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lockquote id="uhf2o"></blockquote>

      <cite id="uhf2o"></cite>
    • <rt id="uhf2o"><label id="uhf2o"></label></rt>
      <output id="uhf2o"><big id="uhf2o"></big></output>
      <big id="uhf2o"><fieldset id="uhf2o"></fieldset></big>
      色九月亚洲综合网,亚洲男人第一无码av网站,国产亚洲一二三区精品,一本一道av中文字幕无码,亚洲人妻一区二区精品,99国产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性一交一乱一伦,亚洲色欲色欱WWW在线
      正在閱讀:

      商業頭條No.95 | 深圳半導體“驚喜”風暴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商業頭條No.95 | 深圳半導體“驚喜”風暴

      新凱來這家公司,深圳這座城,一個關鍵產業,以及一個民族的決心。

      界面新聞記者 | 張熹瓏 梁寶欣 陸柯言

      界面新聞編輯 | 林騰 劉方遠

      中國半導體的突圍,正在提速。最近的驚喜,來自深圳。

      在2025灣芯展上,這座城市打出了一張“底牌”。新凱來攜多款高端工藝設備亮相,旗下萬里眼發布打破《瓦森納協定》壟斷的超高速實時示波器,啟云方推出國產EDA工具鏈;匯川技術、云天勵飛、華潤微電子等企業也紛紛登場。幾乎所有觀眾都能感受到一個信號——中國半導體,正在從深圳重新出發。正如萬里眼CEO劉桑所說:“我們有信心從追跑到并跑,并且一定要做到領跑。”

      過去幾年,在“卡脖子”陰影下,中國半導體沒有喊口號,而是默默補鏈。深圳更是選擇了最難也最務實的路,從設備到軟件、從零部件到檢測環節,挨個補齊。這是一場沒有喧囂的攻堅戰,但成果正在顯現。

      新凱來的崛起只是冰山一角。它背后,是深圳厚積多年的產業韌性,也是中國半導體體系整體躍升的縮影。這股力量正向全國擴散——從制造設備到芯片設計,從封測材料到晶圓制造,一場覆蓋全鏈的國產化浪潮正在形成。

      在灣芯展上,被問及如何看待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未來時,眾多接受界面新聞采訪的參展商都表達了類似的觀點:虛心面對國產廠商與海外的差距,但中國半導體的前進趨勢不會改變。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芯片試煉場,也必將成為全球半導體技術創新的重要一極。

      灣芯展現場 界面新聞記者拍攝

       國產半導體裝備的深圳突圍

      “新凱來展位怎么走?”成了不少觀展者踏入深圳會展中心后的第一句話。即便自己的公司與半導體設備業務并無直接關聯,參觀這家深圳新銳企業,幾乎已成為參加此次2025灣區半導體產業生態博覽會(灣芯展)必不可少的一站。

      10月15日至17日,灣芯展在深圳舉行。開展首日上午不到10點,新凱來及旗下子公司萬里眼的展位已人頭攢動。為了觀看展位側面的宣傳片,人群擠滿了走道,甚至擠到對面的展臺上,還有不少觀眾舉著手機全程錄制。過去三天,這次展會吸引了全球600多家展商參展、累計接待總量達到11.23萬人次。

      如果說展館的人流代表著熱度,那么新凱來及其子公司的展品,則象征著中國半導體產業真正意義上的突破。這些成果幾乎覆蓋了長期被“卡脖子”的關鍵環節——從刻蝕、光學量測、薄膜沉積,到超高速實時示波器與EDA設計軟件,貫通了設備端與設計端的兩條技術鏈。

      10月15日,界面新聞記者在灣芯展現場看到,新凱來集中展出了16款設備產品,包括薄膜沉積設備、刻蝕設備、光學檢測設備等,全面展示了公司在工藝裝備與量檢測裝備領域的布局。

      成立于2021年的新凱來,過去幾年時間,一直裹著神秘的面紗。直到今年3月,在SEMICONChina 2025上首次公開亮相,一舉發布5款工藝設備新品,包括外延設備EPI(峨眉山)、原子層沉積設備ALD(阿里山)、物理氣相沉積設備PVD(普陀山)、刻 蝕 設 備 ETCH (武夷山)、薄膜沉積設備CVD(長白山)。

      短短幾年間,新凱來就已研發出國產化的高端制程設備,覆蓋了半導體制造前道設備的所有環節,包括制程量測、刻蝕、薄膜沉積等,行業人士評價其重要性相當于“北方華創+中微公司+中科飛測+拓荊科技”總和。

      新凱來的崛起,彌補了深圳乃至全國半導體產業鏈的關鍵短板,也緩解了國產裝備領域的燃眉之急。如今再看,其此前推出的工藝設備和量檢測裝備,再加上本屆灣芯展上子公司亮相的新產品,共同構成了新凱來通向自主可控芯片制造體系的路線圖。

