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圓
據央視新聞消息,當地時間10月6日,法國總理勒科爾尼向總統馬克龍遞交辭呈,馬克龍已接受辭呈。而這距離勒科爾尼被任命為總理還不滿一個月。
9月8日,因主打財政緊縮的2026年財政預算草案引發爭議和反對,時任法國總理貝魯在國民議會信任投票中未能過關,被迫辭職。9月9日晚,法國總統馬克龍任命塞巴斯蒂安·勒科爾尼接替貝魯,擔任政府總理一職。10月5日,新任總理勒科爾尼正式組閣。
勒科爾尼現年39歲,早年曾加入法國共和黨,2017年加入執政黨陣營。他曾擔任法國北部城市韋爾農的市長、厄爾省省議會主席等地方職務,之后在政府中擔任多個要職,包括領土發展部長、海外事務部長、國防部長。
據新華社報道,去年6月和7月,法國提前舉行國民議會選舉,新一屆國民議會呈現左翼、中間派、極右翼“三足鼎立”格局,法國政治呈現碎片化和極化態勢。左翼政黨聯盟“新人民陣線”和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掌握的席位總數超過馬克龍領導的執政黨聯盟,導致法國政府在議會中缺乏穩定多數支持。
在此背景下,法國一年多來已有多位總理接連辭職。

去年7月,時任總理阿塔爾在國民議會選舉第二輪投票結束后提出辭職。去年12月,時任總理巴尼耶執政僅約三個月就遭國民議會彈劾而辭職,巴尼耶政府成為1962年以來首個被議會推翻的法國政府。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馬麟賀日前接受中新社采訪時表示,法國當前的政治局面,確實是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成立以來前所未有的。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2022年和2024年兩次國民議會選舉后形成的’三足鼎立’格局——議會失去穩定多數,政府與議會之間的制衡關系失衡。”馬麟賀表示。
不過,馬麟賀也強調,法國面臨的長期挑戰仍不容忽視。尤其是財政赤字與債務高企的問題,已成為影響法國長遠發展的“定時炸彈”。若無法通過結構性改革逐步緩解財政壓力,法國不僅可能面臨歐盟的處罰,還可能因公共服務投入不足、福利體系可持續性下降等問題,進一步加劇社會矛盾,陷入“政治動蕩—改革停滯—危機加劇”的惡性循環。
數據顯示,法國2024年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GDP)5.8%,遠超了歐盟3%的目標。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末,法國公共債務與GDP之比已達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