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伍洋宇
界面新聞編輯 | 劉方遠
“Pro Max賣得最好,銷售占比接近50%,其次是Pro,再是標準版。”很久之后,這句話或將作為2025年留給小米手機最核心的總結。
10月15日晚,首銷20天,小米集團合伙人、總裁盧偉冰在直播間正襟危坐向大家匯報,小米17系列比上一代銷量同比增長超過20%,其中Pro系列銷量是上一代接近三倍,蘋果換機用戶的數量較上一代Pro提升了近2倍,創下新高。
起售價5999元的小米17 Pro Max被用戶認可了,這對盧偉冰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盧偉冰2019年加入小米擔任REDMI品牌總經理,先后掌管小米中國區和國際部,2020年晉升為合伙人,兩年后升任集團總裁,2024年兼任手機部總裁,分管大家電、生態鏈、互聯網、汽車出海以及中國區和國際部兩大戰區等核心業務。
小米手機從2020年的小米10開始高端化探索,盧偉冰是這一路的見證人,更是其中的關鍵參與者。盧偉冰眼中的小米手機高端化,可能“飄”過、掉坑過,甚至在巨大競爭壓力中感悟過“置之死地而后生”,唯獨在戰略上沒有猶豫和搖擺過。那些攀升路徑中看上去起起落落的部分,也只是提速和減速的節奏問題。
手機戰場老兵盧偉冰的決策力來自對數字的拆解,對行業走勢的經驗判斷,再加上一些信念般的決斷。匯集這所有的路徑,雷軍此前在小米十年大反思中所提及的“小米要到哪里去”這個關鍵方向最為重要。

但即使組織變得龐大,在戰略執行上依然避免不了爭議的聲音,盧偉冰也體會過這種始料未及的沖擊。
小米2020年初正式進軍高端化,小米10首戰成功,小米11遭遇滑鐵盧,到2023年正憑借小米12和小米13從口碑的谷底慢慢爬出,形勢向好。盧偉冰記得這年上半年,一位高級管理者在開會時對他說小米不需要做高端化,并論述了自己的一套邏輯。
“我才發現,原來都到了這個時候,居然還有這么高位置的人不認同高端化。”盧偉冰說。
詫異之余,集團又召開了一次會議,及時做了研討,明確未來要堅定執行高端化。
創立十五年,小米正從一家小團隊、弱流程的互聯網公司,朝著一家大團隊管理、嚴謹流程的硬核科技公司轉變。其內部有關重大戰略的執行,也在大量人與人、人與事、組織與組織之間的磨合中調解、修正,基于大量的共創討論,最終形成統一策略。
“小米高端化勢在必行,歸根結底于這是一家使命驅動的公司。”這是盧偉冰多年小米經歷中的深刻感悟。
這與其創始人的理想追求分離不開。“我跟雷總深度共事7年,他說出來的觀點也許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但他說出來的就是他自己堅信并身體力行、不斷追求的東西。”盧偉冰說,“他是真的是想把小米變成一家世界級的科技公司,能夠在全球范圍內跟這些科技巨頭掰掰手腕。”
手機這條戰線上,小米既向蘋果學習,也想掰它的手腕。2025年的小米17系列,是小米在終于夯實4000-6000元高端價位基礎上,沖擊6000元以上超高端價位的階段性戰役。這是iPhone的腹地,也是小米邁入高端化第二個五年的新目標。
近日,盧偉冰接受了界面新聞的獨家專訪,他回顧了小米高端化決策故事,拆解小米的技術創新路徑,復盤小米新零售改革經驗,總結內部組織能力變化,并分享了小米未來五年在高端化、芯片、汽車、AI、出海等重要議題上的方向性判斷。
以下為界面新聞對盧偉冰的專訪實錄,略作編輯:
1、沒有預料到小米17 Pro Max賣這么好,但“不會有速勝”
界面新聞:你這個國慶是怎么過的?
盧偉冰: 前期準備小米17系列上市,非常忙和累,所以十一就稍微休息一下,以前的假期很少,一般都有事情要忙,工作是常態。
界面新聞:所以這個假期算是最近幾年比較放松的?
盧偉冰:也不完全,主要今年節奏太快了。后來7-8號就開始開會了,開了汽車,手機,大家電的會議。
界面新聞:今年的手機命名引起了一些議論,你們直接從小米15跳到了小米17,跟iPhone17一樣,這是誰做的決定?