      新凱來展位 界面新聞記者拍攝

      據界面新聞了解,新凱來此次雖未發布新品,但旗下萬里眼與啟云方成為焦點,前者推出新一代超高速實時示波器,后者發布兩款國產EDA設計軟件,分別補齊了中國在測量檢測設備與國產高端電子設計工業軟件技術空白。

      示波器是電子信息與半導體集成電路等技術密集型行業的關鍵儀器,用于分析電性能的變化過程,貫穿芯片從設計驗證到量產測試的全過程。長期以來,中國企業被擋在高端示波器市場之外。全球市場幾乎被是德、泰克、力科等廠商壟斷,國內產品多停留在8GHz至18GHz區間,而國際領先產品帶寬普遍超過60GHz,最高可達110GHz。

      更嚴峻的是,受《瓦森納協定》和美國《出口管制清單(CCL)》等限制,高端實時示波器(帶寬≥60GHz)被列入安全管制物項,禁止向中國出口,這一限制長期壓制了中國科技產業的發展。

      如今,這一格局正在被改寫。“萬里眼就是為解決‘卡脖子’而生的企業。”萬里眼CEO劉桑告訴界面新聞,此次萬里眼推出的超高速實時示波器帶寬突破90GHz,將國產示波器性能提升500%,能夠支持3-5nm制程芯片的測試,技術水平可達全球第二,也補齊了中國在高端測試測量設備領域的短板。

      而這支一舉做到全球第二的團隊,平均年齡僅有28歲。劉桑說,團隊是在不斷試錯中成長起來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要把“卡脖子”的難題攻破。

      萬里眼展品 界面新聞記者拍攝

      在測量檢測設備領域取得突破的同時,新凱來也將自主創新延伸至設計軟件層面。10月15日,其旗下另一子公司啟云方首次面向業界發布電子工程EDA整體解決方案主要包括原理圖設計和PCB設計兩款軟件產品,被視為中國高端電子設計工業軟件領域的重要突破。

      EDA(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是芯片與電子設計的基礎,廣泛用于芯片設計、芯片封裝以及PCB設計環節中。IDC數據顯示,當前市場仍高度依賴海外廠商:Siemens占26%、Altium占25%、Cadence占20%、Zuken占16%,國產化率不足5%。

      啟云方電子工程EDA BU總裁袁夷對界面新聞表示,目前全球約70%的PCB產能集中在中國,高端PCB產能占比更是超過90%。然而,盡管中國在制造環節已具備顯著優勢,但在設計階段,尤其是高端設計領域,長期存在明顯空白。

      此次啟云方推出的電子工程EDA產品,通過打造端到端完全自主可控的電子工程EDA工具鏈和產業服務,實現了國外軟件的全面替代,已在多家企業實現商用。據悉,相關軟件在電子電路設計重要指標方面已達業界一流水平,產品性能較行業標桿提升30%,支持多人并行協同設計與遠程檢視,硬件開發周期縮短40%,智能輔助設計一版成功率提升30%。

      同時,啟云方還構建了產品生態。其EDA工具鏈兼容多款國產操作系統、數據庫與中間件,適配眾多生態軟件平臺。

      核心零部件決定了半導體裝備的質量和性能,裝備的精度、速度、安全性、效率需要靠核心零部件實現。這個領域,中國企業亦在突圍。

      匯川技術董事長、總裁朱興明在四年前組織了400多人的研發團隊,要解決中國半導體裝備核心零部件“卡脖子”的問題,“我們現在解決了部分,還有大部分在解決的路上。”

      此次展會匯川技術帶來了四年來的成果——首發的全場景智能化電氣設計軟件平臺是國內少數能實現IT&OT層全流程打通的軟件平臺,能夠使機械設計成本和時間節約50%、電氣調試時間節約60%。

      朱興明表示,正跟很多半導體設備廠乃至原材料廠家一起攻克高速高精下機械共振的算法和仿真問題,“我們認為零部件中最重要的是光學器件,然后是氣液真空類,正在加快研發這些核心零部件。”目前,匯川的工業半導體中95%已經國產化,75%的MCU(微控制單元)實現國產化,90%的邏輯芯片實現自主可控,電源管理芯片特別是車規級電源管理芯片,也開始全面國產化。

      “這個過程中,第一要解決的問題是替代;第二,在此基礎上要解決優化問題,中國半導體裝備和核心零部件的發展道路和國外不一樣,我們基于小型化、高效率、溫度特性和運動特性,做了很多定制產品來適配中國半導體裝備。但這還不夠,中國的裝備已經在走向智能化。”朱興明認為,未來的半導體裝備應該是智能化的裝備,因此零部件要首先實現智能化,“我們做了零部件壽命預測、周邊設備壽命預測、可預測性維護和維保、健康自測,都為未來中國核心零部件、半導體裝備的智能化提供了很好的底層數據、底層算法和模型準備。”

      從核心儀器到設計軟件,再到底層零部件,深圳企業正逐步形成協同創新格局,推動國產半導體裝備從“單點突破”走向“體系完善”。這一系列進展,正在為中國半導體產業構建更加完整、自主可控的產業鏈基礎。

