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撻撻面,不光承載著滎經人一百多年的味蕾記憶,也凝結著非遺傳承人對傳統技藝的堅持與創新,作為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撻撻面更是連接歷史與現代的一張美食名片。
歷史:茶馬古道上碰撞出的美味

清末民初,作為南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的要沖與關隘,南來北往的客商與背夫、馬夫在滎經相遇,商品在此匯集的同時,飲食文化也這里碰撞出火花。

南下的商客踏著古道,將流行于北方的山西拉面帶到滎經,本地面匠結合當地食材特性,在“拉”的基礎上創新出“撻”的手法,成為撻撻面的靈魂。
新中國成立后,滎經撻撻面依然以美味和實惠受到食客歡迎,也因其獨特的制作技藝,被列為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面條:面團中藏著匠心

和掛面、水面的制作不一樣,滎經撻撻面的面團不加堿,也不需要經過發酵,但需要三揉九搓十八拽,所以師傅都是“武林高手”,和面、制作胚條、撻制、煮面、加臊子……每道工序都決定著這碗面的口感。

有人說,面好不好吃,水很關鍵,滎經撻撻面一定要用滎經山泉水來和面,再加入適量的食鹽,用手開始反復揉搓,新鮮精制的小麥面粉開始變得軟硬適合,這是賦予面條柔韌的基底。

面團揉捻成長條狀后,分成均勻等大的劑子,將劑子搓滾成胚條子,在胚條子上均勻涂抹上清油,用清潔面巾將所有胚條子覆蓋,民間稱這一步為“醒面”。

接下來是最重要的環節:撻面。將幾根胚條子放置在案板上,用搟面杖將胚條子壓扁后,將條子兩頭疊加拉起,隨后開始采用掄起、摔打、疊面等手法,將手中的面條逐漸拉長拉窄,變成根根分明、粗細均勻的寬面。手藝好的老師傅甚至可以一次拉動十條至二十條。

煮面決定著最后的成敗,想要擁有勁道彈牙的口感,煮面要求水寬火旺,水燒至沸騰翻滾即可下面。加長的筷子在湯中不停攪動,根據不同口感適時撈出。
臊子:口味從經典到創新

撻撻面里的臊子也在隨著歲月的變化而不斷更新,但最經典的仍然是三鮮撻撻面。
何為三鮮?先將土雞熬成鮮美濃厚的雞湯,然后將鮮豬肉切成肉片,下鍋炒制成肉臊,隨后將炒好的肉臊、鮮美的蘑菇、滎經本地竹筍加入后文火慢慢熬制,雞湯、肉臊、蘑菇竹筍三重鮮味飄香溢出。

除了三鮮外,作為川菜名菜之一的紅燒牛肉也是點單率很高的一款臊子。牛肉塊經過長時間燉煮變得軟爛入味,濃郁的香料與牛肉的鮮香完美融合,再搭配上爽滑彈牙的撻撻面,讓人回味無窮。

隨著時代發展和互聯網的傳播,越來越多新奇的口味出現,干拌款的撻撻面也廣受好評,比起水面的細長,撻撻面的寬面能更好地裹上干拌臊子的料汁,不會吃到后面覺得油膩。
臊子的創新,不僅豐富了撻撻面的口感,更是搭建起傳承的橋梁,讓這款非遺美食在新的時代有了新的發展,走向更大的舞臺。
來源:四川雅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