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的時代背景下,職業教育正成為支撐中國制造和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近年來,從國家層面不斷出臺的政策,到產業鏈上下游的人才缺口,再到個人對職業躍遷的渴望,職業教育的價值正在被重新定義。
作為中國職業教育領域的龍頭企業,中國東方教育抓住了這一歷史機遇。集團旗下新東方烹飪教育、新華電腦教育、萬通汽車教育等品牌,既扎根在國家重視的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為社會培養大批技術型人才;又通過與比亞迪、奇瑞、京東、聯想等龍頭企業的深度產教融合,打通了從課堂到產業的一體化路徑,讓技能人才在產業鏈條中發揮更大價值。
與此同時,中國東方教育也沒有忽視個體的成長訴求。通過“技能+學歷”的雙認證體系,以及終身學習與職業素質培養的多維路徑,集團為年輕一代搭建了一條從學業起點到人生躍遷的完整通道。無論是希望就業的技能型人才,還是謀求學歷提升的群體,都能在這里找到屬于自己的發展方向。
可以說,中國東方教育正通過國家、產業、個人三個層面的聯動,為職業教育注入新的內涵與可能性——既服務于國家戰略,也助力企業轉型,更點亮無數普通人的出彩之路。
01 | 政策護航下的職教新藍海
在國家戰略的推動下,職業教育正在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近年來,從“制造強國戰略”到“教育強國戰略”,職業教育不斷被提升至國家發展的關鍵位置。2019年,教育部等九部門出臺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即“職教20條”),首次明確提出要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將職業教育定位為服務國家戰略的重要制度安排。
進入“十四五”時期,職業教育被賦予更加突出的戰略意義。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完善職業教育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這不僅是教育層面的頂層設計,更是制造強國、科技強國戰略的基石。可以說,沒有高水平的職業教育,就沒有高質量的產業升級。
在這一頂層設計的引領下,政策不斷加碼,國家進一步強調要通過職業教育推動經濟轉型升級。2025年3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記者會上宣布實施 “技能照亮前程”行動,計劃每年支持超千萬人次接受職業技能培訓,以補貼形式提升勞動者技能水平,緩解產業需求與人才供給不匹配的矛盾。
作為國家層面的系統性工程,無論從規模還是時間,都可以看出政策的扶持力度。該行動也意味著職業技能培訓已經從單點扶持走向體系化推進,正式被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
與此同時,教育部對職業教育專業目錄進行動態調整,新增專業超過一半集中于先進制造業與數字產業,并建立“紅黃牌”預警機制:對落后專業實行動態退出,對前沿緊缺專業優先支持。這些舉措,正在加速職業教育與新興產業之間的耦合。
在新時代的發展語境下,職業教育早已不再是傳統認知中的就業教育,而是與國家戰略緊密相連的重要支撐。它不僅關乎中國式現代化的縱深推進,更是推動新質生產力釋放的關鍵抓手。通過系統化的技能培訓與學歷教育,國家意在打通教育鏈、產業鏈、人才鏈和創新鏈之間的壁壘,使職業教育成為產業升級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點”。
放眼更廣闊的國家戰略格局,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動能來自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新能源汽車到智能制造,從綠色能源到人工智能,每一個關乎未來競爭力的產業,都對高技能人才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需求。職業教育,正是承接這一時代命題的關鍵環節。
與此同時,職業教育還是社會公平的重要抓手。在就業壓力持續、青年發展多元化的當下,職業教育為無數人提供了“技能成才、技能報國”的通道。它不僅讓青年人能夠通過一技之長實現穩定就業和階層躍升,更在宏觀層面托舉起國家“就業優先戰略”的落實。
可以說,國家層面對職業教育的高度重視,以及頂層設計的持續加碼,既是政策紅利的釋放,更是戰略定力的體現,它正在為職業教育勾勒出一條清晰的戰略路徑——既要解決就業和培訓問題,更要成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制造強國的戰略支柱,同時還承載著提升全社會人力資本和促進共同富裕的深遠意義。