      灣區共振,半導體第三版圖正在成型

      新凱來的崛起并非偶然。它的背后,是深圳半導體產業體系二十余年的深耕。

      2001年,深圳便入選首批國家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化基地,以芯片設計為核心帶動產業騰飛,誕生了海思半導體、匯頂科技、國民技術等龍頭企業;2010年前后,消費電子需求旺盛,華強北等市場進一步發展;2020年前后,為了應對“卡脖子”難題,深圳國資大力扶持產業鏈其他核心環節,加速補全制造、封測、設備、材料等環節短板,形成“強化設計、補齊制造、突破材料設備”的突圍路徑

      作為最關鍵的核心設備環節,深圳新凱來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目前,這家公司已經拿下超過百億的訂單,客戶包括深圳鵬芯微、中芯國際、華虹集團、長江存儲等晶圓廠。多家國內產業鏈公司,正在為新凱來的量產進行做準備,包括利和興、國力股份等。

      在業內人士看來,新凱來已成為深圳“補鏈強芯”的標志性企業,也為全國各層級的半導體供應鏈創造了新的國產替代機遇。

      一個具象化表現是業績明顯增長。據界面新聞梳理,上半年注冊地為廣州和深圳的芯片公司中,不少呈現收入高增長:德明利增長88.8%至41.1億元,云天勵飛增長123.1%至6.5億元,江波龍增長12.8%至102億元,佰維存儲增長13.7%至39.1億元,興森科技增長18.9%至34.3億元。

      界面新聞記者制圖
      界面新聞記者制圖

      更深層的動能是來自下游市場的牽引。近年來深圳硬科技企業的全面崛起,為上游研發提供了真實場景和穩定市場。消費電子、新能源、通信設備、自動駕駛等行業的高速發展,讓深圳成為最靠近終端的半導體試驗場。

      2024年,深圳影像設備公司影石創新年收入達56億元;便攜儲能公司正浩創新突破80億元;骨傳導耳機制造商韶音科技營收逼近71億元;3D打印設備企業拓竹科技、創想三維收入分別約50億元和22.9億元;掃地機器人公司云鯨智能收入約30億元。

      這些硬科技企業的成長,不僅推動了制造業的高端化,也為上游芯片設計、封測與設備廠商提供了持續的測試與應用場景,從而構成了由市場倒逼創新、由創新反哺市場的循環體系。

      數據顯示,2024年深圳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規模達到了2564億元,同比增長26.8%;2025年上半年產業規模達到了1424億元,同比增長16.9%。

      不僅是深圳,廣州乃至整個廣東正加速打造中國集成電路的“第三極”,迎來半導體產業的集體崛起。

      早期廣東集成電路制造領域發展薄弱,晶圓制造和封測是其明顯短板。2020年,廣東省設計業營收約1500億元,晶圓制造產業僅約25億元。

      隨著華潤微12英寸生產線、粵芯12英寸生產線、增芯12英寸生產線的落地與投產,這個領域的空白正被填補。作為數量不多的晶圓制造參展企業之一,今年灣芯展上,華潤微電子的12英寸晶圓片、8英寸晶圓片、掩模版等展品被觀展者團團圍住、拍照,并反復被問到投產、應用等情況。

      “粵港澳大灣區呈現產業規模大、產量出口快速增長、鏈條布局全的特點,我們來自大灣區的客戶比重將近50%,布局在汽車、工業控制、新能源、智能傳感、消費電子等領域。”華潤微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何小龍在10月15日提到,深圳12英寸特色功率集成電路制造生產線在去年年底通線,目前在爬坡階段,月產量規劃為4萬片,“今年能做到5000片,預計2027年實現滿產。”

      從下游應用來看,大灣區公司正在進軍門檻更高的工業級、車規級。華潤微電子市場部負責人告訴界面新聞,工藝平臺已覆蓋40nm、55nm、90nm技術節點,不同尺寸產品都在規劃工控、車規等高端領域的量產,“例如在汽車領域,已經涉足電池管理、油門踏板等芯片。”廣州增芯科技也在推動車規級產品的研發,例如車載雷達微振鏡、LBS和HUD微振鏡等。該公司坐擁中國首條12英寸智能傳感器及車規級特色工藝晶圓制造產線,預計2025年實現月產能2萬片。

      華潤微電子晶圓 界面新聞記者拍攝

      與此同時,新的技術趨勢正在灣區加速顯現。半導體的發展追尋著摩爾定律。但2015年后,芯片制程發展進入瓶頸期,7nm、5nm制程量產面臨進度滯后瓶頸,芯片產業邁入后摩爾時代。單純依靠縮小制程提升性能的路徑愈發艱難。

      芯片發展演變為兩種方式推動研發。一種方式是繼續通過先進制程,進一來縮小電子邏輯的尺寸。第二種是用先進封裝,通過堆疊方式,不在平面上做尺寸的縮小,而往高度上下功夫。