盧偉冰:這是團隊一起討論的,不是一個臨時的決定。目前小米可以提前做三年技術規劃、兩年產品規劃。兩年產品規劃意味著,實際上再下一代的產品規劃已經早在做了。不是大家認為我今天想“抄”iPhone我就能搞出來,不可能。
界面新聞:過去幾年小米一直在講對標蘋果,有什么成果?
盧偉冰:小米國內高端主要就是搶蘋果用戶,目前小米17 Pro系列來自iPhone用戶的數量,較上一代提升了近2倍。今年前9個月小米凈流入大概1200 萬用戶,我們對所有品牌都是凈流入。
界面新聞:現在小米17系列的銷量情況怎么樣?
盧偉冰:從同期來看還是非常不錯,相比上一代有百分之二十大幾的增長。但是Pro版本就很厲害了,大概接近同期銷量三倍左右。
小米17 Pro Max賣得最好,首銷在全系列占比50%多。但因為缺貨缺得厲害,現在累計下來占到45%左右。
界面新聞:這個結果你們有預料到嗎?
盧偉冰:肯定沒有預料到,預料到就不會缺貨了。
其實小米17發布會當晚我們就在現場復盤。主要就是看就是流量、銷量、產品結構,用戶反饋,跟我們的預期有什么差異,我們要快速做什么調整。這種快速復盤,在小米已經是一個業務的習慣性動作。
界面新聞:跟預期的差異是什么?
盧偉冰:Pro系列賣得太好了,當天晚上我們就在想Pro Max的產能要怎么提升了。
界面新聞:你預估小米17 Pro Max最終能達到什么樣的成績?
盧偉冰:幾百萬臺。整個Pro系列對比上一代的Pro版本,應該是2-3倍。
界面新聞:小米17 Pro Max的定位是超高端,過去除了華為之外國產機賣到這個價位段效果都不太好,這次小米是怎么突破的?
盧偉冰:你如果只用亦步亦趨的常規方式,突破是很難的。
今天每一家手機的正面幾乎沒有特別之處,最后大家發現可變化的只有后蓋。我們也做過大折疊和小折疊,就在思考為什么不能做雙屏?并且把雙屏不僅僅做成一個情緒點,還要做成一個功能點,更重要的是,結合澎湃OS3和我們的AI能力,在手機的交互上做一些新的嘗試,就是基于這樣一個大思路。
做這個事情風險肯定有,爭議也肯定有。舉個例子它會占用電池層,所以現在Pro版本是6300mAh電池,標準版是7000mAh,就少了700mAh,以及這塊背屏的成本還是非常高。
但用戶在這個時候,一定需要一些創新的東西,提供更領先的體驗。比如去年我們發布的上出風空調,雙區洗的洗衣機,也是同樣的思路。在一個成熟期的產業里面,要打破格局的話,我覺得還是要有創新。
界面新聞:小米為什么一定要做超高端?
盧偉冰:這個問題要放到整個行業周期來看,手機行業現在處在成熟期,它有幾個特點。
一個是存量用戶。蘋果大約60%左右是自己換自己(指換機),小米50%左右,其他友商大概40%。這意味著至少在未來幾年你能夠估算出來,在沒有其他變量的情況下,各家廠商大致會有的保有量。第二個是有移動互聯網服務收入,能夠產生較好的利潤,也意味著大家都有一定程度上容忍硬件虧損的能力。
與此同時,中國手機市場今年沒有哪個品牌市占率超過18%。當大家很接近的時候,除非有人犯嚴重錯誤,否則就是一場消耗戰,不要想著“速勝”。
面對這樣的處境我們的策略就是堅定不移高端化,因為只有高端化,才能持續贏得未來的勝機,其中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只有做高端化,才能養得起企業自研旗艦芯片,才能擁有芯片能力,擁有軟硬件融合帶來的真正的體驗優勢。
界面新聞:面對不能“速勝”的市場,小米要如何應對?
盧偉冰:我們一直堅持的目標就是在中國市場每年至少增長一個點的市場份額。回看過去三四年,差不多是從12-13個點,到現在接近17個點,每一年都基本漲了1個點以上。
界面新聞:這個目標怎么拆解?
