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馬悅然
“單一的風電項目發展已到天花板,僅靠‘發電上網’的傳統模式難以為繼,行業必須擁抱綜合能源解決方案。”
2025北京風能展前夜,遠景能源高級副總裁、風機與裝備產品平臺總裁婁益民在接受界面新聞等媒體采訪時表示。
婁益民稱,風電需要更多參與到如綠電直連、源網荷儲、離網制氫制氨及其衍生的綠色化工領域。通過這些模式大幅提升綠色能源的消納能力,才能真正打破行業天花板,風電必須作為核心能源供應者,深度融合在這一進程中。
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發布的《2024年全球風機市場份額》報告,去年遠景能源在全球范圍內,是僅次于金風科技(002202.SZ)的風電整機制造商。在中國國內,遠景能源市場份額占比約17%。
目前,風電行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在遠景能源風機與裝備產品平臺副總裁黃虎眼中,過去在保障性電價時代,風機大型化是降低度電成本、提高收益率的重要途徑,但“136號文”出臺后,發電量和電價都出現了很大不確定性,過快的大型化也導致風機可靠性問題被放大。
“136號文”指年初發布的《關于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 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其中明確,新能源電量將全面參與市場競爭。
“客戶面臨新市場形勢和新電價政策,如何保證客戶有基本、可預期的收益非常重要。”黃虎對界面新聞等媒體表示,遠景能源未來的風機業務發展,將著重解決確定性問題。
黃虎口中的“確定性”,包括風機的功率預測、負荷預測等,以實現整體的供需預測,這將直接決定電價預測。
10月20日-22日,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順義館)召開,該展會被譽為風電產業發展的“風向標”與“晴雨表”。
遠景能源在風能展上發布了全球首個伽利略AI風儲一體機,將風機、儲能與其自研的“遠景天機”氣象大模型與“遠景天樞”能源大模型進行了融合。
該公司介紹,伽利略AI風儲一體機可以提供更加精準的氣象預測、功率預測、節點電價預測與交易策略,以電力交易實現更高結算電價。
婁益民稱,傳統風機與AI系統風機有很大差別。傳統的風電發展邏輯,核心是經濟性輔以交易和氣象預測能力,追求更低的度電成本與更高的發電收益。
然而,當風電深度融入如化工等不能片刻停電的關鍵工業領域時,其角色發生了根本轉變。風電的首要職責已從“創造經濟效益”轉變為“保障能源安全”。
婁益民認為,當前許多源網荷儲、離網制氫等前沿項目,仍在沿用僅以經濟性為導向的傳統風機采購標準,這是一個亟待糾正的認知誤區。
當下,“反內卷”仍是新能源發展路上的“攔路虎”之一。從價格數據看,風電行業反內卷已取得部分成效。
日前,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對界面新聞表示,目前市場占有率最高的6.25-7.15兆瓦機組,2024年的最低中標價為960元/千瓦,且多次出現千元低價,今年上半年,最低中標價回升到了1439元/千瓦;7.15-7.7兆瓦機組的最低中標價從2024年的1000元/千瓦上漲至1350元/千瓦以上。
秦海巖稱,今年上半年,各機型的中標價格已經全部高于其最低成本價,行業低價惡性競爭態勢得到有效遏制。
但從企業層面看,“反內卷”成果還未太突出。
黃虎表示,“反內卷”是一個持續動態的過程,“面臨的挑戰依然非常大,首先是短期投資和長期價值的轉變,投資者習慣看短期投資和紙面收益來決策,其次是合同條款關于電量,功率曲線和質量條款的過度要求和承諾,已經完全突破了基本設計和理論的常識。”
“當風電整機廠商不愿意建風電場時,就說明風機賺錢了。”黃虎認為,未來整機商將陸續聚焦自己的主業,這樣才能說明風機開始獲得合理的利潤。
婁益民呼吁,行業內部不應陷入“你盈我虧”的博弈,產業鏈上的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任何節點的羸弱都將威脅整個鏈條的健康,不要讓行業為前幾年快速發展引起的不穩定、不可靠來買單。
未來,國內風電仍具有確定性的增長空間。
今年9月,中國剛剛宣布了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目標,明確2035年,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爭達到36億千瓦。
10月20日,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上發布了《風能北京宣言2.0》。
其中提出,中國風電“十五五”期間年新增裝機容量不低于1.2億千瓦,其中海上風電年新增裝機容量不低于1500萬千瓦,確保2030年中國風電累計裝機容量達13億千瓦,到2035年累計裝機不少于20億千瓦,到2060年累計裝機達到50億千瓦。
如果《風能北京宣言2.0》中,關于風電“2035年累計裝機不少于20億千瓦”的目標能夠實現,在“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目標”中,2035年風電的占比將超過光伏。
遠景能源同時也在布局海外市場。
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遠景能源在中國市場斬獲17 GW訂單,國際市場斬獲9.4 GW訂單,以26.4 GW總訂單量排名全球第一。
“國際化不只是賣風機產品,而是賣的一個公司對風電場建設、國情認知、客戶需求響應和技術滿足的能力,這是一個非常全面的規劃能力,有很高的壁壘和門檻。”黃虎表示。
界面新聞了解到,目前在日本、德國、丹麥和新加坡等地,遠景能源均設有本地化研發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