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娛樂資本論 阿PO
“小屏和大屏的比值,已經到1:1了。”在8月底見到一個制片人時,他對小娛驚呼到。
在不少人的直覺里,電視機似乎已經逐漸退出了觀眾的生活。移動端成了娛樂的第一入口,“誰還看電視”幾乎成了一個被默認的判斷,我們一篇講述電視臺4K化浪潮的文章中,也有大量的從業人員在哀嚎。甚至在長視頻網站內部,都很少對外宣傳他們的大屏生態。
可在行業內部,另一種聲音正在流傳:在長視頻平臺的用戶觀看行為里,大屏端(包括投屏)與移動端的比例已經幾乎持平。包括這個國慶節,愛奇藝和優酷也被自己的大屏數據驚到:愛奇藝電影頻道播放時長環比增長近40%,超過四成觀眾通過大屏觀影;優酷大屏端觀看總時長提升23%,動漫類節目以76%的漲幅位居榜首……
似乎我們真的低估了電視大屏用戶的存在感?
數據顯示,中國智能大屏已經覆蓋了近10 億人口,且每年穩步增長。觀眾并沒有因為手機而完全放棄電視,只是在不同場景中做出了新的分工:碎片化時間交給手機,長內容的沉浸體驗則依舊屬于大屏。

這意味著,觀眾或許拋棄了實時電視這個形態,但他們仍習慣在電視機前追劇、看電影,甚至是看中短視頻。
這種反差讓大屏重新變得值得研究。一方面,大屏并沒有消失,而是在承擔新的角色;另一方面,廣電總局不斷提出“豐富大屏內容”的指導意見,電視機重新定位為優質視聽內容的重要出口。對于行業而言,這既是一種政策導向,也是一種市場風向:大屏端可能會決定娛樂長內容的未來。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把目光重新投向了客廳,推出“重回大屏”系列文章。
這是我們“重回大屏”系列策劃的第一篇:數據篇。
為了回答“今天的大屏用戶是誰,他們在看什么”的疑惑,娛樂資本論(id:yulezibenlun)與兩家長期跟蹤大屏生態的數據公司歡網大數據和勾正科技,以及一些行業人士交流:當碎片化內容在移動端洶涌而來時,大屏是否會走上同樣的道路,還是說,它正在為長內容留下一片新的生長空間?
#本文已采訪兩位相關人士,他們也是「娛樂資本論」2025年采訪的第498-499位采訪對象
01 誰在大屏前?客廳畫像的多樣化
當“觀眾是否已經不看電視了”以及“短視頻是否正在吞噬大屏”的疑問被反復提出時,勾正科技提供的行業數據給出的卻是另一種圖景:
首先,中國電視人口數量仍居整體視聽人口首位。2024年全國14.08億人口,其中電視人口11.97億,大于網民人口11.08億。
其次,智能電視人口作為一個子集,有望在2025年底突破10億人。截至2025年8月最新數據,隨著電視機智能化,中國OTT用戶總規模達9.4億人,近五年間增速高達25%,遠高于手機端,并且仍處于增長紅利期。

