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勢力”車企加速布局商圈門店的同時,有合資車企已開始縮減經銷商網絡。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豐田中國正在試點銷售渠道調整措施為部分區域“單城單店”,即一個城市僅保留一家豐田合資品牌4S店,此舉旨在提升服務體驗與運營效率,同時兼顧環保目標,目前僅在嘗試階段。
哪些城市將率先開啟試點?現有經銷商該何去何從?界面新聞聯系豐田中國方面,并未獲得直接回應。對方僅表示“目前針對這個事情我們沒有對外公布,有消息會第一時間同步”。
這一嘗試本質上是豐田中國降低運營成本的舉措。合資品牌在銷量增長乏力、利潤持續下滑的背景下,“單城單店”模式不僅是豐田的渠道改革,更是合資品牌應對市場變局的關鍵一步。
而選擇做減法,背后折射出的是豐田對中國市場的戰略思考。從過去兩家合資公司“你死我活”的競爭格局,轉向由豐田中國統籌平衡的全新發展路徑。同時,“單城單店”模式也有益于提升經銷商利潤,使其能更專注地提高服務質量。
在走訪一汽豐田與廣汽豐田門店的過程中,多位銷售人員均向界面新聞表示,目前尚未獲知有關渠道調整的消息。不過有銷售人員稱,“可能銷量下滑導致的,直接開兩個店都賣不動車。”但在一線城市,暫時還不至于合并門店。

隨著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的快速發展,消費者對汽車的要求正快速發生轉變。在與多位計劃購車的消費者交流后,界面新聞注意到,大家普遍不再將輔助駕駛、智能座艙等功能視為加分項,而是將其視作購車基本門檻。而豐田等合資品牌,恰巧在這一環節存在明顯短板。
“合資品牌對科技感的要求不高,沒有他們(新勢力車企)配置高。”一位豐田銷售人員坦言,展廳內近十款新車中,僅有一款配備智能駕駛功能,且為純電動車型。同時,大多數豐田混動車型無法享受新能源免稅政策,仍需按燃油車標準繳納購置稅等費用,削弱了部分消費者的購車意愿。
數據顯示,2022至2024年,豐田在華新車銷量曾連續三年下滑。其中,2022年銷量194.06萬輛,同比下降0.2%;2023年銷量190.76萬輛,同比下滑1.7%;2024年銷量177.6萬輛,同比下滑6.9%。直到2025年上半年,銷量才開始止跌回升。
界面新聞在走訪中同時發現,一汽豐田與廣汽豐田在部分車型上存在高度重合現象。例如緊湊級車領域的卡羅拉與雷凌,中型SUV領域的榮放與威蘭達,以及MPV領域的普瑞維亞與塞那,在尺寸和價格定位上都高度相似,且終端優惠幅度普遍在3至5萬元。
這意味著在傳統雙網并行模式下,一汽豐田與廣汽豐田陷入了“捉對廝殺”的困局。消費者在選購新車時,面對高度重合的產品,往往陷入品牌選擇的兩難。同時,經銷商為爭奪有限客戶資源,頻繁壓價,持續壓縮利潤空間。
上述背景下,“單城單店”模式或使兩家合資公司從競爭關系轉變為合作關系。經銷商不再需要在兩個品牌間做選擇,而是可以向消費者提供全面的產品組合。不僅可以避免內部競爭,還能夠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
“單城單店”也并非純粹做減法,而是打破兩家車企銷售壁壘,實現銷售資源的整合。在這一模式下,豐田中國對銷售體系的控制力更強,以往需要同時協調兩家合資公司,現在只需與單一經銷商對接,決策鏈條更短,市場反應也將更迅速。
不過,“單城單店”模式同樣也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這一模式能有效緩解經銷商間的內耗,提升單店盈利能力;另一方面若整合不當,可能削弱經銷商的市場競爭動力,影響終端服務活力和消費者選擇多樣性,從而對長期品牌競爭力形成潛在挑戰。
實際上,近期進行渠道調整的合資車企并非豐田一家。福特中國也宣布,將在上海設立福特汽車銷售服務(上海)有限公司,作為福特的全資子公司,全面負責管理福特品牌乘用車和皮卡車型在中國市場的營銷、銷售和服務業務。該公司計劃于2025年10月1日正式運營。
“合資品牌已經全面意識到了銷量下滑的問題,在無法支撐現有渠道利潤的市場環境下,戰略收縮也是一種理性選擇”,一位要求匿名的行業分析師向界面新聞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