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秦李欣
界面新聞編輯 | 任雪松
當徒步也成為一種時尚風潮,除了模仿與跟風,還蒙上了一層危險的陰影。
10月國慶黃金周期間,位于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境內的珠峰東坡營地突降暴雪,大批游客被困無法下山,面臨失溫的生命危險。
不止是珠峰東坡,9月底就有違規徒步穿越甘南迭部縣的益哇鄉扎尕那景區未開發區域的游客,在景區內失溫和死亡。10月1日,迭部縣公安局、迭部縣文旅局發布了《關于迭部縣未開發區域禁止徒步等活動的通告》。
9月1日,新疆特克斯縣文旅局發布《關于對特克斯縣烏孫古道臨時關閉的公告》。據報道,因為進入雨季,山區內極端天氣高發,徒步進入烏孫古道安全風險大,多名游客被困,面臨失溫和食品不足的問題。
8月12日,昭蘇縣文旅局發布公告稱,因近期天氣炎熱、冰雪消融、山洪增多、河床水位上漲迅猛原因,對南天山北線進山路口進行管控,禁止游客以任何形式進入此線路。據報道,8月6日昭蘇縣夏塔景區一吊橋橋索斷裂,5人死亡、22人受輕傷。

從事戶外徒步行業的奇華告訴界面新聞,戶外圈子從疫情結束后開始變得火熱。目前較火的徒步路線都已經有了較成熟的商業化模式,比如云南的雨崩、新疆的烏孫古道。而據安榮介紹,珠峰東坡的徒步路線是在10年前后變得較為“成熟”。
界面新聞此前已報道過關于珠峰南坡的商業化攀登現象(參見《擁擠的喜馬拉雅商業攀登之路》)。相較于動輒需花費三四十萬登頂珠峰的商攀,平均海拔5000米的珠峰東坡商業徒步價格更加低廉,且門檻更低。加上小紅書、微博、抖音等社交媒體平臺的攻略普及,更多認為“只要有腿就行”的無高海拔徒步經驗的游客被吸引前去。
“大家還是低估了戶外的風險。”
“以我知道的(來說),從來沒有哪一年珠峰東坡有那么多人,就感覺徒步的活動一下子火起來之后,大家都往里面扎。”長期參與戶外運動,且此次也在珠峰東坡徒步的立夏對界面新聞說。
9月29日陪徒步客戶進山的安榮同學向界面新聞介紹:“珠峰東坡商業化是很久了,只是說今年的這個商團確實特別的多,以往是不會有這么多。(多到)營地要靠搶的。”
據了解,今年很多新疆的徒步路線被封,加上國慶中秋黃金周雙節放假,而珠峰東坡的徒步路線又是國內可以欣賞頂級美景的路線,所以此次吸引了近千人前往挑戰。
而其中不乏毫無高海拔徒步經驗的游客。據安榮透露,此次他負責后勤保障的珠峰東坡徒步商團,已經有很多高海拔徒步經驗的客戶,但還是有一兩個“小白”。從商業徒步公司角度來說,如果客戶沒有高海拔徒步經驗,但被告知所有風險后也愿意承擔后果,那么就沒有理由拒絕客戶。
奇華也坦言,在他負責經營的全國商業化徒步路線中,對于高海拔徒步路線的客戶挑選,優先會選擇有高海拔徒步經驗的客戶,其次是有高海拔地區游玩經驗的客戶,但迫于商業利益他們也會破格收無高海拔經驗的人。
運氣好碰上好天氣,從無高海拔徒步經驗的人或許也能安全無虞下山。但山里的天氣無法人為控制,時常一片云就是一個天氣。就算是天氣預測,也不能百分百精確。
出發前,安榮所在的商團就已經通過天氣預測,得知徒步中會遇到小雪,但卻沒想到這會是一場令近千人受困的暴雪。安榮向界面新聞回顧了珠峰東坡這場突來的暴雪。
小雪從10月3號晚上到4號凌晨開始下。“當晚下雪我還沒什么感覺,因為我是戴著耳塞睡覺,根本聽不到。”安榮說。4號7點起床的他,看到“雪只是薄薄的一小層覆蓋在地上”。
因為過往進山也常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安榮判斷這種雪一會兒就會化了,他開始正常給客人做飯。飯后朝最后一個營地進發,接近11點時,雪開始變小,慢慢變成了雨。
在安榮下了一個很大的流石坡,又上了一個很大的坡后,山里又開始下雪,而且還刮著大風。安榮說:“從這個時候開始,雪就基本沒停過了。“這個時候是4號下午兩三點鐘左右,安榮與其他領隊當即意識到這場雪不會小了。
雖然之后雪又停了再下,但已經不算很大。安榮說:“之前是一直持續在下的,從4號早上下到5號早上,也就是說持續了可能有二三十個小時。”他接著說:“5號早上起來的時候那個雪有多深呢?(積雪高度)基本能和躺在帳篷外睡覺的牦牛持平。”
據安榮了解,積雪厚度深的地方可能有一米多,淺的地方也有四五十公分。

