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源Sight 王言
電動兩輪車第一集團的排位爭奪越來越激烈。
近日,有媒體報道,總部位于深圳的臺鈴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臺鈴”)已啟動上市輔導,擬于2026年于香港上市。
從市場占有率看,電動兩輪車行業第一梯隊已形成雅迪、愛瑪、臺鈴三足鼎立的格局,而以九號、小牛等品牌為代表的新勢力,正憑借智能化等特色在細分市場突圍,市場份額爭奪仍異常激烈。
相比之下,作為國內電動兩輪車行業市占率排名第三的品牌,臺鈴通過存量出清的機會,持續進行擴張。
不過,在行業進入存量市場后,臺鈴想要縮小與前兩名的差距、沖擊頭部梯隊核心位置,又拉開與第二梯隊品牌的身位,臺鈴或許還需借助資本注入,從產能升級、技術研發等維度補足短板,進一步強化競爭優勢。
從摩托車到電單車
在20多年前的深圳,當禁摩令影響到傳統制摩托行業時,三位潮汕兄弟卻從中發現了商機。
早年,孫木鉗、孫木釵、孫木楚三兄弟在潮汕老家以修理摩托車為生,2003年,深圳禁摩政策出臺,他們敏銳捕捉到電動車替代摩托車的機遇,與合伙人姚立一起在龍崗租下廠房,利用組裝摩托車的經驗打造出第一臺電動自行車。
此后,依靠此前在摩托車行業積累的經驗,臺鈴在廣東市場迅速崛起。據媒體報道,2003-2007年,臺鈴的工廠規模持續擴張,幾乎每一年都得換個更大的工廠。2007年,臺鈴在東莞建立首個現代化生產基地。
截至目前,臺鈴已成為集電動自行車、電動摩托車與電動輕便摩托車、電動三輪車、智能共享電動車、智能充電樁和換電柜等從整車到配件全產業鏈的研發、生產、銷售、運營及服務為一體的集團化公司,并在全國擁有十大研發智造基地,年產能超過1500萬臺,同時布局3萬多家門店,產品遠銷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
另據媒體報道,臺鈴的年營收已達120億元。

來源:臺鈴官網
近幾年,在電動兩輪車用戶年輕化以及渠道線上化的趨勢下,臺鈴也在嘗試“籠絡”年輕人。2023年,臺鈴執行總裁的孫木楚在抖音開啟直播,據媒體報道,其賬號“臺鈴阿楚”20天漲粉21萬;2025年3月,其直播間累計交易額達到2388萬元。
而在新國標全面落地與技術升級窗口期的關口,臺鈴似乎想通過等陸資本市場尋求進一步擴張。
不過當前,臺鈴由孫氏三兄弟控股(合計持股75%),這種高度集中的股權結構雖利于提升公司的決策效率,但也限制了資本運作空間。
天眼查顯示,截至目前,孫木楚持有臺鈴28%股權,其兩位兄長持股比例分別為27%和25%,合伙人姚立持股20%。