盧偉冰:我們想得非常清楚,手機業務的量和價都要提升,也就是市場份額和平均單價同時提升,這個過程我們又分了幾步路。
第一是把4000-6000元價位段先拿下來,這里大概一年有3000多萬臺出貨量,過去幾年我們的重點在標準和Pro版本,它正好覆蓋這個價位段。6000元往上一年大概5000多萬臺,加起來一共9000多萬臺。到今年,我們在4000-6000元價位段大概占到18%。
但是在6000元以上,小米17系列發布之前,領頭的兩家在中國市場大約占了90%,我們4個其它品牌占了10%左右,平均每家2-3個點。
我們很清楚,如果在6000元以上沒有突破,4000-6000元長期也是漲不動的。所以我們今年做了一次產品變陣,把兩杯變三杯(從標準/Pro版拓展到標準/Pro/Pro Max版),必須要在超高端這一塊有所突破。
在中國的高端手機市場,我們接下來的階段目標是,先在4000-6000元價位段贏得1000萬臺左右的份額,6000元以上拿到500-600萬臺份額,爭取做到1500萬臺以上。
界面新聞:小米17的Pro系列賣得這么好,會擔心標準版的整體銷量嗎?
盧偉冰:我們做產品的時候就想得非常清楚,先把Pro干起來,這是一個戰略選擇。
一方面我們銷售總量多了很多,另外產品結構也好了很多,收入也會跟著增長。以當下的銷量增長看,總量如果漲了20%多,收入應該能漲40%。
我把做企業叫做“理想的現實主義”,你一定要有理想的牽引,但落地要務實。最怕的就是“現實的理想主義”,長期看很現實,但具體做事情的時候又很理想化,這樣一定完蛋。
2、歷時五年的探索:以終為始,沒有高端是不可能的
界面新聞:小米的高端化始于5年前,為什么是從2020年那個時間點開始的?
盧偉冰:外部因素是因為5G到來,5G巨大的成本增長要求我們價格必須往上走。小米10是我們第一代5G旗艦,雖然小米9也做過一款5G樣機,但沒有大規模量產。
內部因素也很簡單。2020年是小米成立十周年,雷總帶著大家做十年大反思,講小米未來要到哪里去?當時形成了三大鐵律:“技術為本,性價比為綱,做最酷的產品”。以及當時公司被說性價比就是低端之類的,雷總最后說,性價比不分高端、中端、低端,高端也有性價比。
當然我們還要看終局,所有產業做到頭部品牌,都必須在高端占據頭部。沒有高端立足,你的中低端很容易被人家高端品牌形成一個子品牌之后,直接把你給“干掉”。
界面新聞:當時對小米高端化的大方向做了哪些判斷?
盧偉冰:我們2020年開始探索高端化,2021年形成明確戰略,當中有幾點非常重要。
第一是高端化要不要做?答案是一定要做。第二是高端化怎么做?當時我們決定先做手機和汽車,其他品類先補基礎能力。第三是一定要用“小米”這個品牌去做。
界面新聞:為什么一定要用“小米”這個品牌做高端?而不是像有些廠商一樣另起一個新品牌?
盧偉冰:很多人談論品牌問題,認為用戶認知往下之后很難高端化,即便全球范圍內這樣的例子也很少。但其實今天的一些高端品牌,過去也是從低端做起來的。名字是產品的載體,例如“蘋果”這個詞真的就比“橘子”聽起來高端嗎?關鍵還是在于做品牌的人。
如果人不行,換個牌子還是不行。而且我們堅定不移認為,手機是科技消費品,只要技術牛、產品牛,就一定能改變用戶的認知。
界面新聞:關于要不要用別的品牌,你們內部有過爭議嗎?
盧偉冰:有爭議啊,就先討論再民主集中。
統一思想的過程還是非常不容易。一直到了2023年,在高端化研討會上,大家討論形成一個定論,以后就不要再解釋了。
界面新聞:回到2020年決定用小米10沖擊高端市場的時候,你們心態是什么樣的?當時覺得自己能力成熟嗎?
盧偉冰:很忐忑。第一代肯定很忐忑,但第一代就大成了,連帶小米10 Ultra也是大成。所以給我們感覺好像很容易,可能就有點飄了。
界面新聞:回頭復盤小米10,它做對了什么?
