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馬悅然
今年上半年問世的“136號文”,明確新能源電量全面參與競爭,改變了新能源行業諸多發展邏輯。因穩定性和收益優勢,一向以“穩”著稱的風電,所受關注度反超光伏。
這也讓市場對下周即將到來的風電行業展會多了不少期待。
10月20-22日,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下稱CWP 2025)將再順義新國展舉辦。該展會是全球風電領域規模最大的展會之一,已連續舉辦18年,被譽為風電產業發展的“風向標”與“晴雨表”。
據界面新聞了解,CWP 2025將國際合作列為主要議題之一,論壇還將圍繞政策調整帶來的影響及應對、“反內卷”、產業鏈供應鏈建設等展開對話。
在新一屆風能展前夕,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接受了界面新聞記者的獨家專訪。

秦海巖現任世界風能協會副主席、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中國電力建設企業協會儲能建設分會秘書長、北京鑒衡認證中心主任等職務。
其長期深耕風電、光伏、儲能、氫能等可再生能源領域,擁有30年的標準、檢測、認證技術研發和實踐經驗,深度參與中國《可再生能源法》和“十三五” 、“十四五”、“十五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等重大政策的制定工作。
行業反內卷一周年后
當下,反內卷已成為中國整個制造業的主要議題之一。上一屆風能展上,飽受“價格戰”之苦的12家風電整機商共同簽訂了《中國風電行業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環境自律公約》(下稱《自律公約》),如今已過去整整一年。
“風電行業‘反內卷’已取得階段性成效。今年上半年,風電整機中標價普遍回升,產業鏈壓力得到有效緩解。”秦海巖認為。
其提供的數據顯示,通過對市場上幾款主流機型的不完全統計,按不含塔筒的中標價來看,5兆瓦機組的最低中標價從2024年的1157元/千瓦上升至今年上半年的1700元/千瓦左右;5-6.25兆瓦機組的最低中標價從1135元/千瓦升至1400元/千瓦左右。
市場占有率最高的6.25-7.15兆瓦機組,2024年的最低中標價為960元/千瓦,且多次出現千元低價,今年上半年,最低中標價回升到了1439元/千瓦;7.15-7.7兆瓦機組的最低中標價從2024年的1000元/千瓦上漲至1350元/千瓦以上。
秦海巖稱,今年上半年,各機型的中標價格已經全部高于其最低成本價,行業低價惡性競爭態勢得到有效遏制。
他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風電行業針對“反內卷”做了大量工作。
在2024年11月舉辦的風能企業領導人座談會上,40余家開發企業與整機企業高層參會并達成關鍵共識:優化招投標規則、提高技術標權重、杜絕最低價中標。
今年3月,《自律公約》相應機制得到進一步完善。12家整機企業負責人簽署《公約執行承諾書》。
“機制完善以來,風能專委會跟蹤了近200個招標項目,向違規企業發出各類提示函共8次,有效遏制了低價競爭勢頭。”秦海巖表示。
同時,風電開發龍頭企業正在改變招標規則,重構價值評估體系。多家企業摒棄了最低價基準模式或是將價格評標權重下調。
在秦海巖看來,整機企業積極調整策略,從價格競爭轉向價值競爭。頭部企業主動退出超低價項目競標,將資源聚焦于更具并網友好性、更具多場景可靠性、更高發電效率的機型,以技術溢價支撐價格回升。
“今年大會將發布《風能北京宣言2.0》,結合中國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提出新的風電產業發展目標,以及相應的行動倡議,致力于匯聚全球力量推動風電產業提速提質發展,為推進全球氣候治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有力支撐。”秦海巖告訴界面新聞記者。
今年9月,中國剛剛宣布了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目標,明確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爭達到36億千瓦。
2020年,400余家風能企業的代表一致通過并聯合發布了《風能北京宣言》。
該宣言提出,保證國家年均新增裝機5000萬千瓦以上。2025年后,中國風電年均新增裝機容量應不低于6000萬千瓦,到2030年至少達到8億千瓦,到2060年至少達到30億千瓦。
2024年,國內風電新增裝機7982萬千瓦,同比增長近6%,實際行業需求增速超當年預期。
出海正當時
中國風電已形成全產業鏈優勢,近幾年出海浪潮持續涌動。
“十四五”期間,中國風電機組出口持續增長。2024年,中國風電機組新增出口容量為519.37萬千瓦,同比增長41.7%。
截至2024年年底,中國風電機組累計出口容量為2078.78萬千瓦,分布于六大洲的57個國家。
“通過在全球建立較為完善的配套體系,加上中國風電整機企業能夠提供極具技術、質量、價格競爭力的豐富機組產品組合,中國風電機組出口逐步打開了局面。”秦海巖稱。