第三,大屏終端銷量仍然有著穩定的增長。因為國補政策的發放,2024年Q4的智能電視銷量,在前三季度500+萬臺的銷量上,激增至800+萬臺,2024全年銷量新增2359萬臺。從家庭電器自然消費迭代的邏輯以及近年數據的預估,中國每年都會有2000萬到3000萬的電視銷量。
這三項數據可以直接打破“觀眾已經不看電視了”的刻板印象,轉而理解為:觀眾很少在電視上收看直播頻道,但電視上觀看點播內容的行為依舊很活躍。
根據歡網大數據提供數據,2025年上半年對比2022年上半年,日開機總時長增幅8.6%;隨著智能電視使用場景多元化,點播時長占比已穩定在6成上下。
也就是說,智能電視端與移動端用戶人數已經相差不大。業內有制片人表示,這個數據因為和一二線城市的年輕人生活體驗相差較大,所以一直不太被從業者明確的“體感”過。
在具體用戶構成上,勾正科技高級副總裁姜嵐向小娛解釋了大屏觀看的四類人群:生活搭子、獨居青年、有孩家庭和銀發人群。這份畫像勾勒出了截然不同卻殊途同歸的大屏觀看邏輯。
第一類生活搭子,丁克夫妻、情侶生活、閨蜜室友等二人生活場景下的用戶,是當下OTT大屏的主力軍,占整體智能電視活躍人群日活的41%。
他們聚焦于二人共享大屏。這類“小家”用戶的收入與消費能力,可以保證較高的物質與精神生活,是四類用戶中的高凈值用戶。他們在大屏端的觀看內容就偏向劇集、電影以及紀錄片類的品質長內容。
第二類獨居青年是另一種典型人群,民政部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中國單身成年人口突破2.8億,獨居人口占比升至18.6%,2025年單身經濟市場規模預計突破5.8萬億元。
這部分是智能大屏點播行為的活躍人群,通常他們會通過愛騰優芒這些長視頻平臺的大屏應用觀看內容,包括一部分大屏端與移動端的“雙端用戶”。
他們的大屏點播觀看時長是直播時長的1.5倍,活躍于晚間22點至24點的次黃金檔時段,活躍度大于大盤平均值,主要追看電視劇、綜藝、體育、漫畫等內容,習慣用整塊時間消耗長內容。
第三類有孩家庭的特征更加鮮明,少兒、動畫和合家歡電影是他們的主要選擇,比如愛奇藝和優酷的少兒頻道近年有所發力,就是針對有孩家庭的用戶,甚至在家庭用車中的車載大屏活動度也比較高。因為孩子早睡的關系,他們的活躍時段則是從傍晚17點到晚間22點的黃金時段。
第四類銀發人群則是最傳統的電視觀眾,以退休金較高但消費力較弱的退休中老年為主。這個群體是傳統直播頻道的主力觀眾,以 CCTV和經典劇集的觀看為主,通常不愛換臺,將直播電視節目作為背景音,可以在一個頻道前停留一兩個小時。他們更愿意觀看免費直播頻道,隨著娛樂方式改變,也逐漸形成點播的觀看行為。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人群的需求并沒有把大屏撕裂開來,反而指向了同一個結論:他們都依賴更有品質的長內容。獨居青年深夜追劇,生活搭子看電影,有孩家庭點播動畫,銀發人群守著新聞與經典劇……這些加在一起,構成了大屏端最牢固的消費結構。
這套“客廳畫像”顯示,大屏用戶是多層次的復合生態,在多樣化的需求背后,長內容始終是共通的核心。
02 碎片化熱潮之下,大屏仍是長內容歸宿?
似乎大屏的市場形勢喜人,為何從2024年開始,大家更愿意聊的卻是“霸總愛上絕經的我”這樣的銀發短劇短視頻經濟呢?
國際市場案例中,今夏美國尼爾森的收視份額數據顯示,YouTube 在電視端以12.8%的收視超越Netflix的8.3%,并續數月保持雙位數份額。一個以娛樂化中短視頻起家的平臺,居然在大屏上跑贏了電視巨頭。
在中國的大屏端,中短視頻會有機會嗎?
歡網大數據負責人呂海媛向小娛直言,“無論是來自直播還是點播場景,電視劇依然是大屏內容中占比最大的節目形態。”

2024年,歡網大數據統計大屏點播分天UV TOP500節目分類型數量,以及勾正科技監測智能電視不同節目類型內容日活規模,電視劇都排名第一。
直播節目方面,央視大劇拉升首輪上星劇整體收視表現,2025上半年收視破2的首輪上星劇集,占比同比上升9個百分點,也代表了劇集在直播頻道表現繼續回升。
在整體長內容里,大屏觀看第二位則都為電影。
相對劇集、電影來說,綜藝在大屏觀看需求和觀看量近三年占比基本持平。呂海媛認為,這是受到近年來綜藝推新力度放緩影響;姜嵐則表示,這與綜藝節目本身的內容是否符合大屏觀看有關,比如去年重啟的直播競演類綜藝《歌手2024》,在改變了直播形式、直播延時縮短到10秒以內,就提升了直播觀看的欣賞性。
看起來,綜藝如果追求即時性、互動性,則會有效提升其大屏觀看量。否則在短視頻中刷刷切片即可滿足用戶需求。
總體看,即時直播、視聽質感、沉浸體驗、家庭觀看場景都更為匹配大屏觀賞,智能大屏終端仍然是長內容的首選。

對于移動端內容增速迅猛的短視頻,究竟在大屏端的現狀如何?各項數據顯示,中視頻相比短視頻,在大屏端更有發展潛力。
歡網大數據的熱播劇集點播時長中,漲幅較大的是15到29分鐘的中視頻,橫屏中劇(單集時長10到20分鐘)的內容,或可在大屏發力。