      以云天勵飛為例,公司聯合國產工藝的生產廠家在12、14nm的工藝節點上創新了“算力積木”架構。云天勵飛董事長兼CEO陳寧曾提到,基于12、14nm是幾個代際工藝上的差距,很難設計出單顆實現300T以上大規模算力的芯片,所以“算力積木”可以基于相對成熟的國產工藝設計相對小算力的芯片,比如16T的算力,然后像堆積木一樣封裝,公司去年已經實現8顆芯片的封裝。

      珠海硅芯科技有限公司聯合了28家企業在展會設置了以Chiplet與先進封裝為核心的生態專區,這家公司主營業務為新一代2.5D/3D堆疊芯片EDA軟件設計。硅芯科技展位工作人員向界面新聞表示,這種模式在業務還未達到主流水平,因此如何串聯上下游尤為重要,“2.5D、3D堆疊設計板塊的工藝和數據互通程度比較復雜,現在我們一項工作是,制造封測廠商的數據和工藝集成到我們的設計工具,實現物理設計、仿真、驗證,從而提高流片成功率。”

      眼下,另一個需求井噴的賽道是AI,隨著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智能駕駛等新興領域崛起,高性能計算芯片、低功耗芯片和智能芯片成為發展重點。

      根據WSTS數據統計,2024年全球半導體整體增速約19%,與AI強相關的產品漲幅顯著高于其它產品,例如存儲芯片增長81%。

      在大模型的風口下,隼瞻科技(廣州)有限公司在今年推出了其全新端側AI融合解決方案——智翼。隼瞻科技銷售總監鄧強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指出,現在市場對于AI需求很旺盛,產品一經發布已獲得多個端側AI業務訂單。此外,隼瞻科技在今年還發布了面向DSA設計的EDA處理器敏捷開發平臺ArchitStudio,在車載、通信、安全等領域都已拿下實際訂單。

      在下游驅動下,半導體產業的新趨勢正在發生。何小龍提到,在芯片設計領域,聯合下游應用企業開發特定芯片架構、推出高毛利產品是海外頭部廠商常用競爭策略,國內廠商也在學習和借鑒,“當前汽車、工業等核心應用市場均集中在中國,像光伏儲能、新能源汽車等領域都走在前列,擺脫對海外架構的依賴,這也提供了差異化的競爭力。”

      China For China

      大灣區企業的崛起,只是中國半導體產業蝶變的一個縮影。

      半導體產業鏈上游為材料、設備等環節;中游為制造和封裝測試等環節,下游則主要是終端產品及相關應用。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國產半導體產業鏈的幾乎每個環節都受制于海外廠商。

      為了沖破“卡脖子”的封鎖,越來越多國內半導體企業扛起了國產替代的大旗。

      晶圓制造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SEMI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晶圓廠國產設備平均驗證周期從24個月縮短至14個月,本土設備商份額從2020年的7%提升至2024年的19%。

      尤其是光刻、刻蝕、薄膜沉積這三個技術難度更高的核心環節,過去都被東京電子、應用材料等海外廠商把持如今,北方華創、中微公司、拓荊科技等國產設備廠,也已經闖出了自己的天下。其中,中微公司5nm刻蝕設備成功打進了臺積電產線,北方華創14nm刻蝕機已實現批量供應。

      技術的快速突破也讓本土設備商實現了業績飛漲:2025年上半年,北方華創營收161.42億元,同比增長29.51%,位列全球半導體設備商營收第7位,也成為唯一一家躋身Top10的中國公司。

      萬里眼展位 界面新聞記者拍攝

      而在當下最炙手可熱的AI芯片領域,摩爾線程、寒武紀、沐曦等一批年輕的芯片設計公司也正在英偉達的技術高墻中殺出一條裂縫。

      例如,寒武紀旗艦產品思元590的性能已對標英偉達A100芯片,并在字節跳動、百度、阿里等互聯網廠商的大模型訓練中規模應用。下游的火爆需求,同樣推高了寒武紀的營收。今年2025年一季度,寒武紀營收同比暴漲42倍,實現連續盈利。

      如果說大灣區為芯片提供了廣闊的試煉場,那么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地區,則依托深厚的工業底蘊,構建了一條覆蓋材料、設計、制造、封測到應用的完整產業鏈。無論是地方政府給予的專項基金支持、配套稅收優惠還是人才便利政策,都讓上海成為了中國半導體產業自主化的戰略高地。

      以上海臨港產業區為例,2019年之前,區內還只有3家集成電路企業,到2024年已經超過300家,涵蓋設備廠中微公司、代工巨頭中芯集團、封測龍頭電科技等大批知名半導體企業,在產業區內就能以需求牽引供給,加快先進技術的驗證與落地。這種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集聚生態,也被稱“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一個奇跡”。

      供應鏈領域有一個著名的策略—China For China。至少在五年前,這還是半導體難以想象的場景。但就在短短數年間,China For China成為了正在上演的現實。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商業頭條No.95 | 深圳半導體“驚喜”風暴

