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象先志
做企業,敘事永遠是核心。
你講故事的水平如何,不只影響企業內部人員對這份工作的信念,也會決定所有外部相關者對企業的理解和定位。
對于上市公司來說,這條從敘事到定位的鏈條尤其重要,因為它會直接反映到股票PE倍數這些指標上面。
很多年以前,黃仁勛就說英偉達的目標,是實現普適性的并行計算范式,而非僅局限于單純的圖形編程領域。
這個敘事開始沒有多少人信,華爾街只從字面意義上理解英偉達生產的是GPU,服務于游戲佬和內容創作者這些終端用戶。

而當后來大語言模型的訓練和推理引爆了英偉達的需求后,并行計算和高性能計算這樣的概念開始迅速得到市場的理解。
這兩種敘事的差別顯而易見:千億美元市值的英偉達你沒搭理,四萬億美元的英偉達你已經高攀不起。

阿里在過去幾年里,經歷了兩輪從高峰到谷底、再從谷底回到山腰的行情。
這兩輪行情的轉變,本質原因就是市場對阿里敘事的理解調整。
我們其實可以給這兩波調整分別找個參考的錨點。
錨點一是芒格在2023年初將投資阿里歸類為他最大的錯誤,“該死的零售商”成為那段時間業內談及阿里時最顯著的標簽。
錨點二是吳泳銘上臺以后,阿里重新地把自己定義為“云計算和AI驅動的科技企業”,激進地提高資本開支和研發投入。
云計算和AI并不是兩個隔離的驅動要素,但這里面AI起到的是更核心的作用。因為阿里云的業績在之前相對長的時間里,其實是基本喪失了想象力的。只是由于AI帶來的算力需求,才重新推動了阿里云業績的快速增長。
所以“云計算和AI驅動”的敘事調整,可以歸結為更簡潔的“AI驅動”。
AI版圖里,夸克在哪里
AI驅動的阿里有著相當程度的野心。
汽車行業喜歡講垂直整合,特斯拉和比亞迪都選擇了這個路徑,希望通過自己制造更多的軟硬件來降低成本并提高競爭力。
套用這個概念,我們不難發現阿里其實在做AI的全產業鏈垂直整合。
阿里對AI產業鏈布局的廣度和深度,不只在國內是獨一檔的,跟海外科技公司比也是走得最遠的。
阿里云是AI基礎設施提供商,開源的通義系列做前瞻和基礎性的模型研發,這是AI產業鏈的上游。
而產業鏈的下游,阿里既有龐大繁雜的各類既有業務等待改造,也有夸克這樣的AI應用占據牌桌。
如果以AI作為控制變量,來分析這個產業鏈,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確認上游的阿里云和開源的通義系列目前要比下游的夸克要做得更加出色。
由于互聯網行業乃至泛互聯網行業這些相對容易上云的企業都已經上云,而傳統行業老板們上云的意愿普遍不高,國內云計算行業過去幾年曾經歷一段相對困難的周期。
阿里云在此期間幾乎完全陷入增長停滯,季度業績甚至出現過同比負增長。
這個問題要等到開源模型能力達到充分可用后才得到解決。
這個過程中,阿里自身的通義系列和DeepSeek扮演了核心的角色。
最近的季度財報顯示,阿里云實現了26%的季度收入增長,超過市場預期并創下三年來增速新高。其中AI相關收入連續八個季度三位數增長,成為增長的主要動力。
跟云計算部門相比,夸克作為AI應用的表現就明顯要弱一些了。
阿里在AI應用這條線,采取了跟其他大廠不同的策略。
這個不同在于,阿里沒有努力去推“純原生AI應用”。
這里說的“純原生AI應用”,是指在大模型出來過后,基于大模型帶來的新的技術能力,去打造的AI應用產品。
OpenAI推出的ChatGPT是最典型的例子,這樣的產品在LLM出現之前不存在、也根本沒有技術手段去實現。
按照這個標準,抖音推出的豆包和即夢,騰訊推出的元寶和ima.copilot也算,但QQ瀏覽器、百度網盤這類的選手肯定是不算的。
阿里系APP里面,通義App可以算,但夸克就不算了。
為什么要做這個區分呢?因為后面這類產品,早就已經有了大量的用戶群體,把它們跟沒有這個基礎的其他APP放在一起,很多時候會影響對行業局勢的判斷。
比如在9月份的AI產品榜中,夸克和百度網盤是按照月活排名第一和第三的AI產品,排名第二的豆包。這三款APP月活規模非常接近,都在1.5億左右,但顯然豆包月活數據的含金量要比前兩者更高。

