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JOBS海歸聯合英國伯明翰大學、格拉斯哥大學共同主辦的海歸人才職場競爭力主題交流活動在滬舉行。
界面新聞從活動上獲悉,三方就國際人才培養標準對接、就業資源共享、實習基地共建等領域達成合作共識,未來將通過聯合開發課程、開展定向人才輸送計劃等方式,為海歸人才打造從校園到職場的 “直通車道”。
活動現場還發布了《2025 海外歸國留學生就業發展報告》。該報告由 JOBS 海歸依托海量海歸求職數據、企業招聘需求調研及行業發展趨勢分析編制而成,系統梳理了當前海歸人才就業市場的區域分布特征、熱門行業需求、薪資水平變化及企業核心招聘標準。
《報告》以北上廣深四座城市為目標,對期望年薪進行了研究。其中,目標北京的期望年薪50萬及以上區間占比為5.9%,在四所城市中最高;目標上海的期望薪資在20-30萬元以上區間占比最高,為30.2%;目標廣州的期望薪資在10-15萬元區間占比最高,達28.88%;深圳的期望薪資則在20-25萬元(19.2%)與30-50萬元(11.4%)區間占比最高。
在行業偏好方面,《報告》顯示,全年齡層首選互聯網與AI,00后互聯網占13.1%、AI占12.7%,95后AI偏好更高(16.25%),90后兼顧金融(11.9%)、教育(9.8%);留學背景方面,英美海歸聚焦AI、互聯網、金融,新加坡海歸偏愛電子工程(10.4%),中國香港海歸教育行業占比居首(13.9%)。
從區域的視角來看,海歸留學生就業近年來有哪些新趨勢?就這一問題,JOBS海歸CEO楊鵬在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表示,近年來,除了北上廣深這種超一線城市,南京、杭州、蘇州、成都、武漢等新一線城市或區域中心也越來越受到留學生的關注。

在他看來,這些城市發展速度很快,產業集聚效應明顯,提供了很多就業機會。疊加人才優惠政策與更低的生活成本,雖然與傳統一線城市相比,收入會少一些,但整體的生活質量會更高。
在城市就業特點上,楊鵬透露,在北京、上海就業的學生中名校出身的比例相對較高,這兩個城市提供了大量央國企、外企就業機會。而廣州和深圳有大量的中小型上市公司和新興科技企業,吸引了大量科技及相關領域的海歸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