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融中財經
當“520億”估值的消費金融獨角獸Upgrade再度站上融資風口,市場不僅看見一家放貸公司沖刺納斯達克的財富故事,更窺見AI風控、嵌入式銀行與證券化資本正以“光速”重塑全球金融格局。
近日,消費金融科技公司Upgrade宣布,其在最新一輪融資中籌集了1.65億美元。距離其上一次外部融資已過去近四年,當時正值2021年金融科技行業繁榮的鼎盛時期。
其上市路徑成為檢驗金融科技“下半場”成色的試金石:資本盛宴能否持續?高成長如何對沖高撥備?監管合規怎樣嵌入算法?本文沿著資金、品牌、合規、業務四重維度拆解Upgrade的估值邏輯,并放眼科技金融“認知—信任—生態”的下一站,探尋AI驅動下的新基建運營商能否在利率波動與監管收緊的雙刃劍中,跑出長期超額收益,為投資者與行業劃定下一道增長曲線。
一家“貸款”公司要IPO了
近日,消費金融科技公司Upgrade宣布,其在最新一輪融資中籌集了1.65億美元。距離其上一次外部融資已過去近四年,當時正值2021年金融科技行業繁榮的鼎盛時期。據媒體報道,此次融資對Upgrade的投前估值為73億美元,較其上一輪估值溢價21.7%。

Upgrade首席執行官勒諾 拉普朗什(Renaud Laplanche)在接受路透社采訪時表示:“我們距離IPO可能還有12至18個月的時間,因此希望在IPO前為團隊成員提供一定的流動性?!?/p>
Upgrade是一家成立于2016年前后的美國金融科技公司,總部位于舊金山,專注于為消費者提供普惠、高效、智能的信貸與銀行服務。據公開信息,公司已向超過700萬用戶累計發放逾400億美元的信用額度,最新估值約31.3億美元,累計完成七輪融資共7.86億美元,最近一輪為2025年7月完成的8,058萬美元F-2系列融資。
業務板塊方面,Upgrade采用“信貸+銀行+支付”三位一體模式,形成六條核心產品線:1.個人貸款,額度1,000-50,000美元,年利率8.49%-35.99%,全部線上審批、最快當日放款;2.信用卡,包括Upgrade One、Upgrade Cash Rewards等,以“固定利率+分期還款”機制降低用戶債務滾動風險;3.移動銀行,提供高收益儲蓄(年收益4%以上)、零手續費支出賬戶及預算工具;4.先買后付(BNPL),覆蓋線上購物、家庭醫療和汽車維修場景,期限6-60期;5.汽車再融資,為存量車貸用戶提供更低利率和更長周期方案,平均為客戶節省約2,400美元利息;6.家居綠色升級貸,與美國各州節能補貼接口對接,為屋頂光伏、儲能、熱泵等項目提供0-5%優惠利率。
競爭優勢體現在“數據驅動的智能風控、低成本獲客、閉環生態、資本效率”四大維度。首先,Upgrade自研的“Upgrade Score 3.0”模型融合了傳統征信、銀行流水、運營商數據和設備行為,違約率較同業平均低25%,同時實現90%以上決策自動化,將審批時間壓縮至秒級。其次,公司70%新增用戶來自自有App與嵌入式金融API,獲客成本僅為傳統銀行的三分之一;通過與LendingClub、Cross River Bank等生態伙伴共享流量,形成低成本、高轉化的“聯合獲客飛輪”。
與此同時,Upgrade把信貸、支付、儲蓄、信用卡積分統一在同一賬戶體系內,用戶可實時查看信用評分、利息節省額、現金流預測,實現“借、還、存、花”閉環,客戶留存率高于行業均值18個百分點。最后,公司資金端實行“貸款資產證券化+表內匹配”雙輪驅動,2025年上半年發行的UPGR 2025-A ABS獲得惠譽A評級,綜合資金成本低于3%,在美聯儲加息周期中仍保持凈息差8%以上,資本回報率(ROE)連續八個季度超過25%,顯著高于傳統消費金融公司。
