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熹瓏
從試點項目增加到跨境航線部署,香港低空經濟持續迎來突破。
10月12日,界面新聞從峰飛航空處了解到,公司將參與香港“監管沙盒”試點項目、在當地部署航線。“我們此前已有參與申請監管沙盒試點,尤其是大型噸級以上eVTOL航空器的應用。”峰飛航空高級副總裁謝嘉告訴界面新聞。
“監管沙盒”是指讓相關行業參與者在指定航線內就項目概念進行測試和試驗。2024年以來,香港大力推動低空產業發展,在今年3月啟動首批監管沙盒項目,收到的72個申請中有38項成為首批試點項目。
在10月9日的國際低空經濟高峰會上,香港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透露道,首批38個試點項目已有17個落地,預計到10月底,最多再增加11個項目進入試驗階段。下一階段,香港將聚焦復雜度更高的應用場景,包括香港和內地合適航點的跨境航線、低空載人飛行器等,也就是進階版“監管沙盒X”試點項目。
“從地理環境來看,香港多山、多島,地面也存在交通擁堵情況,為大型eVTOL落地提供了需求場景。加上經濟規模和消費水平高,公眾愿意嘗試更高效的交通方式,用金錢換時間。”謝嘉分析道。

除了本地物流,跨境物流也是峰飛航空瞄準的方向。“我們的eVTOL最大商載400公斤,可飛行超過200公里,最大航程是250公里以上,可以覆蓋整個大灣區。香港的市場潛力不局限于本土,更要放大到整個大灣區來看,區域內人流和物資密切流動,但又被天然的珠江口以江海相隔。盡管現在已有高鐵、橋梁、隧道等各種陸路方式將大灣區城市連接起來,但是交通擁堵的情況也很明顯,這種有天然物理阻隔的區域場景很適合大型eVTOL擴大應用。”謝嘉說。
峰飛航空已有跨城航線經驗,去年2月旗下5座載人航空器“盛世龍”完成了深圳蛇口郵輪母港和珠海九洲港碼頭的往返飛行,兩個地點飛行航線距離約52公里,飛行用時不到20分鐘。
政策端也反映了香港對于該新興產業的渴求。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9月發表2025年施政報告,提出了“香港成為低空創新應用亞太區樞紐”的目標,具體措施包括,制訂發展低空經濟規劃行動綱領、優化監管沙盒、開發低空經濟保險產品等。
“隨著內地啟動低空經濟的一系列布局,香港也有所行動,港府有關部門今年也在跟我們公司加快接觸,并通過組織一系列低空經濟論壇跟業界進行溝通,能夠看出當地存在迫切需求。”一位廣州eVTOL主機廠負責人向界面新聞表示。他同時提到,政策方面的打通是拓展應用的前提,兩地民航體系存在差異,香港適航體系、民航管理規章等主要按照歐洲標準,而內地遵循CAAC、FAA等體系,有關標準的磨合還需要時間。
立法方面,港府在今年7月完成了第一階段的修例工作,擴大現行《小型無人機令》的規管范圍,將25至150公斤的無人機納入其中;并更新了《1995年飛航(香港)令》,允許非傳統航空器在特定條件下進行試驗。
“監管沙盒也是一種模式和制度創新,允許在局部范圍內實體運行航線,探索形成規范,促進低空生態發展。”謝嘉認為。
黃偉綸提到,下一步將繼續完善民航法例及規管框架,并于明年公布《發展低空經濟規劃行動綱領》。基礎設施方面,今年內會推出通訊專用頻譜;另外亦會提前規劃部署起降場、衛星定位、三維空間數據系統、智能低空交通管理系統等。
針對重量超過150公斤的飛行器,最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將為這類飛行器制訂專用法例。此外,也鼓勵高校和企業通過現有不同資助計劃,促進相關研發和應用。
香港理工大學在推動低空經濟上相對走在前列,去年成立低空經濟研究中心開展跨學科研究,并在今年9月開設低空經濟碩士課程。香港理工大學低空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陳文華向界面新聞介紹道,中心研究范圍包括無人機導航定位優化、低空交通管理框架及流量調度、材料及電池技術研發等,“我們會針對本地環境特征進行研發,例如針對樓宇密集情況,通過增強GPS技術、設計視覺導航,對城市進行三維建圖,哪怕導航失效也能讓無人機在緊急狀況下進行安全降落。”
從試點路徑來看,先小型無人機后大型eVTOL、先載貨后載人是香港的策略。首批試點項目涵蓋了緊急救援、物流配送、維修和安全檢查、監測、低空基建設施等領域和應用場景,香港中華電力、香港醫管局、港鐵公司等已通過沙盒項目應用無人機。
內地廠商是豐富香港生態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順豐香港在9月以離島便民服務為試點,啟動首條香港無人機航線。美團無人機也在當地籌備了首條配送航線,已完成首次低空物流配送任務。峰飛航空、廣汽集團、小鵬匯天、沃飛長空等主機廠均在當地展會上亮相低空飛行器。
目前,峰飛大型噸級以上eVTOL航空器已在內地實現多個標志性場景落地,包括全球首次噸級以上eVTOL航空器陸地跨城貨運運輸飛行、全球首次噸級以上eVTOL航空器海上石油平臺物資運輸飛行、全球首次噸級以上eVTOL航空器實景水上救援等,其全球首架“三證齊全”噸級以上eVTOL V2000CG“凱瑞鷗”在7月交付給廣州運營商合利智能。繼載貨機型完成適航“三證”取證后,謝嘉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指出,載人機型適航取證預計也將在明年完成。
“長遠來看,載人市場潛力更大,但是大灣區跨境物流的場景也很重要,如果走陸路,需要繞路,清關時間也很長,船舶跨境運貨時效則比較慢。eVTOL的空中貨運線路未來會是重要的補充。”謝嘉表示。
大灣區內地城市也在加碼跨境航線。深圳市交通運輸局近日發布的《深圳市支持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實施細則鼓勵跨境航線部署:企業開通深港跨境航線、起降點在深圳與香港口岸且常態化運營,每條航線一次性獎勵100萬元,年度總飛行架次達100架次獎勵50萬元。境內和跨境兩類航線,每年每家企業最多可獲得600萬元資助。
相比首階段的個別試驗和應用,香港低空經濟下一階段將更注重系統性,例如推動低空空域管理,建立部門共享的共同系統,整合起降點、機隊與監察平臺。在低空空域管制系統方面,香港擬邀請本地、內地和具國際能力的運營商提交方案建議。
10月9日,香港立法會議員陳紹雄在發言中提及,規劃北部都會區時建議預留土地建設低空基礎設施,并探討開放部分空域及公私營協作等多元推展模式,以降低前期高昂的投入成本。港府應該與內地相關部門,尤其是廣東省,成立跨境跨部門的“低空經濟設施專班”,共同開發融合人工智能的數字化“低空大腦”管理系統,實現對跨境低空飛行的實時監控與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