盧偉冰:我印象里幾個關鍵的變化,屏幕大、電池大、相機比較強、1億像素,充電也特別快,產品配置很頂,整體體驗非常不錯。但是大家批評我們把產品做得太厚,所以小米11在薄方面就做得非常極致,結果就掉到坑里了。
界面新聞:為什么小米11會失敗,有必然的因素嗎?
盧偉冰:本質還是能力不太夠。其實做手機還是蠻難的,體積小,功耗、發熱的控制要求還特別高。而那一年因為我們要把小米11做得非常薄,又趕上了驍龍888(容易發熱),兩個因素結合到一起造成的。
如果那一年我們不做很薄,應該也不會出問題。又或者我們能力特別強,給它做好保護,我覺得也行。
界面新聞:這次掉坑讓你們做了哪些反思?
盧偉冰:以前小米是一家互聯網公司,講究小團隊快速迭代。但是手機需要做大規模的硬件工程和軟件工程協同,大團隊管理講究嚴謹和長期規劃。
所以我們要從一家機會驅動的互聯網公司轉變成能力驅動的硬核科技公司,從小團隊、弱流程到大團隊、嚴謹流程,做這樣一個轉變。
界面新聞:你個人感覺小米高端化是從哪一代算走上正軌了?
盧偉冰:小米14吧,小米13算是穩了的一代。往前三代你會發現我們的產品版本之間具有跳躍性,價格也還不穩定。
界面新聞:這五年有讓你印象深刻的“戰役”嗎?
盧偉冰:打的“仗”太多了。除了汽車和芯片,只說手機的話,小米10是一場很重要的仗,它是我們高端化的開始,也樹立了高端化的信心。
小米14那場仗也非常關鍵,當時正好遇上友商的產品非常強勢,真的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但小米14最終大成。
界面新聞:2022年你經歷了個人身份轉變,出任小米集團總裁。有覺得壓力更大嗎?
盧偉冰:我2022年底做集團總裁,開始要對整個公司業績負責。一直到2023年前兩個季度壓力都比較大,因為收入還是同比下滑,直到三季度收入同比開始回正,2024年就徹底回來了。
更難的是前幾年。2020年底發小米11,起初態勢挺好的,結果到2021年3月份發現不對了,又遭遇了多方面的困難。當時我們正在河南做線下調研,重新梳理新零售,回頭看那一年真的是(很波折)。
界面新聞:過去這幾年,就小米高端化這件事,經歷過什么特別有沖擊感的事嗎?
盧偉冰:我覺得內部的爭議過程,對我的沖擊可能會大于外部。
2023年上半年,就在這個會議室開會,有一個高級管理者對我說,盧總我認為高端化不需要做,給我講了一套他的邏輯。
我才發現,原來都到了這個時候,居然還有這么高位置的人不認同高端化,即便是之前已經形成了集團結論,但依然有這樣的認知分歧。
詫異之余,集團又召開了一次會議,及時做了研討,再度統一思想,形成堅定的共識,“一旦明確共識,那就是堅定的執行”。
界面新聞:你現在手頭接管了很多業務線,精力大概是怎么分配的?
盧偉冰:手機部現在肯定要分到50%多,手機部里面有很多業務板塊,包括手機、電視、平板、筆記本4個產品線,還有可穿戴硬件,操作系統,影像,AI,芯片等。
中國區和國際部兩個戰區大約要占20%。生態鏈、大家電和互聯網這三塊加在一起10%,我現在還要負責汽車出海,大概會占到5%。剩下10%出頭是集團層面的事情。
3、新零售變革:只有提速和減速,沒有任何戰略搖擺
界面新聞:2020年是小米線下大力改革的時候,你怎么總結小米新零售這五年變革的演變過程?
盧偉冰:2020年我記得很清楚,618剛開打,我出發調研,6月河南,7月山東,8月廣東。從那時候直到今天,至少從我個人的角度,我對小米新零售改革沒有過任何懷疑和動搖,非常堅定和堅持。
界面新聞:你所說的沒有懷疑是指?
