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倩楠
界面新聞編輯 | 劉海川
“綠色正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的鮮明底色。” 2025年10月18日,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孫金龍在“一帶一路”綠色創新大會上表示。
對于高質量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孫金龍建議,凝聚發展合力,打造綠色“一帶一路”合作新成果。圍繞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塑料污染等方面,進一步加強對話交流,共同應對全球性環境危機。回應發展中國家在技術、能力建設方面的現實需求,持續拓展清潔裝備、綠色技術、海洋發展等領域合作,支持綠色科技研發和先進綠色技術應用,推動形成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成果。
拓展投融資渠道,增強綠色“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活力。推動構建更加開放、透明、包容的綠色投融資體系,形成以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開發模式和投融資機制,不斷豐富金融產品和工具,進一步優化“一帶一路”沿線資源合理配置,激發社會各界參與綠色絲綢之路建設的積極性,打造多層次、多元化的綠色投融資新格局。
完善支撐保障體系,持續提升“一帶一路”環境治理水平。加快“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機構建設,科學編制綠色“一帶一路”中長期發展規劃。持續完善“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大數據服務平臺,強化生態環保法律法規和國際通行規則研究。落實綠色絲路使者計劃,加強共建國家環境管理人員互動交流,提高對“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的人才支持力度。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余年來,已建立更加緊密的綠色發展伙伴關系。孫金龍介紹,截至目前,中國已與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均將共建綠色絲綢之路作為其中的重要內容。聯合31個國家,共同發起“一帶一路”綠色發展伙伴關系倡議;與43個國家、170余家中外合作伙伴,共同發起并成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持續打造政策對話和溝通平臺、環境知識和信息平臺、綠色技術交流與轉讓平臺,綠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朋友圈”越來越大。

此間,中國開發實施“非洲光帶”等小而美項目,幫助解決非洲5萬多戶無電家庭的照明問題。在阿聯酋沙漠,中國企業搭建的光伏電站年均發電量能滿足20萬戶家庭的用電需求,年均減少碳排放240萬噸。在埃及,中國企業承建的中央商務區項目,在項目規劃、建筑設計、施工等環節采取了多項節能環保措施,投入使用后將成為中東和北非地區第一座凈零碳大樓。
在提升共建國家環境治理能力方面,中國實施綠色絲路使者計劃和“一帶一路”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計劃,提供并動員1770億元人民幣項目資金,用于支持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出資成立的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已正式投入運作,首批支持的9個項目惠及15個發展中國家。與42個共建國家簽署應對氣候變化合作與援助協議,實施各類援助項目70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