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視聽圈
洛圖科技(RUNTO)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三季度中國彩電市場出貨量僅為727萬臺,同比大跌10.4%,環比也下降6.6%。“同、環比都大降”,這意味著傳統“金九銀十”的銷售旺季已經在家用電視這個品類身上“再度失效”。
此外,三季度也成為近五年首個出現環比下滑的第三季度。如此數據的背后,則預示著當下國內彩電市場進入了一個“至暗”周期。
為什么三季度國內彩電市場如此“冷淡”?洛圖科技方面認為,除了電視在當下中國家庭中“非剛需”的屬性日益凸顯外。還有一個最大的“真兇”,就是去年第四季度國補政策對今年市場的透支效應尤為明顯。當“政策紅利”退潮,市場需求疲軟的本質便更直接的呈現出來,從而讓彩電市場整體需求“被抑制”!
TOP4“抗跌”能力強,華為全年沖擊百萬臺或將無望
在整體市場的“冰凍期”之后,整個品牌格局也呈現出“比跌”的態勢。不過,在“行業比跌”的過程中,也呈現出“分層”的局面。
例如,海信、TCL、小米、創維組成的TOP4陣營,三季度合計出貨量達582萬臺,雖然同比也下降8.2%,但市場份額卻穩固在80.1%,抗跌能力明顯優于大盤。
而中腰部品牌的三個品牌長虹、海爾、康佳等三者在三季度出貨量均不足50萬臺,三者合計出貨量約為103萬臺。從數據上看,這三者之和不及TOP4中任意一家,且同比跌幅超過12%,這足以顯示出中腰部品牌當下生存空間已經被持續擠壓。
此外,國內彩電市場被行業基于厚望的“變量者”華為在三季度出貨量不到20萬臺,前三個季度累計出貨量不到70萬臺,與去年相比有所下降,預計今年出貨總量將不足百萬臺。
在彩電市場“堅持打磨四年”多的華為智慧屏依然破百萬基本無望。這個成績,說實話,有點對不起當初行業對它的高期待。
一位行業人士向《視聽圈》表示,四年下來沖不過百萬臺,對華為來說,絕不只是數字問題。這說明,在彩電這個“紅海”里,光有品牌光環和技術故事還不夠。消費者換電視越來越理性,華為在智慧生態上的投入,還沒能真正撬動大眾的換機沖動。
當然,這也不代表華為智慧屏就失敗了。它更像是卡在了一個“叫好不叫座”的尷尬位置——有口碑,有調性,但還沒找到大規模放量的那個開關。接下來,華為是繼續走高端精品路線,還是調整策略下探走量,將直接決定智慧屏未來的命運。
外資品牌方面,三星、索尼、夏普、飛利浦三季度出貨量更是到“谷底”。這幾家合計市占率已不足5%,可以說集體滑向邊緣化。
三季度“不振”,四季度“有救”嗎??
三季度國內彩電市場“同、壞比大跌”后,接下來的四季度有“雙十一大促”刺激,會給市場帶來起色嗎?答案是“形式堪憂”。
洛圖科技方面分析認為,三季度低迷態勢已蔓延至四季度開局。今年“國慶”期間(9月22日-10月5日),市場零售量與零售額同比驟降超20%,所謂的“國慶促銷”早已名存實亡,假期經濟重心轉向旅游等其他消費領域。
對于今年Q4的整體走勢。洛圖方面預測,四季度整體出貨量同比跌幅可能擴大至15%以上,零售端跌幅甚至可能超過20%。即便雙十一大促在即,但在消費信心不足、房地產持續低迷的大環境下,恐難扭轉全年下滑的定局。
洛圖科技(RUNTO)預測,2025年全年,中國電視市場出貨總量將為3351萬臺,同比下降6.8%;零售端的銷量預計較2024年下降約10%。
后記點評:從整體趨向來看,2025年中國彩電市場以整體下滑收官或成定局。如此局面下,《視聽圈》認為:廠商必須轉變思路,將圍繞兩條主線尋找生機和破局。
一、是聚焦高附加值產品。在整體規模收縮的背景下,藝術電視、百寸巨幕、AI電視、游戲電視等細分品類仍存在結構性機會。這些產品不僅能提升客單價,更能幫助品牌建立技術差異化,從“賣電視”轉向“賣場景”和“賣體驗”、甚至是“賣情緒價值”。
二、是全力出海。和三星、LG這些國際巨頭“硬碰硬”。現在國內市場肉眼可見地見頂,出海應該不是選擇題,而是生存必答題。
不過,在出海的過程及中,但光靠價格戰沖中低端市場可不行,中國品牌必須敢在高端市場和技術前沿“插旗”。得有能拿得出手的核心技術,才能在品牌話語權上真正和人家掰手腕。
令人欣慰的是,在高端顯示技術的角逐中。海信、TCL在RGB-miniLED、SQD以及百寸級巨幕等領域,已經展現出扎實的研發和量產能力。此外,在被譽為下一代顯示的Micro LED賽道上,TCL、海信也在積極卡位、推進落地,這份敢超前布局的野心,確實讓我們看到了正面較量的底氣。說到底,出海這場仗,既要規模,更要“身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