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黃景源
界面新聞編輯 | 莊鍵
10月11日下午,上海徐匯西岸迎來了一批特殊訪客——出席第37次上海市市長國際企業家咨詢會議(下稱市咨會)的30余位外方代表。了解上海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現狀,是他們此行主要的目的。
在傅利葉智能、智元機器人、聯影醫療等8家企業組成的展區內,外方嘉賓們時而與人形機器人互動,時而駐足聆聽無弦吉他的數字旋律,時而提出各類問題:“這款機器人是最新一代嗎?”“這項技術是否實現商業化?”
展示環節結束后,不少嘉賓仍意猶未盡,主動與企業負責人進一步交流,并互相留下聯系方式,表達深入合作的意愿。
“這里發生的一切真的令人印象深刻。”羅氏集團董事會主席施萬在參觀結束后表示,上海發展人工智能產業具備效率高、規模大的優勢,人工智能初創公司將因此快速發展。
數據可以佐證施萬的洞察。截至2025年一季度,上海人工智能規上企業達394家,產業營收超1180億元,同比增長29%,利潤總額增長65%,人才總量占全國近1/3。

在10月12日上午召開的第37次市咨會上,人工智能成為高頻熱詞,跨國公司高管們也分享了對于這項技術的“冷”思考,以及上海發展人工智能產業的建議。
華平投資集團董事長紀杰表示,人工智能的成功需要人才、數據和算力三大要素支撐。如果上海可以吸引、留住最好的人才,引導資本投向人工智能產業,就可以成為中國下一輪經濟增長的重要城市節點。
“不僅僅是使用,而是整合技術真正創造價值,這才是上海真正的機會所在。”紀杰表示。
普華永道全球主席康慕德認為,人工智能是這個時代的決定性技術,它有望為未來十年全球GDP貢獻高達15%的增量。
康慕德建議,上海要將人工智能作為基礎設施進行建設,例如用人工智能賦能人們的出行、學習、醫療和環保,推動人工智能的跨行業融合。
“今天,消費級人工智能占據頭條,未來,工業級人工智能將重塑實體經濟。”西門子股份公司董事會主席、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博樂仁給出了自己的觀察。
界面新聞獲悉,就在9月24日,西門子與臨港集團、上海國際數據港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建碳足跡數據交換平臺。首批客戶已把經匿名化、脫敏處理且完全符合數據安全法規的數據接入平臺,用于訓練西門子的工業基礎大模型。依托這一設施,工程師可在幾秒內自動生成高可靠操作代碼,錯誤率大幅下降。
貝恩公司全球主席曼尼·馬瑟達表示,人工智能已從最初的大模型狂熱階段,過渡到價值落地階段。為此,他建議上海投資綠色數據中心、芯片設計優化與推廣,在模型訓練與推理過程中減少計算負載與能源消耗。
英國保誠集團董事長范德娜認為,人工智能有效運用的最大風險,主要在于多頭監管,拖慢了創新步伐、提高了創新成本。為化解這一風險,她建議上海率先試點為跨境數據建立可信的通道,并制定互認的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