02 | 技能培訓成為產業鏈“剛需”
如果說國家政策的加碼為職業教育指明了方向,那么企業端的轉型與升級則提供了最直接的應用場景——職業教育只有深度嵌入產業鏈條,才能真正將政策紅利轉化為經濟動能。
中國正處在產業升級的關鍵時期,新能源汽車、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綠色能源等新興產業快速擴張,企業對“能上手、能產出”的高技能人才需求遠比單純的學歷更急迫,但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問題愈發嚴峻。
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中國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人才缺口接近3000萬;數字化、智能化場景中的復合型人才缺口亦超過2500萬,并預計在未來三至五年仍將持續擴大。許多制造企業即便完成設備更新迭代,卻因“缺人”而難以保持產能,甚至被迫停產,成為產業升級過程中不容忽視的瓶頸。
以新能源汽車為例,據中國汽車人才研究會預測,到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對各類人才的需求將超過150萬人,而當前人才儲備不足一半。智能制造領域也存在類似局面,工業機器人、自動化運維、數控技術等崗位長期供不應求。人才缺口不僅直接制約產業效率的提升,也成為企業邁向高端化、智能化的瓶頸。
在這一背景下,職業教育的價值正在被重新審視。企業不再只依賴社會招聘“成品人才”,而是越來越多地尋求與教育機構的深度合作,通過定向班、頂崗實習、產業園共建等模式,實現人才的“共育共用”。這不僅有助于緩解眼前的用工緊張,也推動企業與教育機構形成長期的協同機制,提升行業整體的人才供給質量。
中國東方教育正是這一趨勢中的代表。作為國內最大的職業教育集團之一,中國東方教育不僅順應政策導向,也直面產業痛點,把“技能照亮前程”作為核心理念,重點布局新能源、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戰略性產業領域,批量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
中國東方教育的收入主要來源于烹飪技術、信息技術及互聯網技術和汽車服務三大板塊,旗下共有新東方烹飪教育、新華電腦教育、萬通汽車教育、歐米奇西點西餐教育、歐曼諦時尚美業教育、華信智原、美味學院七大職教品牌,其主營業務和領域,都與 “技能照亮前程”的要求高度吻合。
以新能源汽車產業為例,中國東方教育與行業頭部公司比亞迪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在人才培養的初級階段,中國東方教育旗下萬通汽車教育通過頂崗實習的方式,將大批學員輸送到比亞迪的生產車間。根據相關報道,僅在安徽區域,萬通院校就已向比亞迪輸送了數百名實習生,他們在電池組裝、智能網聯檢測、整車調試等崗位上快速融入生產流程。
合作并不僅停留在輸送環節,而且逐漸向體系化、區域化縱深發展,進行在地化共建的探索,來構成區域性的人才供給中心。通過聯合設立實訓車間、共享生產設備、引入比亞迪工程師參與授課,雙方形成“校企共育”的完整閉環。學員不僅能在校內就接觸到企業最新的生產標準,還能在產業園內直接完成從課堂到車間的過渡。
對地方政府而言,這種“在地化”的合作模式也有助于推動本地新能源產業集群的穩定發展,解決了“產業有項目、企業有訂單,但缺乏技術工人”的結構性難題。
比亞迪之外,萬通還是奇瑞等頭部車企的重要人才來源。中國東方教育集團董事會秘書毛超圣此前在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稱,集團與奇瑞汽車合作十余年,萬通院校累計向其輸送實習學子過萬人。
這種長期深耕不僅體現為“輸送人數”的量化成果,更體現在課程與崗位標準長期對接、企業參與教學、訂單式培養的制度化運作上:企業提出需求、學校定制體系、學生頂崗實訓、最終由企業吸收或優先錄用。該機制顯著緩解了地方車企的技能人力缺口。
從更長遠的視角看,與企業的合作還帶動了集團課程體系的迭代。
不同于以往大而全的專業布局模式,中國東方教育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以“地方產業鏈—技術方向—課程體系”三位一體為核心的設計邏輯。在課程設計上,中國東方教育力求精準對接區域產業。面對行業的快速發展,各地會動態調整專業方向比如儲能技術、智能網聯汽車等新興方向,并結合地方政策進行人才培養。
