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楊舒鴻吉
界面新聞編輯 | 莊鍵
10月10日,阿布扎比國家石油公司(ADNOC)與萬華化學合資公司AW Shipping向中船集團江南造船訂購的超大型乙烷運輸船(VLEC)“GAS MINJIANG”簽字交付。這艘總長230米的巨輪由江南造船在上海建造,適用于運輸乙烷、乙烯和LPG等多種液化氣體。她成為上海造船業加速產品出口,進一步擴大全球市場份額的最新案例。
界面新聞記者獲悉,2025年前8個月,上海船舶出口額達到180.5億元,同比激增1.2倍,直接拉動全市出口增長0.8個百分點。
上海造船業何以在全球市場持續開疆拓土?江南造船科技委主任胡可一告訴界面新聞記者,核心在于“船位、船價、船期”的綜合優勢,疊加“譜系全、技術優”的產品競爭力。
VLEC是高端液化氣體運輸船的典型代表,其核心難點在于液貨圍護系統,這是一項曾被日韓船企牢牢掌控的“卡脖子”技術。
面對技術封鎖與市場競爭,江南造船另辟蹊徑,自主研發B型艙液貨圍護系統,不僅實現技術超越,更憑借這一硬實力斬獲43艘船的訂單,拿下全球超80%的市場份額,徹底改寫了VLEC領域的國際競爭版圖。

這樣的突破并非孤例,上海多家船企近期同樣頻傳捷報。
今年7月,滬東中華為卡塔爾能源項目交付的第6艘17.4萬立方米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阿爾瑪哈比耶”號,使其LNG船累計交付量達51艘。今年9月,外高橋造船為意大利GRIMALDI公司建造的9000車位汽車運輸船“GRANDE AUCKLAND”輪也簽字交付。
上海造船業已完成訂單結構升級,以從散貨船、油輪為主的,轉型為高附加值船型的全覆蓋。
外高橋造船副總經理徐沙表示,如今該公司產品矩陣涵蓋大型郵輪、中大型集裝箱船、汽車運輸船、海上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FPSO)等,技術參數與韓國等傳統造船強國差距大幅縮小,部分指標已實現全球領跑。
綠色智能轉型也成為上海造船業增長新引擎。
外高橋造船船舶燃料已從傳統柴油向甲醇、氨燃料等多元清潔燃料轉換,新接及在手訂單中,環保型船舶占比超九成。其自主研發的SWS-TIME數字化造船平臺推動管理全流程向信息化、智能化升級,技術的迭代不僅滿足了國際環保法規要求,也讓中國船企在國際市場中掌握了定價主動權。
以載重噸計,中國造船業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三大指標均超全球50%,持續領跑行業,但挑戰也接踵而至。
10月3日,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發布公告,確定自10月14日起,對進入美國港口的中國擁有、運營或建造的船舶征收額外費用,以此打壓中國造船企業。此外,全球船市火爆背景下,國際船企的"搶逼圍"競爭加劇。
對此,胡可一強調,中國造船業的韌性在于以效率破局。通過智能化手段提升勞動生產率,通過縮短交付周期增強客戶黏性,更重要的是,產能擴張始終依托技術升級而非簡單擴產。
江南造船等龍頭企業正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推動產品快速迭代。外高橋造船則依托數字化平臺優化流程,將高效交付融入生產全鏈條。
胡可一提醒,中國造船業應始終保持清醒,造船業有周期波動先例,要以技術和效率提升為破局關鍵。“未來需緊扣綠色化、智能化趨勢,精準對接市場需求,以技術創新、效率打造產品優勢。”他告訴界面新聞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