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楊冰柯
界面新聞編輯 | 莊鍵
2025年10月14日,從浙江寧波出發的“伊斯坦布爾橋”號貨輪歷時20天,在經歷了雨雪、風浪和極光后,成功穿越北極航道東北航線,抵達英國弗利克斯托港。
“伊斯坦布爾橋”號是海杰航運旗下船舶。2022年年初,這家中資背景的新興航運公司在新加坡注冊成立,總部設在上海,專注于遠東與新興市場間的集裝箱貿易。
“伊斯坦布爾橋”號的順利抵達意味著全球首條中歐北極集裝箱快航成功通航,中歐經貿運輸因此有了新通道。海杰航運首席運營官李曉斌在近期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稱,“伊斯坦布爾橋”號穿越北極航道東北航線 ,證明了北極快航的商業價值。
北極航道東北航線主要的特點是航程短、時效快,因此得名北極快航,也有人將其稱為冰上絲綢之路。這條航線使得中國與歐洲的航運市場縮短至18天,比中歐班列火車通道快一周,比蘇伊士運河航線快22天。
李曉斌表示,北極天氣與所預計的相符,“伊斯坦布爾橋”號的通行過程也較為順利。貨輪駛出北極之后,在歐洲遭遇惡劣天氣,又受到鹿特丹港口罷工影響,總體行程因此相比預計時間慢了兩天。

李曉斌稱,“總體上,北極航道東北航線首航基本達到了預期,北極航道有著天然優勢,確實值得大力推廣。”
選用北極快航后,庫存成本、資金周轉等整體供應鏈成本會大幅降低。同時,因為路程短,燃油消耗少,碳排放更少也更環保。
但北極快航缺點也很明顯,其對船體、通信等方面都有特殊要求。同時,北極極晝對船員的身心健康也是挑戰,船員還需要培訓浮冰區躲避的特殊操縱技術等。船體特殊的升級改造以及高額的地區保險和船員特殊培訓,又使得北極快航整體航行成本較高。
除了來自硬件和團隊的挑戰,北極荒無人煙、與世隔絕,一旦有突發情況,運營公司還需要準備充足的應急預案。
海杰航運經過接近三年的準備,才正式啟動了北極快航商用航次的試運行。李曉斌告訴界面新聞,政府部門非常支持北極快航,提供了很多技術信息方面的指導。
此次北極快航選擇從寧波出發,主要考慮到客戶備貨等因素,浙江政府在港口船舶停靠服務、特殊貨物報關、海事審批等方面做了大量協調工作,同時幫助海杰航運拓展客戶并提供背書。此外,交通部、外交部等部門也給了公司一系列政策指引,包括如何利用沿岸國家的資源等。
李曉斌對界面新聞表示,希望能有更多經濟方面的支持,這樣才能落實公司的長期規劃。根據海杰航運的計劃,在明年的夏季無冰期(從7月到11月),將用足時間窗口期,運行總計16個北極快航航次。
李曉斌坦言,就全年來講,這個窗口時間還是太短。未來,公司需要更強破冰能力的高等級船舶,爭取將通航時間提升至每年8-10個月甚至更長時間。
“高等級的破冰型船舶已有在設計或處于運營中的,但投入相對較高。”李曉斌稱,從長期看,北極快航如果有十個月左右的運行時間,商業價值就會很高。
北極快航的常規化通航需要政府部門、船舶設計研究院、船廠等多方投入,只靠海杰航運一家公司很難完成。
海杰航運的北極快航目標客戶明確,即適合在夏季運輸,且客戶有快速交付需求的高價值產品,比如“新三樣”產品(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和光伏)、跨境電商以及機電電子設備等。
北極快航成功首航,已經讓客戶對該航線的認知有了變化。今年8月,海杰航運開始對外宣傳北極快航時,外界覺得這是不可能的事。隨著“伊斯坦布爾橋”號靠岸開始交付貨物,越來越多的客戶主動前來咨詢這條新航線。
“北極快航很早就有人研究,很多人都想過但沒有人真正去落地這件事,海杰航運做了一些準備后,勇敢地踏出第一步。但如何規劃航線以及布置應急預案,仍將是運營商長期面臨的挑戰。”李曉斌總結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