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倩楠
界面新聞編輯 | 劉海川
“糧食質量安全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讓群眾吃得更安全、更放心、更健康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內容。”2025年10月14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副局長秦玉云表示。
秦玉云介紹,“十四五”時期以來,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著力推進以省級為龍頭、市級為骨干、縣級為基礎的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體系建設,形成了上下聯動、響應及時、信息暢通的檢驗監測網絡體系。持續提升糧食檢驗檢測能力,在糧食質量安全監測抽檢、政策性糧食出入庫質量安全把關、標準制修訂和技術研究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技術服務和支撐保障作用。
“我們扎實開展全國政策性糧油庫存檢查,根據這些年檢查的結果看,庫存糧油質量總體良好,儲存較為安全。” 秦玉云說。
管理制度方面,秦玉云介紹,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貫徹落實《糧食安全保障法》、《糧食流通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要求,組織制修訂了《糧食質量安全監督辦法》、《政府糧油儲備質量安全管理辦法》等一系列配套制度規定,持續壓實企業主體責任和部門監管責任,切實抓好糧食收購入庫、在庫管理、銷售出庫環節質量安全。
此外,2021年以來,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推動制修訂糧食領域國家標準100多項、行業標準50多項。在標準制修訂過程中,突出綠色、優質、營養、健康,切實維護消費者健康和權益。比如,根據我國糧食生產收獲實際,修訂了小麥等相關品種的強制性國家標準,完善了質量指標。

秦玉云介紹,近年來,各級糧食和物資儲備管理部門積極配合國家有關部門統一部署的糧食購銷領域腐敗問題專項整治,先后開展糧食流通監管“亮劍”、“嚴監管強執法重處罰行動年”、“鐵拳行動”等系列專項執法行動,嚴肅查處了一批涉糧違法違規案件,依法作出行政處罰1.1萬例,有效維護了糧食流通秩序。
“經過各方面共同努力,我們已經建成了糧食購銷和儲備數字化監管體系,全面提升了信息化監管水平。” 秦玉云介紹,這一體系覆蓋了各類政策性糧食的收購入庫、儲存作業、質量檢驗、保管統計、銷售出庫等環節,能夠做到業務動態監管、數據智能分析、線索及時發現,通過遠程監管大大提升了監管效率。運用信息化監管系統開展日常監管,及時發現并處置了一批案件線索,對涉糧違法違規行為形成強有力震懾。
秦玉云表示,近年來,陸續開通了電話、微信、網站等投訴舉報渠道,特別是,進一步完善了12325全國糧食和物資儲備監管熱線,通過這些渠道,既掌握了不少涉糧問題線索,又推動為種糧農民、涉糧企業解決了許多急難愁盼問題。
“今年3月,中辦、國辦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強化食品安全全鏈條監管的意見》,強調要建立健全協同監管機制,強化全鏈條監管合力。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深化落實糧食收購和儲存環節責任,圍繞加快建立食品貯存監管機制,不斷提升糧食質量安全監測能力,依職責加強監管,切實守牢糧食質量安全底線。” 秦玉云說。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局長劉煥鑫在發布會上介紹,“十四五”時期以來,全國糧食年產量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2024年首次邁上1.4萬億斤新臺階,人均糧食占有量比“十三五”期末增加25公斤,達到500公斤,高于國際公認的人均400公斤糧食安全線,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從設施條件看,全國糧食標準倉房完好倉容超過7.3億噸,比“十三五”期末增加5800萬噸。高標準糧倉倉容逐年增加,具備低溫準低溫儲藏能力倉容達到2.2億噸,比“十三五”期末增加7000萬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