日前,明陽智能宣布,擬在蘇格蘭建設英國首個全產業鏈一體化風電機組制造基地,將斥資15億英鎊(約143億元人民幣)建設海上與漂浮式風電機組制造工廠。
中國風電企業通過海外布局,正在踐行從單純出口到“走出去”的跨越。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風電裝備制造基地,生產的風電機組占到全球市場的三分之二以上,鑄鍛件及關鍵零部件的產量占到全球市場的70%以上。
在秦海巖看來,國外風電市場規模較小,進一步增加了國內整機企業布局海外市場的難度。比如,一些新興市場國家,每年新增裝機只有100萬-200萬千瓦,而100萬千瓦只是中國一個項目的容量。
因此,前期中國風電整機企業“走出去”,多以開發企業與整機企業“抱團出海”的形式為主,依靠國內產業鏈協作打造高質量項目標桿,以點帶面,在展示中國風電技術和實力的同時,以收益和設備運行表現,贏得國外投資者對中國風電企業的認可。
秦海巖建議,中國風電企業“走出去”要注重本地化,借助本地化生產等方式與各國風電開發企業開展緊密合作,在帶動各國經濟發展的同時,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技術、成本、經驗等優勢,為各國帶來先進且經濟的風電設備,幫助這些國家有效降低風電項目開發成本,生產出便宜的綠色電力。
通過采取本地化策略,中國風電企業可以更全面、深入地理解目標市場的特點,充分利用當地的人才、資本、技術、供應鏈等資源,從而提升運營、生產、運輸、服務的效率,降低各方面的成本。
秦海巖認為,與家電等產品的出口不同,風電整機企業“出海”并非止于“賣風機”,更關鍵的是完成風電項目建設,這意味著企業不僅需要熟悉各國的政策法規環境,還需要參與融資、認證、物流、施工安裝等其他諸多環節,因而存在很高的準入門檻。
“未來,風電需要形成一套完整的配套體系作為支撐,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秦海巖稱。
后“136號文”時代的風電產業
風電已是當前技術最成熟、最具市場競爭力的新能源之一。在 “136 號文”的市場化新規下,眾多央企和企業調整了投資策略,將收益優于光伏的風電,視為了開發項目首選。除沙戈荒大基地在建項目外,集中式光伏電站開發放緩。
秦海巖認為,企業決策者結合內外部環境變化調整業務布局是正常之舉,涉及對國家政策、企業戰略定位等因素的綜合考量。“136號文”的出臺,是在電力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化過程中,統一各地政策和市場規則,確保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必然之舉。
據其分析,隨著“136號文”的印發,中國風電步入全面市場化發展新階段。
在此背景下,秦海巖建議,國家主管部門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深化電力體制改革,形成真正適應高比例風電的市場機制,借助市場化手段促進風電發展。健全大基地風電、海上風電、鄉村風電等關鍵領域的管理體系,完善綠色氫氨醇、綠電直連、零碳園區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掃除行業面對的關鍵阻礙,為產業可持續發展培育新的增長點。
今年,海上風電的熱度持續攀升。2025年8月,國家發改委表態正與相關部門著手“十五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編制工作,大力發展海上風電等新興產業。
不過,秦海巖判斷,當前中國深遠海風電尚處于初期發展階段,主基調應是穩中求進,在實踐中尋求成長與突破。
過去幾年,國內深遠海風的發展一直不及預期。難點集中在技術、成本與生態等方面。建設運維海上風電,成本是陸上風電的 2-3 倍,投資回報周期長。此外,并網輸電成本高昂,且開發易影響海洋生態。
對于海上風電的發展,秦海巖提出,要重在健全政策體系建設、加強創新實踐等方面發力,確保中國深遠海風電在2030年左右實現商業化發展。建議國家能源主管部門針對深遠海風電開發的特征,加強頂層設計,按照統一化、集約化、規模化發展的原則,組織編寫全國深遠海風電發展規劃。
他建議,盡快出臺深遠海風電開發建設管理相關政策,集中建設送出線路,優化登陸點,降低輸電成本。
同時,秦海巖建議,國家海洋主管部門及早修編調整海洋主體功能區劃,結合海上風電產業融合能力強的特點,擴大風電開發建設區;在不損害海洋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在礦產與能源區中為深遠海風電項目劃定專門的海洋基本功能區。建議相關政府部門建立聯動機制,統籌協調,為深遠海風電開發提供“一站式服務”,并簡化項目開發審批流程。
秦海巖仍持續看好風電產業未來發展,“中國風能資源豐富,幾大市場的開發潛力依然巨大。”
他提供的數據顯示,未來,“三北”地區陸上風能資源經濟技術開發量超過75億千瓦,通過本地消納與跨區平衡,可提供最低成本的電力供應;中東南部陸上風能資源經濟技術開發量超過25億千瓦,因地制宜集約發展空間廣闊;離岸300公里的海上風能源資源經濟技術開發量超過27億千瓦,已進入大規模商業化開發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