天氣多變正是高海拔徒步的一大危險因素。海拔越高,遇到的天氣狀況越不穩定。如果遇到暴風雪,能見度也會隨之降低。同時,海拔每上升一千米,氣溫下降6度。比起天氣,高反和失溫是高海拔徒步更為危險的生命威脅。
安榮說,他曾遇到正值壯年且有徒步經驗的30多歲男性,在珠峰東坡徒步時遇到失溫情況。
因為前期一直下雨,這名男性的衣服、裝備全部淋濕,珠峰管理處打電話給附近安榮所在的商團尋求幫助。因為安榮所在的營地天氣情況還行,便安排牦牛工和馬隊將其駝往安榮的營地。第二天這名男子還有輕微高反癥狀,本以為自己可能好一點了,還想自行下山。雖然意識清醒,但因為失溫導致的全身乏力還是讓他沒有恢復完全的自主行動能力,最后還是打電話求助,被馬馱下山。
“大家還是低估了戶外的風險。”安榮直言。本身也是小十年的戶外運動愛好者,之后才從興趣發展為職業的安榮說,戶外運動已經“變味”:“以前攻略都是在講交通是什么樣子的,住宿什么樣子的,路徑是什么樣子的,在什么地方扎營,在什么地方去睡,什么時候該干什么。但現在的攻略都是哪個機位會更出片,什么時候更會有好天氣,怎么拍會更好看。”
他補充,對于沒有戶外經驗的人來說,對于“成熟路線”的理解也有偏差。在“老驢”看來,所謂的“成熟”是指有明顯的路徑、有成熟的線路軌跡、有合適的扎營點,里面的天氣情況是自己能應對的;對于“小白”來講,“成熟”可能是修了棧道、山里有商店、咖啡店、餐廳、住宿。“但戶外是不可能做到這種程度的。”
立夏則對界面新聞表示:“真的希望大家不要盲目跟風。戶外不是冒險,回家才是成功。”
正確的評估自己,評估戶外
珠峰東坡的商業徒步路線價格一般在一萬元左右。事實上,全國所有的徒步路線價格都存在著或高或低的差異。
奇華對界面新聞說,除了餐食、住宿、攝影跟拍等服務外,決定商團路線價格高低的是領隊配比、是否持證上崗、是否有急救能力,以及后勤等人員、物資的保障差別。據了解,奇華所經營的高海拔徒步路線領隊配比一般不低于1:6,且領隊會攜帶便攜式血氧儀。
安榮向界面新聞介紹,正常來講,戶外徒步1:2、1:3是比較高的配置(即一個領隊對兩到三個客人)。裝備在戶外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安榮所在的商團會多準備一兩個帳篷、睡袋。除了足量的食品外,還有應急的藥品和兩個醫用氧氣罐。
但事實上,即使報名商團,有了較好的徒步保障,對于沒有高海拔徒步經驗、只能依賴領隊的游客來說,遇到危險只能陷入恐慌。
此次安榮隊伍沒有上過高海拔地區的兩名客戶,在遭遇暴風雪的寒冷、路徑不清、行走困難后,將情緒外放到領隊身上,質疑領隊的能力和工作,指責其“沒有應急備案”。
安榮解釋:“其實我們有應急備案,只是他們不接受而已。因為在暴風雪的情況下,是不可能立馬下撤的,但他們就是想往下走。那我們的應急備案就是讓大家有吃的、有喝的,讓大家不要凍著。我覺得這個就是非常應急的備案。”
立夏則指出:“沒經驗隨便信商團的話,真的出事概率很大。”此次自行組7人小隊(含領隊)前往珠峰東坡的立夏,因為戶外經驗較豐富,且提前預測了最大雪量有每小時8cm,便帶了充足的厚衣服、溫標零下35度的睡袋。以及考慮到雨雪大的情況下衣服會濕透,沒替換可能會存在失溫風險,她還帶了兩件沖鋒衣和雨衣。
因為已經對“大雪”有了心理預期,在最難熬的時候,立夏的心理狀態相比較于毫無經驗的人來說還算穩定。只是一邊在帳篷外鏟雪,一邊在心里一遍一遍給自己唱這句歌詞鼓勁:“從來都沒有什么救世主,也沒有神仙皇帝。”
此外,立夏還帶了較為完備的應急藥物。之前還被友人打趣“帶那么多藥是要給牦牛看病嗎?”后來卻除了肺水腫藥物,全都用上了。
此次東峰徒步,立夏看到有些商團沒有為客戶準備冰爪。“雪很深的情況下,鞋子摩擦力不夠,沒有冰爪就會摔,我看一路上都有人在摔。”她表示:“通過計算,山頂一定是0度左右的天氣,但居然不帶預防性的冰爪,甚至完全依靠商隊,完全不去查天氣,相當于你在高海拔把你的命完全交到一個陌生人的手里,我覺得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安榮則表示自行重裝徒步的人群水平也參差不齊。他說:“說實話,近兩年來,大部分出事的都是重裝的。”安榮坦言,戶外和商業本來就是挺尷尬的事,再商業的團隊到了戶外也不可能做全所有保障。
他補充:“對于重裝的人來講,既要背負那么重的行囊,到了營地之后又要去扎營、做飯、取水。而且行進過程中,還要去辨認方向,尋找正確的路線。報商團和自主去徒步的本質區別就是商團的客人相對會輕松很多,不需要為太多事情負責,因為他已經買過單了。那自主的,既然沒有買單,省下的這部分錢,則只能通過自己的勞動或者怎么樣去把這部分費用給攤掉。”
歸根結底,無論是商業團隊,還是自行重裝前往,在參與高海拔徒步前都應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知,以及要充分了解目的地。
被問到要給去高海拔徒步的人什么建議時,立夏對界面新聞表示:“至少平時得保證有爬山鍛煉的日常習慣。然后千萬不要跟風走,要聽聽商團的說法,保障夠是怎么樣的?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作為一個喜歡戶外的人,都要確保自己是自己的第一責任人。你要對你自己負責、對環境負責,然后最好還有能力能夠對你的隊友負責,關鍵時候去拉人家一把。”
“你不能把啥都交給別人,你現在只是5000米海拔,(那之后)六千海拔、七千海拔呢?”立夏說。

(應受訪者要求,文內安榮、立夏、奇華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