展望2025-2026年,Upgrade計劃將產品延伸至中小企業循環信貸、稅務預付款和保險分期,并借助開放銀行接口與Apple Pay、Venmo、PayPal進行更深度的嵌入式合作;同時,公司正在申請銀行控股公司(BHC)牌照,一旦獲批將可直接吸收存款,進一步降低資金成本。憑借領先的AI風控、閉環用戶旅程與高效資本結構,Upgrade有望在競爭激烈的美國消費金融賽道持續擴大份額,成為“數字信貸+普惠銀行”領域的下一個百億級平臺。
上市之后
上市,不是故事的結束,而是新故事的開始。
若Upgrade最終登陸納斯達克,其影響將沿著“資金—品牌—合規—業務”四個維度展開,短期看估值彈性,中期看負債成本,長期看生態壁壘。
首先,IPO可一次性募資10億美元量級(以73億美元估值、15%發行比例測算),顯著增厚一級資本,使公司擺脫對私募輪次的依賴;募集資金的60%計劃用于表內貸款投放,30%投入AI風控與開放銀行API研發,剩余部分為員工流動性及戰略并購,直接提升放貸能力與數據迭代速度。
其次,上市帶來的品牌背書可降低獲客成本:據CEO Laplanche透露,公開市場對合規與信息披露的嚴苛要求,相當于為Upgrade做了“零成本信用增級”,預計上市六個月內用戶獲取成本可再降8%–10%,對應凈息差擴大40–50個基點。
更強的資本實力有助于Upgrade獲取銀行控股公司(BHC)牌照,一旦獲批即可吸收零售存款,資金成本有望從當前的3%降至2%以下,與Synchrony、Discover等持牌消費金融公司處于同一水平,從而釋放更大利差空間。
二級市場流動性的提升也為未來并購打開窗口:公司計劃以股票+現金方式收購區域車貸及BNPL標的,快速補齊中小企業信貸與跨境支付場景,形成“信貸+支付+存款”閉環,對標Affirm+Chime的混合模式。
風險方面,上市后公開市場對公司季度盈利與違約率波動更為敏感,若2026年美國經濟出現輕度衰退,Upgrade需要把撥備覆蓋率提高至12%以上,可能階段性壓縮利潤;此外,SEC對金融科技收入確認及資本充足率的新規,亦可能提高合規成本約3–5個百分點。綜合來看,上市將使Upgrade從一個高成長、高融資密度的獨角獸,轉變為資本充足、品牌溢價且具備并購能力的公眾公司,為其在2026–2028年沖擊百億美元資產規模和盈利“雙十”目標(ROE>10%、貸款年復合增速>10%)奠定制度基礎。
科技金融的未來范式
全球科技金融正站在“AI平權”與“監管常態化”交匯的新起點。
未來五年仍將保持兩位數以上的高速擴張。根據公開報道,中國金融科技市場正以13.3%的復合增速奔向2028年6,500億元規模,同期全球市場規模則將從2024年的1.34萬億元人民幣躍升至2032年的4.1萬億元,年復合增速15.1%。驅動這一曲線的核心動力來自三方面:首先,生成式AI、大模型與開源框架(如DeepSeek)顯著降低了風控、客服、投顧等高價值場景的落地門檻,使中小機構也能以“訂閱制”方式獲得頭部級技術能力,預計2029年僅中國金融業AI投入就將突破160億元,年復合增速30%;其次,監管由“整頓”轉向“常態化+鼓勵創新”,《“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明確金融機構科技投入不得低于營收的3%,為合規SaaS、RegTech、數據安全外包打開千億級預算池;最后,亞太、拉美等移動優先市場仍有12億“未銀行化”人口,BNPL、數字錢包、嵌入式信貸滲透率不足20%,為跨境支付、開放銀行API輸出帶來結構性紅利。
科技金融公司的競爭可能會從沿“縱、橫、外”三個維度展開——
縱向做深場景,AI風控從“貸前”延伸到“貸中資產動態定價”,通過實時知識圖譜將壞賬前置預警時間由30天縮短至7天;橫向做寬牌照,頭部公司正批量申請銀行、證券、保險經紀等多重資質,形成“支付+存貸+理財+保險”超級App,以數據共振攤薄二次獲客成本40%以上;