截圖來源于天眼查
行業普遍認為,通過IPO引入投資者,臺鈴一方面可以分散家族持股風險,降低單一股東決策失誤帶來的經營波動;同時借助外部資本的資源整合能力,也能加速產業鏈上下游并購的動作。
另一方面,登陸資本市場也能為臺鈴管理層股權激勵預留空間,吸引職業經理人團隊,推動企業從家族式管理向現代企業制度轉型。
高端化,提單價
談到電動兩輪車行業,就不得不提很多品牌一直在嘗試的高端化策略。
雖然各個品牌的產品單價常年都保持在千元以上,但實際上利潤空間依然有限。以雅迪為例,2024年雅迪電動兩輪車業務毛利率的為15.2%,相比之下,九號同期的毛利率為21.1%。
在此情況下,盡管銷售規模不及行業第一梯隊,但九號、小牛產品的平均出廠價卻一直保持在高位。以2024年的數據為例,這一年,九號與小牛均超過2000元/輛,而雅迪等傳統品牌的平均單價則在1500元/輛上下。
另一方面,隨著市場容量趨于飽和,進行高端化,提升產品價格以維持業績增速,也是當前很多電動兩輪車品牌的普遍做法。
國盛證券數據顯示,2025年4月底,國內電動兩輪車保有量已超過4.2億輛。相當于每3人中就有1人擁有電動兩輪車,規模早已超越汽車。也是因此,各個品牌開始在智能化、顏值、安全性能上下功夫。
臺鈴自然也不例外。在今年舉辦的華南國際電動車展上,臺鈴所展示的一款配備無人智駕技術的電動車,已經能夠自主應對復雜路況、完成自動倒庫等操作。
今年1月,臺鈴發布了Tai-Link 智駕系統,基于千萬用戶騎行數據與AI深度學習,整合TCS牽引力控制、ESP車身穩定系統、智能防盜等多維功能,支持藍牙無感解鎖、語音交互等場景化操作。
與此同時,臺鈴還加入華為“鴻蒙智聯”生態,并與華為云在AI、IOT領域進行合作。
此外,針對細分市場需求,臺鈴也相應地推出高端車型,并請來明星作為代言人。
2023年6月,臺鈴正式簽約王一博為品牌全球代言人。2024年12月,臺鈴發布了火眼機甲 3 封神電動摩托車,定價4599元起。
今年3月,針對都市輕戶外場景,臺鈴發布了新品“赤兔2025”,定位“年輕人智能座駕”,搭載Tai-Link智駕系統以及藍鯨固態電池。而在一系列智能化新技術的“包裝”之下,臺鈴直接將這款產品的價格推高至4000元上下。
6月,針對女性用戶群體,臺鈴又上線了都市漫騎CITYRIDE系列產品。據了解,該系列產品配備了柔光美妝鏡、太空艙寵物箱等專屬設計。
整體看,高端化策略下,臺鈴的產品價格正在持續提升,甚至逼近行業龍頭雅迪。
根據奧維云網于今年9月發布的數據,今年上半年,電動兩輪車產品價格第一梯隊是主打智能的九號、小牛高端品牌,第二梯隊是雅迪;第三梯隊是臺鈴。
期內,高端品牌TOP20機型均價小幅降低,受618及地方補貼影響,中端車型價格下探300-800不等,刺激高端品牌市場。

來源:奧維云網
相比之下,同期臺鈴TOP20車型價格從今年3月開始增長,幾乎與雅迪處于同一水平。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當前電動兩輪車的高端化,依然面臨著著一定的挑戰。
一方面,電動兩輪車產品的技術提升空間有限,大多只能在系統、電池、電機和車架下功夫;另一方面,消費者目前對高端電動兩輪車的需求也并不強烈,即使是收入相對較高的群體,也很難對高價代步工具產生興趣。
與此同時,當前全行業面臨的庫存壓力,可能對臺鈴的品牌沖高策略形成壓力。即便“以舊換新”補貼以及新國標的實施在今年上半年推動了相關品牌的銷量增長,但長期看,行業依然處于存量競爭態勢,如果高庫存和降價潮延續,臺鈴高端化策略很可能受到影響。
出海找解藥
高端化之外,臺鈴尋求業績增長的策略,則是進軍海外市場。
相比國內電動兩輪車市場,海外算是一片藍海。根據GMI Insights的數據,2024 年全球電動兩輪車市場規模為749億美元,預計在2025-2034年期間以8.7%的復合年增長率增長。
早在2010年,臺鈴就開始布局海外市場。這期間,其主要以OEM模式出海,相關業務依賴代理商,無法形成穩定的品牌力和渠道積累。
從2019年開始,臺鈴在包括肯尼亞、烏干達、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越南等全球多個國家及地區,推廣電動出行項目。2023年10月,臺鈴宣布將大力擴張海外市場。2個月后,臺鈴提出“再創5年5倍增長,海外再造一個臺鈴”的計劃。
不過,嘗試布局海外市場的中國電動車品牌并非只有臺鈴一家。以雅迪為例,2019 年,其在越南北江建立產研基地,是中國電動兩輪車品牌首次在海外建立生產基地;2023年,雅迪開始在越南Tan H ng工業區建設新工廠,預計2025年投入運營,年產能可達200萬輛;2024年5月,雅迪印尼智能產研基地奠基,這是其在全球的第8個智造基地,預計投資超過1.5億美元,將于2026年建成。
而不論是在海外進行渠道建設、品牌營銷還是鋪設供應鏈,都是一個需要長期砸錢的苦差事。
以雅迪包括營銷成本在內的銷售費用為例,2018-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其相關支出分別為5.82億元、7.7億元、9.35億元、12.83億元、13.58億元、14.36億元、12.15億元和8.19億元。
在此情況下,尋求登陸資本市場以進一步融資,推動高端化以及全球化,大概率是臺鈴尋求破局、走出行業周期的一次重要嘗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