      新凱來這家公司,深圳這座城,一個關鍵產業,以及一個民族的決心。

      界面新聞記者 | 張熹瓏 梁寶欣 陸柯言

      界面新聞編輯 | 林騰 劉方遠

      中國半導體的突圍,正在提速。最近的驚喜,來自深圳。

      在2025灣芯展上,這座城市打出了一張“底牌”。新凱來攜多款高端工藝設備亮相,旗下萬里眼發布打破《瓦森納協定》壟斷的超高速實時示波器,啟云方推出國產EDA工具鏈;匯川技術、云天勵飛、華潤微電子等企業也紛紛登場。幾乎所有觀眾都能感受到一個信號——中國半導體,正在從深圳重新出發。正如萬里眼CEO劉桑所說:“我們有信心從追跑到并跑,并且一定要做到領跑。”

      過去幾年,在“卡脖子”陰影下,中國半導體沒有喊口號,而是默默補鏈。深圳更是選擇了最難也最務實的路,從設備到軟件、從零部件到檢測環節,挨個補齊。這是一場沒有喧囂的攻堅戰,但成果正在顯現。

      新凱來的崛起只是冰山一角。它背后,是深圳厚積多年的產業韌性,也是中國半導體體系整體躍升的縮影。這股力量正向全國擴散——從制造設備到芯片設計,從封測材料到晶圓制造,一場覆蓋全鏈的國產化浪潮正在形成。

      在灣芯展上,被問及如何看待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未來時,眾多接受界面新聞采訪的參展商都表達了類似的觀點:虛心面對國產廠商與海外的差距,但中國半導體的前進趨勢不會改變。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芯片試煉場,也必將成為全球半導體技術創新的重要一極。

      灣芯展現場 界面新聞記者拍攝

       國產半導體裝備的深圳突圍

      “新凱來展位怎么走?”成了不少觀展者踏入深圳會展中心后的第一句話。即便自己的公司與半導體設備業務并無直接關聯,參觀這家深圳新銳企業,幾乎已成為參加此次2025灣區半導體產業生態博覽會(灣芯展)必不可少的一站。

      10月15日至17日,灣芯展在深圳舉行。開展首日上午不到10點,新凱來及旗下子公司萬里眼的展位已人頭攢動。為了觀看展位側面的宣傳片,人群擠滿了走道,甚至擠到對面的展臺上,還有不少觀眾舉著手機全程錄制。過去三天,這次展會吸引了全球600多家展商參展、累計接待總量達到11.23萬人次。

      如果說展館的人流代表著熱度,那么新凱來及其子公司的展品,則象征著中國半導體產業真正意義上的突破。這些成果幾乎覆蓋了長期被“卡脖子”的關鍵環節——從刻蝕、光學量測、薄膜沉積,到超高速實時示波器與EDA設計軟件,貫通了設備端與設計端的兩條技術鏈。

      10月15日,界面新聞記者在灣芯展現場看到,新凱來集中展出了16款設備產品,包括薄膜沉積設備、刻蝕設備、光學檢測設備等,全面展示了公司在工藝裝備與量檢測裝備領域的布局。

      成立于2021年的新凱來,過去幾年時間,一直裹著神秘的面紗。直到今年3月,在SEMICONChina 2025上首次公開亮相,一舉發布5款工藝設備新品,包括外延設備EPI(峨眉山)、原子層沉積設備ALD(阿里山)、物理氣相沉積設備PVD(普陀山)、刻 蝕 設 備 ETCH (武夷山)、薄膜沉積設備CVD(長白山)。

      短短幾年間,新凱來就已研發出國產化的高端制程設備,覆蓋了半導體制造前道設備的所有環節,包括制程量測、刻蝕、薄膜沉積等,行業人士評價其重要性相當于“北方華創+中微公司+中科飛測+拓荊科技”總和。

      新凱來的崛起,彌補了深圳乃至全國半導體產業鏈的關鍵短板,也緩解了國產裝備領域的燃眉之急。如今再看,其此前推出的工藝設備和量檢測裝備,再加上本屆灣芯展上子公司亮相的新產品,共同構成了新凱來通向自主可控芯片制造體系的路線圖。

      新凱來展位 界面新聞記者拍攝

      據界面新聞了解,新凱來此次雖未發布新品,但旗下萬里眼與啟云方成為焦點,前者推出新一代超高速實時示波器,后者發布兩款國產EDA設計軟件,分別補齊了中國在測量檢測設備與國產高端電子設計工業軟件技術空白。

      示波器是電子信息與半導體集成電路等技術密集型行業的關鍵儀器,用于分析電性能的變化過程,貫穿芯片從設計驗證到量產測試的全過程。長期以來,中國企業被擋在高端示波器市場之外。全球市場幾乎被是德、泰克、力科等廠商壟斷,國內產品多停留在8GHz至18GHz區間,而國際領先產品帶寬普遍超過60GHz,最高可達110GHz。

      更嚴峻的是,受《瓦森納協定》和美國《出口管制清單(CCL)》等限制,高端實時示波器(帶寬≥60GHz)被列入安全管制物項,禁止向中國出口,這一限制長期壓制了中國科技產業的發展。

