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圓
據工信部網站周六發布消息,工業和信息化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國家知識產權局、中國工程院等七部門近日聯合印發《深入推動服務型制造創新發展實施方案(2025—2028年)》(以下簡稱《方案》),提出7項主要任務和3項專項行動。
《方案》提出,到2028年,服務型制造在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中的作用進一步增強。完成20項標準制定,打造50個領軍品牌,建設100個創新發展高地,服務型制造典型模式廣泛普及、新模式不斷涌現,產業生態持續優化,重點領域生產性服務業保持快速發展。
主要任務方面,《方案》首先提到,加強關鍵共性技術攻關。發布服務型制造關鍵共性技術清單,鼓勵企業加大創新投入,推動融合需求感知、集成研發設計、協同交付部署、智能運營監測管理等共性技術攻關,加強與面向生產制造過程的工業智能技術攻關聯動。面向重點場景、重點模式,推動攻關成果轉化應用和迭代升級。
《方案》還提到,加快提升生產性服務業供給能力,優化產業發展生態,為企業技術創新、生產經營、品牌打造等提供專業化服務。發展科技服務業。完善科技服務業發展政策,提高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數字化、智能化服務水平,加強中試能力體系建設,健全技術推廣與擴散機制。發展工業設計。
《方案》特別提到,加強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深化“5G+工業互聯網”融合創新和規模化應用,按需布局算力基礎設施,加速算力與行業融合應用。提升工業數據要素供給,推動數據資源化、資產化和要素化,建設一批高質量行業數據集。

3項專項行動分別是開展共享制造培育提升行動,推動建設共享制造平臺、共享工廠,開放檢驗檢測資源共享;開展服務型制造企業品牌提升行動,培育打造服務型制造龍頭企業和領軍品牌,加強品牌評價和宣傳推廣;開展融合應用場景創新示范行動,打造面向生產需求、消費需求,以及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融合應用場景,加強應用推廣。
政策支持方面,《方案》提到,鼓勵地方政府加大支持力度,推動制造企業的服務業務按規定享受相關要素價格等支持政策。發揮國家產融合作平臺作用,加強產融精準對接合作,引導商業銀行、政府投資基金等按照市場化原則加強金融服務。
另外,《方案》提出,充分利用制造業人才支持計劃等,依托國家卓越工程師實踐基地、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科研院所、行業組織等,加大服務型制造復合型創新人才培訓力度。
作為制造與服務融合發展的新型產業形態,服務型制造已經成為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深化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試點,加快發展服務型制造。
工信部部長李樂成在9月23日開幕的第25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表示,將加快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人工智能+制造”等行動。他特別提到,要大力發展智能制造、服務型制造,拓展延伸產業鏈價值鏈。
經濟日報此前撰文指出,大力發展服務型制造,是建設制造強國的重要路徑。一方面,服務型制造有助于推動制造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通過增加服務環節,有助于企業突破傳統制造瓶頸,更好滿足個性化、多樣化需求,提升產品附加值,增強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服務型制造能挖掘內需潛力,降低制造業對資源、能源等要素的投入依賴,減少環境污染,促進制造業創新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