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高菁
“現在市場有四五個吉瓦時的電池訂單,我就眼瞅著,價格、付款條件、商務條件都很好,甚至有些客戶是全款讓我們承接,但我硬是接不進來。”
近期,國內一家儲能電池頭部企業的交付管理部負責人向界面新聞吐槽到。造成這一窘境的原因,是該公司當前訂單爆滿,產線已不足以支撐更多新訂單。
這也是現下多家頭部儲能電池廠商的寫照。
僅9月,包括億緯鋰能、欣旺達、贛鋒鋰業在內的多家上市公司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自家儲能電池處于滿產狀態,訂單需求較為飽和。
瑞浦蘭鈞此前接受界面新聞等媒體采訪時曾透露,訂單已排至年底,該公司當前已開始陸續承接明年一季度的訂單;楚能新能源今年新增訂單已超過80 GWh,總計110 GWh的有效產能已全部滿產。

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秘書長劉勇向界面新聞指出,頭部儲能電池企業產線高位運行,寧德時代、億緯鋰能等龍頭產能利用率接近90%,部分優質產線滿負荷運轉。為消化快速增長的訂單,部分企業甚至不得不外協代工。
“受產能緊張影響,近期儲能電芯價格已出現一定的上漲,漲價幅度0.01-0.03元/Wh。”鑫欏資訊高級分析師張金惠告訴界面新聞。
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球儲能電池出貨246.4 GWh,同比增長115.2%。其中,中國儲能電池出貨達232.03 GWh,同比增長118.4%。
電芯產銷兩旺、產能狂奔的背后,是下游應用端需求的集中爆發。
“今年儲能行業需求端表現超預期。全球呈現‘主力引領、多點開花’的態勢。”遠景高級副總裁、遠景儲能總裁田慶軍向界面新聞表示。
據其介紹,遠景的儲能電芯產能也全線滿負荷運轉。今年上半年,遠景已累計交付超50 GWh儲能電芯產品,出口比例超50%。
據高工儲能統計,今年前8個月,中國儲能企業新獲海外儲能訂單超250個,總規模達188 GWh,同比增長183%。
其中,中東市場的訂單規模達38.75 GWh,領跑海外市場;澳大利亞緊隨其后,達37.88 GWh;歐洲市場則貢獻了32.49 GWh。
眼下,亞太、中東、非洲等地區正成為全球儲能市場的增長黑馬。這些地區或依賴政府扶持大力推動儲能項目,或因電力基礎設施薄弱,儲能剛需爆發。
作為傳統的海外儲能主力市場,歐、美、澳當前的儲能需求量也在增長。
當前歐洲市場電價依然高企,且波動劇烈,新能源發電占比顯著提升,進一步促進了儲能需求。同時,各國推出的專項資金支持,以及德國等地推行的動態電價機制,顯著提升了工商業與戶用儲能的投資回報率。
在美國市場,一方面,中美貿易關系的不確定性促使部分儲能需求前置,集中爆發;另一方面,受數據中心發展以及制造業回流影響,用電負荷持續增長,卻又面臨電網老化,不得不依賴儲能保障供電安全。
澳大利亞方面,頻發的極端天氣對電網穩定性造成了挑戰。與此同時,全國性電池儲能補貼計劃對戶用儲能市場產生了刺激作用。
國內方面,今年2月9日,國家發改委與能源局聯合印發的136號文,在國家層面首次明確,5月31日之后不得強制配儲。
在該文件影響下,國內一度出現儲能搶裝潮,大量項目在今年上半年集中推進,儲能電池需求在短期內迅速提升。
根據CNESA DataLink全球儲能數據庫統計,在“531”節點的刺激下,今年5月,國內新增投運新型儲能項目裝機規模共計15.85 GWh,同比增長228%。次月,國內新增投運新型儲能項目裝機規模便跌至5.63 GWh,同比下滑66%,環比下滑72%。
不過,中信建投研報指出,盡管新增裝機有所下滑,但6月招標較4-5月重新起勢,推斷主因是地方型企業在資源獲取方面更有優勢,以及地方城投、交投等投資主體資金成本更低,對儲能這種收益穩定的資產更加青睞所致。
“原本公司擔心,‘531’節點后市場會進入疲軟期,但這一情況并未發生。”
瑞浦蘭鈞一銷售代表向界面新聞表示,“儲能電站市場化后,其收益模型比原來更好,購買方在增加。”其認為,儲能市場有望逐漸趨于理性化,或以“技術內卷”取代單純的“價格內卷”,部分只依靠“卷價格”活下來的企業將被摒棄。
除136號文外,9月1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印發的《新型儲能規模化建設專項行動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下稱《行動方案》)明確提出,2025-2027年全國儲能新增裝機容量超過1億千瓦;到2027年,全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到1.8億千瓦以上,帶動項目直接投資約2500億元。