外向做生態輸出,把經過億級用戶驗證的KYC、反欺詐、信貸核算模塊封裝成可插拔的“金融樂高”,向產業互聯網平臺、SaaS廠商及海外challenger bank輸出,按交易量收取5–8個基點的技術服務費,打開輕資產第二增長曲線。
與此同時,行業也面臨利率上行、資產質量波動及數據合規三重挑戰,能否在2026年前把撥備覆蓋率穩定在10%–12%、把模型可解釋性提升到監管要求的L3以上,將決定公司能否從“高成長”順利過渡到“高盈利”。綜合來看,科技金融仍是一條坡長雪厚的賽道,但賽道內部正由“流量故事”轉向“利潤故事”,具備核心AI能力、多元牌照組合及跨境技術輸出平臺的公司,有望在未來五年跑出20%以上的復合收益率,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新“公用事業”。
AI技術正從“單點工具”躍升為“系統生產力”,把金融科技帶入“認知智能+工程化+硅基新范式”的第三階段,其可能性影響可概括為“降本、提效、擴界、合規”四大主線。
降本:大模型+MLOps讓高風險、高人力環節實現工業化“復制-粘貼”。AI審批、AI客服、AI催收已在頭部銀行全面鋪開,審批時間由天級縮至分鐘級,運營成本下降30%–50%。
提效:多模態數據融合使風險定價從“季度迭代”變為“在線自學習”。農行實踐顯示,AI信貸系統審批效率提升3倍,違約識別提前7天預警,為銀行節約2–3個百分點的風險成本。
擴界:生成式AI把金融服務嵌入語音、圖像、文字任何交互入口,催生“微場景”信貸與實時財富陪伴。未來五年,AI驅動的智能投顧與個性化保險滲透率有望從不足5%提升至25%,帶動新增管理費收入超千億元。
合規:可解釋AI、隱私計算與“監管沙盒”同步成熟,模型決策透明度、數據安全與倫理公平被納入金融機構考核,促使行業從“野蠻增長”轉向“可信增長”。預計2026年前,主流機構將建立AI價值評估體系,對算法偏見、數據泄露實行“零容忍”紅線管理。
AI不再只是金融科技企業的“效率插件”,而將成為決定牌照獲取、資本成本與客戶信任的“核心資產”。率先完成“模型-算力-數據”三位一體布局、并把AI工程化與合規治理內化為組織能力的公司,有望在未來十年持續享受20%以上的復合增長,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新基建”贏家。
展望未來,人工智能與金融科技的融合將邁向“認知—信任—生態”三重躍遷,完成從“技術替代人力”到“算法創造信用”再到“平臺重構價值鏈”的螺旋式上升。
認知層面,大模型與強化學習將驅動實時動態決策,實現“市場即模型、模型即服務”,讓每一次客戶交互都成為訓練樣本,使金融產品的迭代周期從季度級壓縮到天級,真正做到“T+0”的個性化金融。
信任層面,可解釋AI、隱私計算與區塊鏈不可篡改日志的結合,將重塑監管與市場之間的“技術契約”,把算法的“黑箱”轉化為可審計、可追責、可授權的“玻璃箱”,使數據要素在合規前提下高速流動,催生以聯邦模型為底座、跨區域共享的“信用互聯網”。
生態層面,AI不再只是金融機構的內部工具,而將作為標準化“金融能力單元”嵌入產業互聯網、政務鏈、消費鏈的任意節點,形成以場景為入口、以數據為燃料、以算力為引擎的“無感金融”新生態。
資金流轉與風險定價將像水電一樣即取即用,金融與非金融的邊界進一步消融,推動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在更高維度上耦合。對于置身其間的企業而言,唯有將AI原生的工程化能力、合規化治理與開放化生態納入核心戰略,才能在下一個十年持續分享由“認知紅利”與“信任紅利”帶來的雙位數增長,成為數字中國乃至全球金融版圖上不可或缺的“新基建運營商”。這既是金融科技的星辰大海,也是人工智能賦能百業千行的時代注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