      如今,這一格局正在被改寫。“萬里眼就是為解決‘卡脖子’而生的企業。”萬里眼CEO劉桑告訴界面新聞,此次萬里眼推出的超高速實時示波器帶寬突破90GHz,將國產示波器性能提升500%,能夠支持3-5nm制程芯片的測試,技術水平可達全球第二,也補齊了中國在高端測試測量設備領域的短板。

      而這支一舉做到全球第二的團隊,平均年齡僅有28歲。劉桑說,團隊是在不斷試錯中成長起來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要把“卡脖子”的難題攻破。

      萬里眼展品 界面新聞記者拍攝

      在測量檢測設備領域取得突破的同時,新凱來也將自主創新延伸至設計軟件層面。10月15日,其旗下另一子公司啟云方首次面向業界發布電子工程EDA整體解決方案主要包括原理圖設計和PCB設計兩款軟件產品,被視為中國高端電子設計工業軟件領域的重要突破。

      EDA(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是芯片與電子設計的基礎,廣泛用于芯片設計、芯片封裝以及PCB設計環節中。IDC數據顯示,當前市場仍高度依賴海外廠商:Siemens占26%、Altium占25%、Cadence占20%、Zuken占16%,國產化率不足5%。

      啟云方電子工程EDA BU總裁袁夷對界面新聞表示,目前全球約70%的PCB產能集中在中國,高端PCB產能占比更是超過90%。然而,盡管中國在制造環節已具備顯著優勢,但在設計階段,尤其是高端設計領域,長期存在明顯空白。

      此次啟云方推出的電子工程EDA產品,通過打造端到端完全自主可控的電子工程EDA工具鏈和產業服務,實現了國外軟件的全面替代,已在多家企業實現商用。據悉,相關軟件在電子電路設計重要指標方面已達業界一流水平,產品性能較行業標桿提升30%,支持多人并行協同設計與遠程檢視,硬件開發周期縮短40%,智能輔助設計一版成功率提升30%。

      同時,啟云方還構建了產品生態。其EDA工具鏈兼容多款國產操作系統、數據庫與中間件,適配眾多生態軟件平臺。

      核心零部件決定了半導體裝備的質量和性能,裝備的精度、速度、安全性、效率需要靠核心零部件實現。這個領域,中國企業亦在突圍。

      匯川技術董事長、總裁朱興明在四年前組織了400多人的研發團隊,要解決中國半導體裝備核心零部件“卡脖子”的問題,“我們現在解決了部分,還有大部分在解決的路上。”

      此次展會匯川技術帶來了四年來的成果——首發的全場景智能化電氣設計軟件平臺是國內少數能實現IT&OT層全流程打通的軟件平臺,能夠使機械設計成本和時間節約50%、電氣調試時間節約60%。

      朱興明表示,正跟很多半導體設備廠乃至原材料廠家一起攻克高速高精下機械共振的算法和仿真問題,“我們認為零部件中最重要的是光學器件,然后是氣液真空類,正在加快研發這些核心零部件。”目前,匯川的工業半導體中95%已經國產化,75%的MCU(微控制單元)實現國產化,90%的邏輯芯片實現自主可控,電源管理芯片特別是車規級電源管理芯片,也開始全面國產化。

      “這個過程中,第一要解決的問題是替代;第二,在此基礎上要解決優化問題,中國半導體裝備和核心零部件的發展道路和國外不一樣,我們基于小型化、高效率、溫度特性和運動特性,做了很多定制產品來適配中國半導體裝備。但這還不夠,中國的裝備已經在走向智能化。”朱興明認為,未來的半導體裝備應該是智能化的裝備,因此零部件要首先實現智能化,“我們做了零部件壽命預測、周邊設備壽命預測、可預測性維護和維保、健康自測,都為未來中國核心零部件、半導體裝備的智能化提供了很好的底層數據、底層算法和模型準備。”

      從核心儀器到設計軟件,再到底層零部件,深圳企業正逐步形成協同創新格局,推動國產半導體裝備從“單點突破”走向“體系完善”。這一系列進展,正在為中國半導體產業構建更加完整、自主可控的產業鏈基礎。

      灣區共振,半導體第三版圖正在成型

      新凱來的崛起并非偶然。它的背后,是深圳半導體產業體系二十余年的深耕。

      2001年,深圳便入選首批國家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化基地,以芯片設計為核心帶動產業騰飛,誕生了海思半導體、匯頂科技、國民技術等龍頭企業;2010年前后,消費電子需求旺盛,華強北等市場進一步發展;2020年前后,為了應對“卡脖子”難題,深圳國資大力扶持產業鏈其他核心環節,加速補全制造、封測、設備、材料等環節短板,形成“強化設計、補齊制造、突破材料設備”的突圍路徑

      作為最關鍵的核心設備環節,深圳新凱來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目前,這家公司已經拿下超過百億的訂單,客戶包括深圳鵬芯微、中芯國際、華虹集團、長江存儲等晶圓廠。多家國內產業鏈公司,正在為新凱來的量產進行做準備,包括利和興、國力股份等。