同時,歡網大數據過去一個月的應用拉新日榜中,Bilibili的大屏應用云視聽小電視也有多日登頂,這與“Youtube電視端收視超越Netflix”的現象頗有相似。
同時,歡網大數據過去一個月的應用拉新日榜中,Bilibili的大屏應用云視聽小電視也有多日登頂,可見Bilibili云視聽小電視在大屏端的積極布局與運營策略的成功,這與“Youtube電視端收視超越Netflix”的現象頗有相似。
姜嵐則認為,Bilibili是典型的中視頻社區,社區用戶有著極強的二次元垂類屬性和觀看粘性,這類人群無論是在大屏端還是移動端觀看,都高度忠誠于Bilibili,其近三年的用戶活躍度與增長都明顯超越大盤平均值。

其他長視頻用戶則會跟隨爆款內容而在游走,例如在《生萬物》熱播時,大屏長劇觀眾就會聚攏在愛奇藝的銀河奇異果應用中,其他長劇的大屏應用數據就會下降。在“九三閱兵”的特殊時間段,央視頻TV則被帶上日榜榜首。
姜嵐進一步解釋,“家庭場景中的用戶觀影心態更趨于放松,兩集電視劇、一部電影的時長就可以讓用戶躺在沙發上全身放松地看完。短視頻幾分鐘就要刷走,并不能使大部分用戶得到放松,而且目前短視頻的畫質在大屏上也會顯示模糊或者馬賽克,觀感不佳。”
這證明,內容與場景的適配度是當下大屏端觀看的最終決定因素。
03 回到客廳,長劇與大屏的互相反哺
一個多月前廣電總局發布《進一步豐富電視大屏內容促進廣電視聽內容供給的若干舉措》,但此前,廣電已經多年陸續發布“豐富電視大屏內容”為目的的舉措。
在大屏“適短化”與響應廣電號召的平衡點上,從央視到一線衛視紛紛開設微短劇直播節目檔,勾正科技給出的2024年直播收視總時長Top10上星微短劇中,湖南衛視與東方衛視表現出眾;版權來源中,芒果TV的中劇(橫屏微短劇)占據半壁江山。

視頻平臺對大屏用戶的培養也很積極,愛騰優芒SVIP用戶主要考慮家庭用戶與雙端用戶的便利,愛奇藝星鉆用戶更是讓渡了熱播劇集加更禮單獨收費權益,改為免費權益。
另外,大屏也正在反哺長劇的產業價值。比如《哪吒2》在 OTT 端首映時仍能掀起大屏端觀影熱情,這種“二次爆發”讓電影長片找到了新的發行路徑。
呂海媛告訴小娛,“很多窗口期較短的電影,登陸大屏后大屏點播市占率排名超越其票房排名,大屏為它們提供了新的機會,釋放在院線未能充分發揮的潛力。大屏點播的‘按需消費’特性、家庭共享場景以及強大的推薦算法,使其精準觸達了更多在影院無法覆蓋的細分群體。智能大屏用戶付費點播觀影的習慣正在加速建立。”
2024年電視銷量的主要尺寸以85吋&86吋增長最多,未來家庭觀看電影的場景會近似于家庭影院感受,很多中腰部票房的影片,可以在大屏端尋求更多發行收益。

數據來源:歡網大數據
提到大屏用戶培養現在仍然存在的問題,姜嵐認為,長視頻平臺如今在大屏端的運營方式完全復刻移動端的運營模式,利用爆款內容互相搶奪用戶,可能容易走向瓶頸。
如今大屏端體驗仍不完美,有電視系統、播控系統、內容提供方(如優愛騰)等三重力量,無一形成合力培養獨特的用戶群體。最典型的就是,一個擁有了長視頻VIP會員的用戶,無法直接在電視上觀看,而需要額外下載銀河奇異果,還得專門為播控平臺付一筆費用,時間成本和金錢成本都是增加的。
而對于電視劇行業而言,越來越多的用戶已經習慣在大屏端首播與移動端同步觀看,甚至有觀眾表示“追長劇更適合通過電視機”。這為長視頻平臺在內容排播和會員策略上提供了新的空間。
在小娛近期交流的長劇制片人中,大部分都提及大屏用戶與移動端用戶的持平的現象。面對長劇集在移動端的生存空間被短內容擠壓,他們更加期待大屏在長視頻平臺與大屏技術變革中,通過觀看場景的適配,為品質長劇集帶來新增長支點。
這樣一來,大屏需要長劇維持使用價值,長劇也借大屏找回了觀影的儀式感和完整性。
如果希望中國的內容行業匹配上中國全球第二的國家地位,大屏一定是不可小覷的重要支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