未帶來規模化的營收增長。
更值得警惕的是,公司此前的產能擴張計劃已出現折戟。
2021年啟動的“數字智能化立體冷庫擴建項目”,原本計劃服務原料儲存與冷凍貿易,但因“周邊冷庫競爭加劇、自用需求下滑”,于2024年8月宣布終止,成為戰略誤判的縮影。冷庫項目的終止,不僅反映出公司對市場需求的把握不足,更暴露了傳統業務拓展的局限性——在消費升級與行業競爭雙重壓力下,單純的產能擴張已難以驅動增長。
盡管業績承壓,金字火腿仍具備跨界投資的財務基礎。據2025年中報,金字火腿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達15.93億元,總資產26.74億元,負債僅6150萬元,資產負債率低至2.3%,充裕的現金流使其具備持續對外投資的條件。
這也是新實控人敢于斥資3億元跨界半導體的重要底氣,公司在公告中直言,此次投資是“為更高效利用閑置資金,順應數字經濟發展趨勢”。
03 跨界狂人:從食品到多領域,創始人的冒險基因
金字火腿此次跨界芯片,并非首次“出圈”。
自2010年上市以來,公司創始人團隊及歷任實控人始終帶著“冒險基因”,從食品加工到金融、醫療、科技等多個領域,留下了一串充滿爭議的跨界足跡,而新實控人鄭慶昇的入主,更是將這種跨界特質推向新高度。
在2025年實控人變更前,金字火腿的跨界嘗試以“零散出擊、多敗少成”為特點。2014年,公司涉足小額貸款業務,成立義烏市金字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試圖通過金融業務對沖食品行業周期風險,但受監管政策收緊影響,該業務規模始終有限,最終于2020年剝離。2016年,公司以購買股權及增資方式取得中鈺資本51%股權,高調切入互聯網金融領域,然而不到兩年便因“業績未達預期”轉讓股權,跨界金融以失敗告終。
最引人關注的跨界嘗試當屬對浙江銀盾云科技的投資。
2023年,公司以4.01億元增資浙江銀盾云科技,布局GPU算力集群,試圖抓住數字經濟風口,但未滿一年便轉讓股權,此次短暫的科技投資被市場解讀為“跟風炒作”,暴露了公司對新興領域的把控能力不足。頻繁的跨界試錯,使得金字火腿陷入“主業不精、副業不興”的尷尬境地,也讓投資者對其戰略穩定性產生質疑。
2025年鄭慶昇的入主,為金字火腿的跨界注入了新的“冒險因子”。與前任管理層的“零散跨界”不同,鄭慶昇的布局與其個人資源深度綁定。公開資料顯示,鄭慶昇出生于1956年,深耕房地產與汽車銷售領域多年,現任福建挺虎置業集團執行董事兼總經理、上海阿斯頓馬丁汽車銷售有限公司董事,在實業運營與資本運作方面經驗豐富。
入主金字火腿后,鄭慶昇迅速將個人資源與上市公司平臺結合。其子鄭虎作為“90后”高管,不僅擔任金字火腿副總裁,還兼任兩家半導體子公司法定代表人,成為科技跨界的具體操盤者。這種“父子搭檔”的管理模式,使得半導體投資決策效率大幅提升——從7月成立專項子公司到9月敲定中晟微投資,僅用兩個月時間便完成從0到1的突破。
雖然鄭慶昇的產業橫跨房地產、教育、汽車等多個行業,但直到收購金字火腿,他才有了首家上市公司。需要注意的是,鄭慶昇所持金字火腿7.66%的股權已經被質押,占其所持股份的63.94%。
對于金字火腿而言,此次投資的成敗取決于三個關鍵節點:一是中晟微的技術轉化能力,能否將800G芯片的量產優勢轉化為實際營收,1.6T產品能否如期落地;二是投后管理的有效性,如何在缺乏行業經驗的情況下實現對標的公司的有效賦能與風險管控;三是主業與副業的平衡度,能否在布局新興業務的同時保障核心業務的穩定發展。
《節點財經》看來,從更廣闊的行業視角看,這場跨界投資也折射出傳統企業轉型的普遍困境:在熟悉的行業里增長乏力,在陌生的賽道上風險叢生。正如一位食品行業分析師所言,"火腿企業跨界芯片本身不是問題,問題在于是否具備穿越行業周期的耐心與資源整合能力。半導體行業的回報周期以年計,而食品企業習慣了季度性的業績反饋,這種節奏差異可能成為最大的挑戰"。
這場"火腿+芯片"的跨界冒險,究竟是傳統企業的破局良方,還是又一次盲目跟風的投資嘗試,仍需時間給出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