      在業內人士看來,新凱來已成為深圳“補鏈強芯”的標志性企業,也為全國各層級的半導體供應鏈創造了新的國產替代機遇。

      一個具象化表現是業績明顯增長。據界面新聞梳理,上半年注冊地為廣州和深圳的芯片公司中,不少呈現收入高增長:德明利增長88.8%至41.1億元,云天勵飛增長123.1%至6.5億元,江波龍增長12.8%至102億元,佰維存儲增長13.7%至39.1億元,興森科技增長18.9%至34.3億元。

      界面新聞記者制圖
      界面新聞記者制圖

      更深層的動能是來自下游市場的牽引。近年來深圳硬科技企業的全面崛起,為上游研發提供了真實場景和穩定市場。消費電子、新能源、通信設備、自動駕駛等行業的高速發展,讓深圳成為最靠近終端的半導體試驗場。

      2024年,深圳影像設備公司影石創新年收入達56億元;便攜儲能公司正浩創新突破80億元;骨傳導耳機制造商韶音科技營收逼近71億元;3D打印設備企業拓竹科技、創想三維收入分別約50億元和22.9億元;掃地機器人公司云鯨智能收入約30億元。

      這些硬科技企業的成長,不僅推動了制造業的高端化,也為上游芯片設計、封測與設備廠商提供了持續的測試與應用場景,從而構成了由市場倒逼創新、由創新反哺市場的循環體系。

      數據顯示,2024年深圳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規模達到了2564億元,同比增長26.8%;2025年上半年產業規模達到了1424億元,同比增長16.9%。

      不僅是深圳,廣州乃至整個廣東正加速打造中國集成電路的“第三極”,迎來半導體產業的集體崛起。

      早期廣東集成電路制造領域發展薄弱,晶圓制造和封測是其明顯短板。2020年,廣東省設計業營收約1500億元,晶圓制造產業僅約25億元。

      隨著華潤微12英寸生產線、粵芯12英寸生產線、增芯12英寸生產線的落地與投產,這個領域的空白正被填補。作為數量不多的晶圓制造參展企業之一,今年灣芯展上,華潤微電子的12英寸晶圓片、8英寸晶圓片、掩模版等展品被觀展者團團圍住、拍照,并反復被問到投產、應用等情況。

      “粵港澳大灣區呈現產業規模大、產量出口快速增長、鏈條布局全的特點,我們來自大灣區的客戶比重將近50%,布局在汽車、工業控制、新能源、智能傳感、消費電子等領域。”華潤微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何小龍在10月15日提到,深圳12英寸特色功率集成電路制造生產線在去年年底通線,目前在爬坡階段,月產量規劃為4萬片,“今年能做到5000片,預計2027年實現滿產。”

      從下游應用來看,大灣區公司正在進軍門檻更高的工業級、車規級。華潤微電子市場部負責人告訴界面新聞,工藝平臺已覆蓋40nm、55nm、90nm技術節點,不同尺寸產品都在規劃工控、車規等高端領域的量產,“例如在汽車領域,已經涉足電池管理、油門踏板等芯片。”廣州增芯科技也在推動車規級產品的研發,例如車載雷達微振鏡、LBS和HUD微振鏡等。該公司坐擁中國首條12英寸智能傳感器及車規級特色工藝晶圓制造產線,預計2025年實現月產能2萬片。

      華潤微電子晶圓 界面新聞記者拍攝

      與此同時,新的技術趨勢正在灣區加速顯現。半導體的發展追尋著摩爾定律。但2015年后,芯片制程發展進入瓶頸期,7nm、5nm制程量產面臨進度滯后瓶頸,芯片產業邁入后摩爾時代。單純依靠縮小制程提升性能的路徑愈發艱難。

      芯片發展演變為兩種方式推動研發。一種方式是繼續通過先進制程,進一來縮小電子邏輯的尺寸。第二種是用先進封裝,通過堆疊方式,不在平面上做尺寸的縮小,而往高度上下功夫。

      以云天勵飛為例,公司聯合國產工藝的生產廠家在12、14nm的工藝節點上創新了“算力積木”架構。云天勵飛董事長兼CEO陳寧曾提到,基于12、14nm是幾個代際工藝上的差距,很難設計出單顆實現300T以上大規模算力的芯片,所以“算力積木”可以基于相對成熟的國產工藝設計相對小算力的芯片,比如16T的算力,然后像堆積木一樣封裝,公司去年已經實現8顆芯片的封裝。

      珠海硅芯科技有限公司聯合了28家企業在展會設置了以Chiplet與先進封裝為核心的生態專區,這家公司主營業務為新一代2.5D/3D堆疊芯片EDA軟件設計。硅芯科技展位工作人員向界面新聞表示,這種模式在業務還未達到主流水平,因此如何串聯上下游尤為重要,“2.5D、3D堆疊設計板塊的工藝和數據互通程度比較復雜,現在我們一項工作是,制造封測廠商的數據和工藝集成到我們的設計工具,實現物理設計、仿真、驗證,從而提高流片成功率。”