盧偉冰:就這條路的方向、路線和最后的結果。
小米從2020年8月宣布新零售變革,那時候線下各種形態加在一起有幾千家店,梳理后到2020年底形成2千多家新零售門店。2021年開始全力提速,開到了1萬家店,但這些店的質量參差不齊。所以2022、2023年店的總數沒有變,主要是在做優化。到2024年又提速,開了大概5千家店,今年大約還會再開5千家店。
在這條路上,我們的方向沒有發生任何變化,變化的只有提速和減速。到今天為止,“小米新零售”的定義,新理念、新模式、新工具,一個字都沒有變。2020 年我們內部形成了新零售變革白皮書,其中對未來的預見和洞見,今天來看不說有100%的準確率,至少95%以上是準確的。
界面新聞:就沒有人提出過反對和質疑嗎?
盧偉冰:只要變革,一定是多數人會質疑,否則怎么能叫變革呢?變革一定是觸及到人的利益,打破人的思維慣性,迫使人走出舒適區,所以一定會有反對的聲音,甚至可能會很大。
那時候很多人說小米線下歷史上折騰過多次,這一輪是不是又在瞎折騰?我說你們搞清楚什么叫折騰,方向搖擺叫折騰,提速和減速這叫節奏。
界面新聞:開到3萬家小米之家這個目標有沒有變化?
盧偉冰:沒有,因為這是按照銷量目標倒推出來的。線下門店的邏輯很簡單,多一家門店就多一個銷量,而且越到高端,線下的比例就會越高。
界面新聞:怎么針對小米之家線下體驗的高端化去做改革?
盧偉冰:就是不斷升級,我們的店面形象已經升級好幾版了,并且現在產品非常多,開始做銷售人員的分類。再就是開大店,現在500平方米的店應該有300家左右,很多重要的shopping mall,你會發現核心入口是我們,或者核心入口的兩邊,一邊是華為,一邊是小米。以前我們有些門店位置比較偏、面積比較小。下一步我們準備開更大、形象與體驗更好的旗艦店。
界面新聞:聽說你個人以前不是特別支持開那種旗艦店。
盧偉冰:階段性的。做事情節奏很重要,什么時間做什么事情,要先把銷售的base(基礎)給做起來。
你一開始讓我們去開500平方的店,肯定開不起來,品牌都支撐不了。所以前幾年很多人跟我說開小米之家門店是為了“品牌”,我都不認同,小米之家存在的基礎是銷售,讓每一家門店盈利活下去最重要。
界面新聞:要開那么多大店,感覺對商(經銷商客戶)的要求也很高,小米汽車是不是最強的吸引力?
盧偉冰:車是個抓手,但我們現在是三大抓手——車、大家電、高端手機。我們現在的商賣高端手機比之前爽太多了,全部破記錄了。
界面新聞:但這也有一個變化過程對吧,他們以前賣高端機可能沒有現在這么爽。
盧偉冰:從小米14開始,我認為大家的情況就比過去好很多。而且今天小米之家跟友商一個最大的區別,就是還有大家電、IoT產品,淡旺季不那么明顯,經營波動小。
4、小米的未來:芯片、AI、出海
界面新聞:現在很多廠商會打“AI手機”這個概念,但好像還是沒有出現很顛覆的產品。
盧偉冰:2023年MWC我就說了,那個時候說AI手機就是偽命題。AI device(設備)最后的標志一定是在交互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否則就是做概念。
我認為AI眼鏡算是AI device,因為它真的改變了交互,而目前看手機還沒有。但我相信那天一定會到來。AI手機需要從手機變成真正的超級個人助理,我認為Agent是一個很重要的方向。
界面新聞:現在到那天還差什么?從AI和設備兩邊來說。
盧偉冰:差好多,包括你能不能獲得這么多數據,當然在保障隱私安全、用戶足夠信任給予授權的情況下。但隨著時間發展,我相信一定會的,如果這是用戶所需要的,那這個趨勢一定擋不住。
界面新聞:小米現在對高端化出海是怎么規劃的?
盧偉冰:我們下一個五年就是高端化出海,現在海外重點打造600-1000美元價位段,前不久的小米15T賣得就很好,先把base給拉起來,因為換機主要來自老用戶的同價位段或者低價位段的升級。
界面新聞:海外跟國內做高端化會有什么區別嗎?
盧偉冰:各個市場的具體情況不一樣,但本質其實沒什么區別,時間順序先后而已,方法論是一樣的。
界面新聞:選擇哪些市場開始有講究嗎?