這意味著今年下半年以及明后兩年,全國新型儲能最少還要新增裝機8509萬千瓦。
高工產業研究院(GGII)指出,《行動方案》直接針對136號文取消強制配儲以后,短期儲能經濟性不高的問題,從規劃裝機、商業模式和調度等方面提高儲能經濟性及需求規模,在“十四五”收官、“十五五”政策尚未出臺,國內儲能未來形式尚不明朗之際,為未來儲能發展注入一劑強心針。
“當前需求確實較為旺盛,但可持續性仍需打個問號。”
面對當前儲能盛況,真鋰研究創始人墨柯給出了不一樣的觀點,“是不是真的短缺,還是未知數。”
他向界面新聞指出,根據國家能源局數據,截至2024年底,全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達7376萬千瓦。
就此計算,按照《行動方案》,2025-2027年期間,國內儲能新增裝機容量為1.06億千瓦,平均每年約3533萬千瓦,低于2024年4237萬千瓦的裝機。
“如果儲能市場真的很火熱,能源局不會在這個時候發出這樣一份文件,告訴大家,我允許今年比去年還差(新增新型儲能裝機量更少)。”墨柯說。
他認為,《行動方案》提出的儲能年新增裝機目標減少,主要是基于年初發布的136號文,儲能產業從“計劃”模式全面轉向“市場”模式。
他指出,在此政策轉向下,儲能市場的發展邏輯已徹底改變。過去可歸因于政策支持下的增長路徑已被打破,如今完全轉向市場化競爭,“這種發展模式的切換必然伴隨陣痛,市場難以實現無縫銜接地切換。”
在墨柯看來,儲能電池企業產線火熱,主要由于當前市場需求正處314 Ah及以上大容量電芯替代傳統280 Ah儲能電芯之際,原本被較多生產的280 Ah儲能電芯逐步退出市場,需求轉向314 Ah儲能電芯。行業新產能的大規模釋放仍需一段時間,導致儲能電芯供應緊張。
此外,頭部電池廠商正處從300+ Ah向500+ Ah及更大容量電芯升級的關鍵窗口期,主流多數廠商將資源聚焦于下一代產品研發與產能建設,進一步加劇了當前以314 Ah電芯為代表的主流產品的供應偏緊。
墨柯同時指出,在技術迭代的行業背景下,部分技術能力落后,無法生產314 Ah儲能電芯的電池廠可能被淘汰,剩余企業將瓜分到更多的訂單。
劉勇提供的一組數據也在一定程度上佐證墨柯的觀點。該數據顯示,二、三線儲能電池企業當前冷熱不均,整體產能利用率維持在30%-60%之間,個別企業因技術與訂單不足而跌破30%。
海辰儲能指出,頭部廠商的在質量、研發、技術、成本上,特別是規模化生產商更具優勢,腰部和尾部企業缺乏連續的訂單和較多的出貨履歷,因此難以獲得市場信任。
瑞浦蘭鈞也表示,客戶在選擇電芯時,往往會綜合考慮,優先選擇品牌、質量都有保障的頭部企業。
這就導致了當前“旱的旱死、澇的澇死”的行業現象,即有的企業訂單排滿、產能緊缺,有的企業沒有訂單、開不了工。
也有頭部儲能公司業務負責人向界面新聞表示,儲能市場為周期性市場,當前集中釋放的需求得到滿足后,自然會出現下滑,公司在產能投入時始終保持謹慎的態度。
“大家不應該過度興奮,要冷靜下來。”墨柯說。
楚能新能源董事長代德明則認為,任何行業的發展過程都呈波段性前進,更需要關注行業大方向。
他對界面新聞稱,當前鋰電池產業處于健康發展過程中,“不是過剩,也不是供不應求,而是需要優質產能。產品、產線、研發能力能不能跟上,決定了企業未來的發展。”
在代德明看來,鋰電池行業的發展才剛剛開始。據他預測,2025年全球儲能/動力電池產量有望突破2000 GWh,到2030年,這個數字還有望再翻一番。
海辰儲能表示,長期電力市場化下,國內儲能的盈利模式有望更加清晰,國內大儲需求將持續增長。對于海外市場,該公司也保持樂觀態度,尤其是非美國的電力緊缺地區和新興市場。
面對行業的波動與潛力,田慶軍對儲能行業的未來發展提出了三點建議:
首先,堅持質量底線,構建良性生態。他提出,在市場爆發期,更應把產品安全與可靠性放在首位,建立全生命周期質量管理體系,堅決抵制以犧牲質量為代價的低價競爭;
其次,加快技術迭代,推動降本增效,尤其是在當前行業從300+Ah向500+Ah及更大容量電芯躍遷的過程中,新一代電芯有望降低系統成本約40%,規模化應用大容量電芯是推動儲能平價的關鍵路徑;
最后,完善產業機制,引導有序發展,包括建立產能預警體系防范無序擴張,以及加快完善電力市場規則,通過現貨交易、輔助服務等多元化收益渠道,構建“優質優價”的市場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