      眼下,另一個需求井噴的賽道是AI,隨著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智能駕駛等新興領域崛起,高性能計算芯片、低功耗芯片和智能芯片成為發展重點。

      根據WSTS數據統計,2024年全球半導體整體增速約19%,與AI強相關的產品漲幅顯著高于其它產品,例如存儲芯片增長81%。

      在大模型的風口下,隼瞻科技(廣州)有限公司在今年推出了其全新端側AI融合解決方案——智翼。隼瞻科技銷售總監鄧強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指出,現在市場對于AI需求很旺盛,產品一經發布已獲得多個端側AI業務訂單。此外,隼瞻科技在今年還發布了面向DSA設計的EDA處理器敏捷開發平臺ArchitStudio,在車載、通信、安全等領域都已拿下實際訂單。

      在下游驅動下,半導體產業的新趨勢正在發生。何小龍提到,在芯片設計領域,聯合下游應用企業開發特定芯片架構、推出高毛利產品是海外頭部廠商常用競爭策略,國內廠商也在學習和借鑒,“當前汽車、工業等核心應用市場均集中在中國,像光伏儲能、新能源汽車等領域都走在前列,擺脫對海外架構的依賴,這也提供了差異化的競爭力。”

      China For China

      大灣區企業的崛起,只是中國半導體產業蝶變的一個縮影。

      半導體產業鏈上游為材料、設備等環節;中游為制造和封裝測試等環節,下游則主要是終端產品及相關應用。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國產半導體產業鏈的幾乎每個環節都受制于海外廠商。

      為了沖破“卡脖子”的封鎖,越來越多國內半導體企業扛起了國產替代的大旗。

      晶圓制造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SEMI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晶圓廠國產設備平均驗證周期從24個月縮短至14個月,本土設備商份額從2020年的7%提升至2024年的19%。

      尤其是光刻、刻蝕、薄膜沉積這三個技術難度更高的核心環節,過去都被東京電子、應用材料等海外廠商把持如今,北方華創、中微公司、拓荊科技等國產設備廠,也已經闖出了自己的天下。其中,中微公司5nm刻蝕設備成功打進了臺積電產線,北方華創14nm刻蝕機已實現批量供應。

      技術的快速突破也讓本土設備商實現了業績飛漲:2025年上半年,北方華創營收161.42億元,同比增長29.51%,位列全球半導體設備商營收第7位,也成為唯一一家躋身Top10的中國公司。

      萬里眼展位 界面新聞記者拍攝

      而在當下最炙手可熱的AI芯片領域,摩爾線程、寒武紀、沐曦等一批年輕的芯片設計公司也正在英偉達的技術高墻中殺出一條裂縫。

      例如,寒武紀旗艦產品思元590的性能已對標英偉達A100芯片,并在字節跳動、百度、阿里等互聯網廠商的大模型訓練中規模應用。下游的火爆需求,同樣推高了寒武紀的營收。今年2025年一季度,寒武紀營收同比暴漲42倍,實現連續盈利。

      如果說大灣區為芯片提供了廣闊的試煉場,那么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地區,則依托深厚的工業底蘊,構建了一條覆蓋材料、設計、制造、封測到應用的完整產業鏈。無論是地方政府給予的專項基金支持、配套稅收優惠還是人才便利政策,都讓上海成為了中國半導體產業自主化的戰略高地。

      以上海臨港產業區為例,2019年之前,區內還只有3家集成電路企業,到2024年已經超過300家,涵蓋設備廠中微公司、代工巨頭中芯集團、封測龍頭電科技等大批知名半導體企業,在產業區內就能以需求牽引供給,加快先進技術的驗證與落地。這種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集聚生態,也被稱“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一個奇跡”。

      供應鏈領域有一個著名的策略—China For China。至少在五年前,這還是半導體難以想象的場景。但就在短短數年間,China For China成為了正在上演的現實。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 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日本| 欧洲人与动牲交α欧美精品| 日本伊人色综合网| 国产精品久久露脸蜜臀| 在线 欧美 中文 亚洲 精品| 国产国产午夜福利视频| 国产精品七七在线播放| bt天堂新版中文在线| 欧美大胆老熟妇乱子伦视频| 国产精品天天看天天狠| 亚洲一区二区三级av| 中文字幕有码高清日韩| 国色天香成人一区二区| 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69影院一 | 97久久久精品综合88久久| 18禁裸乳无遮挡自慰免费动漫 | 影音先锋啪啪av资源网站|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美女| 色综合 图片区 小说区| 成人av午夜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精品综亚洲av| 久久99亚洲网美利坚合众国| 国产精品99区一区二区三| 免费a级毛片无码av|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影院 | 久久69国产精品久久69软件|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岳| 无码伊人66久久大杳蕉网站谷歌| 天堂va蜜桃一区二区三区| 仁化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在线播放亚洲成人av| 虎白女粉嫩尤物福利视频| 欧美乱码卡一卡二卡四卡免费| 毛片在线看免费| 韩国三级+mp4| 一边添奶一边添p好爽视频|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看精品| 中文字幕国产精品二区| 国产美女MM131爽爽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