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時代周報 盧泳志
編輯 | 習昂
從中原消費金融到海爾消費金融,消金老將周文龍的職業生涯迎來關鍵一跳。
10月13日,青島金融監管局官網顯示,核準周文龍海爾消費金融有限公司(下稱“海爾消金”)總經理的任職資格。
與周文龍同時獲核準的,還有俞文佳海爾消金副總經理的任職資格。在這份不尋常的高層人事安排背后,更多是海爾消金在企業發展與行業變局中尋求突圍與轉型的戰略抉擇。
值得一提的是,10月1日,《關于加強商業銀行互聯網助貸業務管理提升金融服務質效的通知》(下稱“助貸新規”)正式實施,商業銀行互聯網助貸業務進入全新監管階段。
在此背景下,海爾消金于9月24日公布合作機構名單,共涉及67家合作機構,包括螞蟻、抖音、京東等頭部大廠旗下機構,以及36家融擔公司和1家保險公司。
對于此次人事變動以及助貸新規落地,時代周報聯系海爾消金,截至發稿暫未收到回復。
曾經掌舵中原消金近十年
廣東省小額貸款公司協會秘書長徐北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助貸新規明確要求綜合融資成本嚴格控制在24%以內,禁止“雙融擔”“會員費”等隱性收費模式,直接壓縮消金公司利潤空間,消金公司需從業務結構、定價機制、合規管理等多維度系統性調整以應對助貸新規。
面對新的行業變局,周文龍面臨新的考驗。
周文龍先后在商業銀行、消費金融公司任職,具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在業內被打上“年輕有為、務實謙遜”的標簽。
周文龍的職業生涯起步于中信銀行,歷任該行消費金融事業部高級經理、零售信貸部副總經理等職。2015年,周文龍選擇離開中信銀行,參與河南中原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原消金”)的籌備工作。
從零開始參與籌建一家消費金融公司,這對周文龍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2016年底,中原消金正式獲批開業,周文龍出任該公司總經理。此后近十年間,他帶領中原消金從無到有,從小到大。
在周文龍任職期間,中原消金搭建起自營渠道體系,并積極開拓線上流量場景,是業內較早接入抖音等短視頻平臺的持牌消費金融機構之一。
2024年末,中原消金總資產達到424.79億元,同比增長17.13%;貸款余額達392.97億元,同比增長20.39%,在全國31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中,位列第12名。
2024年,中原消金實現營業收入35.27億元,同比增長19.75%;凈利潤達5.03億元,同比增長20.95%,盈利能力在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中排名第8位。
中原消金的第一大股東是中原銀行,周文龍履職期間,中原消金堅持普惠金融理念,積極響應監管指導,率先在行業內進行業務轉型,大力壓降產品利率。早在2022年3月,中原消金全面停止發放超過24%以上的貸款。
海爾消金的困境與機遇
和“銀行系消金公司”中原消金相比,海爾消金屬于“產業系消金公司”,其成立時間更早,但發展路徑頗為坎坷。
海爾消金成立于2014年12月26日,由海爾集團作為主發起人發起設立,注冊資本20.9億元。
然而,近年來,海爾消金的總經理一職長期處于空缺狀態。
2023年12月,海爾消金原總經理張西銘因家庭原因離職。此后,海爾消金董事長李占國自2024年6月1日起代為履職總經理職務。
今年4月,青島金融監管局核準韓祥永擔任海爾消金副總經理(主持工作)的任職資格。但就當市場預期韓祥永將順勢接任總經理時,海爾消金卻做出了一個意外決定——從中原消金“挖”來了周文龍。
周文龍此次出任海爾消金總經理,可謂機遇與挑戰并存。從業務規模看,海爾消金略低于中原消金。2024年末,海爾消金總資產為293.48億元,發放貸款及墊款總額為271.44億元。當年,海爾消金實現營業收入31.68億元,凈利潤4.45億元。
數據顯示,近年來其營收和凈利潤的增速雙雙呈現放緩跡象。2022-2024年,海爾消金營收增速分別為57.38%、45.59%、27.25%,凈利潤增速分別為39.51%、32.91%、22.05%。
業務結構上,海爾消金堅持“場景+現金”雙布局,以線上現金貸款業務模式為主。2024年末,該公司線上現金貸款余額229.19億元,占貸款總額的81.90%;線下場景分期余額50.64億元,占貸款總額的18.10%。
值得關注的是,海爾消金正在拓展表外業務。2024年,海爾消金發行51.50億元出表型ABS(資產支持證券)。2024年末,該公司表外聯合貸、助貸業務余額為64.49億元,同比增長108.75%。
此外,海爾消金在周文龍任職前已存在一些合規隱患。2025年7月,海爾消金連續收到兩張監管罰單,先是因違反信用信息采集、提供及查詢等規定,被中國人民銀行青島分行處以25萬元罰款。
隨后,青島金融監管局對海爾消金及相關責任人開出235萬元的行政處罰,罰單所指問題包括營銷宣傳夸大誤導、貸后管理失職、暴力催收、信貸資金被挪用、通過質價不符費用調節收益、侵犯消費者知情權等諸多違規行為。
助貸新規落地,周文龍如何應變
周文龍上任之際,正值消費金融行業迎來一場深刻的監管變革。
2025年4月,金融監管總局發布《關于加強商業銀行互聯網助貸業務管理提升金融服務質效的通知》,并于10月1日正式實施。
這份助貸新規對行業將產生深遠影響,其中最引人關注的一點,就是明確規定“借款人就單筆貸款支付的綜合融資成本不得超過年利率24%”。這一規定直接沖擊長期以來存在的24%-36%年化利率助貸產品。
多年來,這類高利率產品通過“雙融擔”模式運作——即助貸平臺將收費分成兩份,一份是正常的擔保型借款合同,明確貸款年化利率在24%以內;另一份則以擔保咨詢費或擔保信息服務費名義,收取剩余的貸款利率。
多位業內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新規實施后,高利率產品大概率會退出市場,新規明確規定助貸業務綜合融資成本不得超過24%,且需完整披露費用構成。除此之外,一些變相提高費率的行為也將受到嚴格管控。
9月24日,海爾消金在官網公布了合作機構名單,共涵蓋67家機構。公布合作名單,正是助貸新規所要求的。
新規要求商業銀行總行應當對平臺運營機構、增信服務機構實行名單制管理,通過官方網站、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等渠道披露,且不得與名單外的機構開展互聯網助貸業務合作。
對新規的合規只是第一步,更深層次的挑戰在于業務模式的調整。
數據顯示,2022-2024年,海爾消金線上現金貸款中機構業務貸款余額分別為84.66億元、85.73億元和57.48億元,占比分別為40.88%、33.58%、20.54%左右。
這份數據呈現的下降趨勢或許意味著,海爾消金正在逐步減少對互聯網平臺的依賴,這可能為其適應新規要求打好一定基礎。
但隨著新規的實施,舊的業務模式已失去生存空間。面對行業變化,海爾消金與其他消費金融公司一樣,亟待破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