例如,針對新能源汽車行業快速更新的技術要求,萬通在部分分校新開設了“新能源汽車技術工程師”專業,涵蓋電機與電控系統、動力電池管理、智能駕駛輔助等模塊。這些課程均以比亞迪及其上下游企業的實際崗位需求為藍本設計,實現了“地方產業鏈—技術方向—課程體系”的精準對接。
可以說,企業不僅是人才的“需求方”,更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職業教育課程創新的“共同研發方”。中國東方教育正通過產教融合,把“國家戰略”切實轉化為“產業生產力”,成為社會經濟轉型中不可或缺的人才供給樞紐。
03 | 從技能到夢想的躍遷
對許多學子而言,技能學習不僅是獲得一份工作的起點,更是人生躍遷的關鍵通道。
在今年9月23日閉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上,中國東方教育的學子用實力證明了這一點。該賽事是我國目前規格最高、項目最全、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綜合性國家職業技能賽事。中國東方教育集團旗下32名師生在這場“國字號”技能盛會上勇奪1金1銀1銅8優勝獎。
其中,來自新華電腦教育的學生謝良昊尤為引人矚目。他在3D數字游戲藝術賽項中化身數字游戲藝術家,需要在嚴格的時間限制下,完成從概念設計、建模到動畫制作的全流程創作。面對來自全國的頂尖選手,他憑借扎實的專業功底、出色的創意和臨場發揮,一舉斬獲銀牌,實現了從第二屆大賽全國第五名到本屆銀牌的跨越。
謝良昊的成長經歷,正是中國東方教育重視技能培養的縮影。集團在人才培養中始終強調對技能的打磨,正因如此,他才能在全國職業技能大賽這樣的頂尖舞臺上脫穎而出,實現從全國大賽摘銀的成績。
在技能培養環節,集團注重課程的更新與升級,強調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此次第三屆全國技能大賽中,新東方烹飪學子王志偉在烹飪(西餐)項目中勇奪金牌,正是這一培養理念的有力印證。在具體實踐中,集團旗下院校建設多功能研究室和實訓基地,引入智能烹飪設備操作、營養學與食品安全管理等新課程。這樣的教學模式既保證了傳統文化的延續,又與高端餐飲行業日益增長的智能化、標準化需求相契合,使畢業生能夠更快融入企業、匹配崗位。
在學歷提升方面,中國東方教育不斷推動旗下院校向“技師學院”方向升格,逐步構建起兼顧就業導向與學歷提升的多層次教育體系。同時,集團積極響應國家“職普融通”政策,與多所高校合作開展學歷提升項目。與國家開放大學等院校的合作,使學生在掌握扎實技能的同時,也能夠獲得相應的學歷證書,拓寬未來發展的路徑。這一舉措不僅為學子們提供了更多元的成長通道,也體現了中國東方教育在“技能+學歷”雙軌并重方面的持續探索。
去年10月,安徽萬通技師學院正式揭牌;今年7月,貴州新東方烹飪技師學院獲省政府批復。這些升格不僅意味著辦學層次和社會認可度的提升,還帶來了切實的政策與市場優勢。地方政府的支持為學校在區域市場的深入布局提供了保障;同時,技師學院資質讓學生享有更高的升學與就業通道,預備技師畢業生在公務員招錄、職稱評審等環節享有等同本科學歷的待遇,大幅增強了職業競爭力。
與此同時,集團通過投資并購方式將山西冶金技師學院納入職教生態體系。該學院創辦于1956年,辦學積淀深厚,重點建設數控技術、電氣自動化等專業,致力于為智能制造領域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
在職業素質的培養上,中國東方教育不僅注重學生的專業技能,還將職業禮儀、溝通能力、團隊協作、問題解決等內容系統化納入課程體系。集團認為,企業需要的不僅是“會操作”的技術工人,更是能夠在崗位上獨立承擔責任、具備服務意識與職業精神的復合型人才。
比如在烹飪教育中,學生除了學習刀工、熱菜制作,還要掌握與顧客溝通、菜單設計及營養搭配等軟技能;在汽車、IT等板塊,也設置了客戶服務、項目協同和職業安全等模塊。這些課程讓學生在進入企業之前,就能形成較高的職業素養與工作適應力。
此外,中國東方教育不斷強化“工匠精神”的培育。通過舉辦技能大賽、設立校園匠心工作坊、邀請行業大師開展講座與實訓,集團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追求精益求精。學校還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長期發展觀,倡導他們將技能作為人生立業之本,而不是短期謀生的工具。這種精神塑造不僅讓學子在畢業時更受企業歡迎,也使他們具備了持續成長和跨行業發展的內在動力。
綜合而言,在集團內部,“技能照亮前程”的理念被不斷強化,教育不再局限于單一就業技能的傳授,而是通過就業指導、升學支持和職業素養培育,幫助學子完成從“能就業”到“就好業”的跨越。可以說,在這里,每一個追夢者不僅能學得一技之長,更能憑借持續的學習力和適應力,點亮自己的人生出彩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