阿里其實也有自己的“純原生AI應用”,就是此前被并入智能信息事業群的通義App。
組織架構上通義App現在跟夸克平級,當然實際能拿到的資源夸克必定是超過通義App的。
智能信息事業群由吳嘉負責,吳嘉同時又兼任夸克CEO,嫡庶之分就擺在臺面上。
今天的通義App已經錯過了擴張投流的最佳時機,阿里既然過去沒有在通義App上傾注流量和資源,未來更不可能這么做。
通義App調整并入的理由,表面上看是集團層面在整合所有2C的AI業務,實際應該看作夸克徹底贏得了代表阿里參與C端AI應用入口競爭的主導權。
馬云年初現身夸克辦公區,就是對這個信息的再度確認。
以前通義App還有作為阿里云通義模型能力展示窗口的作用,而現在隨著這個業務逐步邊緣化,夸克挑起了這個任務。
上個月的云棲大會,阿里云發布的視頻生成模型通義萬相Wan2.5,也是夸克最早宣布“所有用戶均可限時免費體驗”。
夸克是阿里云的弱點
但夸克需要回答的問題是,它是否有替阿里扛旗的能力?
從上面的榜單可以看到,豆包的月活數量已經追上夸克,并且保持著更高的增速。
要知道,夸克本身早就擁有成規模的用戶群體,并且塞進了一堆工具應用,還納入了夸克網盤這類堪稱“殺招”的功能加成。
由于88vip可以直接領夸克網盤會員,我個人的主觀體驗是在各種資源分享的渠道,夸克網盤鏈接的刷新頻率比百度網盤還高點。
做個類比,這相當于游泳比賽里,你不僅是搶跑,還上了鯊魚皮這種別人沒有的黑科技。
這種情況下,如果夸克還是被豆包趕上并且超越,那就說明夸克的產品模式或者阿里的模型能力有問題。
前段時間關于誰是國內AI云第一,出現過激烈的爭議。
這邊阿里云說自己是第一,那邊火山引擎也說自己是第一,甚至百度智能云都站出來說自己也是并列第一。
這種爭議的源頭,在于不同云廠商根據不同的統計口徑,拿出了有利于自己的研究報告。
咨詢機構要掙錢,各種角度的報告都會出,盡可能滿足客戶需要。
像IDC起碼出了五份關于AI云的報告,三份報告是阿里云第一,兩份報告是火山引擎第一。
我們這里暫時不討論兩邊口水仗誰更有理,只分析一個事情,為什么阿里云會被剛做五年的火山引擎拿來做宣傳物料。
火山引擎占比第一的,是公有云大模型市場。

這個指標計算的是各家通過MaaS(模型即服務)平臺輸出的token數量。這個統計口徑是各大云廠商對外部客戶提供的大模型公有云服務調用量,不包含自有業務調用。
所以粗略來看,這個事說明了一個問題,國內客戶如果有對大模型的需求,他們當下選擇火山引擎更多一些。
我不知道各位看到相關標題的時候什么感覺,我本人是有些詫異的。
我開始覺得這是火山引擎的營銷詭計,因為只要定語夠長,誰都能是第一。
后來認真去找了下信息,發現火山引擎這邊確實加了定語,但公有云大模型調用量這個定語是確實有意義的,而且意義很大,因為外部token調用是反映AI云需求很重要的指標。
所以問題就變成了,為什么阿里云會在這個方面輸給火山引擎?
阿里云在公有云市場長期第一,通義系列模型在開源社區做到了最好,阿里做B2B起家、仍然是最大的電商平臺、釘釘的用戶規模遠超飛書,這些都意味著比火山引擎更容易接觸和積累客戶。
換言之,阿里云有充分的理由比火山引擎做得更好。
所以我不得不去梳理阿里的AI全產業鏈布局,我想知道這個鏈條的哪一環成了弱點。
而當我看到夸克跟豆包在各個排行榜的位置,初步的懷疑對象就指向了夸克。
模型要想獲得知名度,最好的方式是在C端被廣泛的用戶使用。
阿里云雖然把通義做成了最佳的開源模型,但這能起到的營銷效果遠遠不及一個破圈的AI to C應用。
我說個細節吧,字節的自研模型就叫豆包大模型。之前這個模型是叫“云雀”,但去年火山引擎發布會刻意改叫“豆包”,改的原因顯然是要利用上“豆包”的知名度。
現在想象你是某個企業負責人。
阿里云這邊給你說,通義大模型是當下最頂尖的開源模型,性能很強,安全可控,價格便宜,還有最完善的服務生態。
火山引擎會怎么說,他肯定也會提這些,但他肯定還會說:你知道豆包嗎?我們給你的就是同款的豆包大模型。
你自己會傾向于選哪家?
豆包大模型這個名字,比你HuggingFace上多少下載量不知道好用多少,因為用HuggingFace本來就跟企業拍板采購的不是一群人。
而且今天的開源模型仍然在性能上是落后閉源的,在社區賺吆喝是一回事,能不能獲得商業認可是另一回事。
所以相比豆包,夸克在事實上構成了對阿里云業務的牽制。
不過目前來看,阿里暫時還沒有完全對標豆包的產品,考慮到通義App的現狀,夸克仍將是阿里C端AI應用唯一的底牌。
因此,在阿里的AI全產業鏈版圖里,下游夸克對上游阿里云的限制性會長期存在。
夸克是未來一段時間阿里AI戰略的最大弱點和短板。
只有解決掉這個短板,才能一勞永逸地解決火山引擎放衛星之類的行為。
阿里云自然是不想其他廠商再搞個大新聞,但沒辦法,夸克是它的阿喀琉斯之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