盧偉冰:歐洲,哪里有魚就去哪里釣魚。全世界三大高端市場“美國、中國、歐洲”,在海外市場中,我們在歐洲投入巨大。
界面新聞:你之前說小米要加入蘋果三星的“2億俱樂部”,目前年出貨量大概還差3000萬臺,這3000萬從哪里來?
盧偉冰:國內主要跟蘋果搶,海外主要跟三星搶。
界面新聞:比例是多少?
盧偉冰:1:2吧,國內一、海外二。
界面新聞:你之前說你出國的時候,如果看到MINISO(名創優品)、泡泡瑪特的門店,內心會有非常不同的感受。
盧偉冰:人家企業確實做得好,小米團隊也去拜訪過MINISO,因為我們之間也沒有任何競爭,他們會跟我們分享他們的業務思路。英國倫敦那家泡泡瑪特的門店我也去了,就是兩個老外搶LABUBU的那家。
界面新聞:那你希望小米之家未來在海外會是什么形象?
盧偉冰:希望能夠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國科技產品的形象和能力吧。一個歐洲人從來沒來過中國,人家怎么來認知我們呢?最后還是通過產品和品牌。
界面新聞:今年MWC2025結束之后,你為了汽車出海去歐洲考察了,有什么收獲?
盧偉冰:手機產業鏈最后就剩了三個國家,中國、美國、韓國。智能電動汽車最后可能主要就是中美,因為智能電動汽車最核心的技術是芯片、軟件、人工智能,所以智能電動汽車一定是中國企業的機遇,中國企業要走出去這件事是擋不住的。
小米汽車出海會先從歐洲開始,跟手機還不太一樣。手機我們是從發展中國家到發達國家,汽車我們就先干發達國家,先把制高點拿下來再說。
界面新聞:關于小米的未來,你現在有哪些想法?
盧偉冰:我相信再過五年,你們可以看到一個更強的小米,從財務結果上來講,有機會在世界前100強看到小米。
并且我相信在未來5年,芯片會在小米整個業務里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另外,AI device一定會在應用層形成一次巨大的變化。
界面新聞:小米會自己擁有一套大模型嗎?
盧偉冰:會,我們對大模型投入很多。在重大核心技術投入上,我們基本上先做再講,就像玄戒芯片我們做了4年才講。大模型也一樣,先做再講。
界面新聞:自研芯片對小米的未來有多重要?
盧偉冰:我的認知中,未來手機品牌分成兩類,有自研芯片和沒有自研芯片。自研芯片不只是自研的芯片本身,它帶來的是底層的芯片能力。這個的好處就是,能夠推動軟硬件深度融合,帶來更好的體驗。比如iPhone的功耗控制很好,就是既有芯片,又有操作系統,還有自己對生態的掌控,這三層耦合到一起的結果。
界面新聞:那在芯片上還可以怎么期待小米?
盧偉冰:你可以簡單設想一下,底層是小米的自研芯片和澎湃操作系統,上層是人車家全生態,通過AI可以給用戶提供非常完整的主動智能體驗。
界面新聞:加入小米這么多年,你對這家公司最深刻的一點認知是什么?
盧偉冰:最大的一點,小米真的是一家使命驅動的公司,跟創始人雷總有關系。
雷總40歲創辦這家公司,是出于對理想和使命的追求。如果他這個人沒有理想,沒有使命,圖啥?這么苦,這么累,還會遭到很多非議。
界面新聞:本質上這些認知也是你對雷總的感知。
盧偉冰:我跟雷總深度共事7年,他說出來的觀點可能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但他說出來的就是他自己堅信并身體力行、不斷追求的東西,他是真的是想把小米變成一家世界級的科技公司,能夠在全球范圍內跟這些科技巨頭掰掰手腕。
你想想人家現在3、4萬億美金市值的公司多少家了,蘋果、英偉達、谷歌、微軟,我們的差距還是很大,這是必須要面對的現實。
界面新聞:小米的使命跟你個人的使命是完全重合的嗎?
盧偉冰:當然,因為這是一個篩選的過程。到了我們這個年齡,你很難被改造的,只能是選擇和匹配。
界面新聞:那你在小米身上有什么個人的目標嗎?
盧偉冰:成就小米不就是成就個人嗎?選擇了一家企業,就是選擇了它的目標,成為個人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