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財天COVER 陳大壯
編輯 | 朗明
金價高位運行下,金飾、金條不斷漲價,上游挖礦商喜笑顏開。
10月18日,中國最大的黃金生產企業紫金礦業發布三季報,公司前三季度總營業收入2542億元,同比增長10.33%;實現歸母凈利潤378.64億元,同比增長55.45%。
財報顯示,前9個月,紫金礦業挖出來的金子量價齊升,共賣出433.88億元,比去年同期的256.29億元增長近七成。
10月10日,公司趁熱打鐵,斥資86億元拿下一座新的金礦,拉開了大干一場的架勢。根據紫金礦業官網信息,公司目前擁有的旗艦金礦已達17座。憑借豐富的金礦資源,乘著黃金價格攀升的東風,截至10月22日,紫金礦業今年以來市值大漲約3900億元。
業績大漲,再買礦山
根據過往財報,紫金礦業的業績近幾年一直在穩步向前,而最新的財報顯示,公司前三季度378.64億元的凈利潤已經超過去年全年。如果按月均計算,紫金礦業每月能賺約42億元。

“伴隨金價上漲,黃金板塊已成為公司利潤增長的重要引擎。”紫金礦業解釋稱。
正如紫金礦業所講,2025年以來,在全球央行購金行為和黃金投資者的助推下,國際黃金市場上演了一場波瀾壯闊的上漲行情,繼10月初突破4000美元/盎司大關后,10月17日盤中再破4300美元/盎司,較年初上漲約60%。
價格和需求的利好傳導至黃金上游,紫金礦業自然成了受益者。
2025上半年,公司礦產金41噸,同比上升16.3%,得益于黃金價格大幅度上漲,毛利占集團毛利的38.6%。同期,集團礦產銅業務毛利占集團毛利的38.5%,剩下還有白銀、鋅、鋰、鐵、鉬等業務。
時間來到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礦產金產量增加至65噸,產量高速增長,且由于三季度金價同比上漲40%,直接使得黃金業務當季毛利達到108億元,占當季集團總毛利235.5億元的46%。
2025年上半年,公司向全體股東發了58.47億元的大紅包。此前的2024年,公司年度分紅首超百億元規模,位居A股2025年上市公司現金分紅榜第38位。
一些機構投資者也在紫金礦業身上賺得盆滿缽滿。目前,紫金礦業的機構投資者包括一些ETF,以及私募基金。其中高毅資產旗下兩只產品對紫金礦業的投資頗為長情,它們分別自2020年三季度、2021年二季度首次進入紫金礦業前十大股東之列。如今,高毅曉峰系列一只產品仍然位居前十大股東之列。
在股價大漲的背景下,紫金礦業還在擴大挖礦盤子。10月10日,紫金礦業控股子公司紫金黃金國際,正式完成了對哈薩克斯坦Raygorodok金礦(下稱“RG金礦”)的100%收購。收購完成后,紫金黃金國際旗下在產黃金礦山增至9座。
據悉,RG金礦位于哈薩克斯坦黃金成礦帶,資源量較大,為大型在產露天礦山,基礎設施完善,項目選礦工藝成熟,2023年至2024年年均產金6噸。
紫金礦業認為,這座新金山的加入,有望支撐公司2028年礦產金100噸至110噸的規劃目標。更重要的是,由于RG金礦是成熟礦山,RG金礦的綜合成本較低,盈利能力較強。紫金礦業稱,并購當年,RG金礦即可為公司貢獻產量和利潤,預期投資回報期短,經濟效益良好。
礦業巨頭的抄底之路
紫金礦業成長為市值約8000億元的礦業巨頭,其崛起背后離不開掌舵者陳景河對挖礦事業的執著。
陳景河1957年出生于福建省龍巖市。1982年,作為中國高考恢復后的首批大學生之一,他從福州大學地質專業畢業后進入福建閩西地質大隊,參與到紫金山金礦普查項目中。
在1992年完成初步勘探后,紫金山金礦進入實驗性開采階段,但效果不盡如人意,當時的結論是,這里黃金儲量僅有5.43噸,礦石品位不到1克,基本等同于一座廢礦。紫金山金礦因此被定性為“雞肋礦”,由上杭縣礦產公司接管開采工作。
不過,陳景河卻從這座雞肋礦中看出潛質,他主動出任上杭縣礦產公司總經理,將公司更名為“上杭縣紫金礦業總公司”,并突破常規拋棄傳統開采方法,采取了一種設備需求少、動力消耗低、投資省、見效快的“堆浸提金法”,僅用700多萬元就完成了一期工程建設,與最初2900萬元的預算相比,資金大幅節省。
此后幾年,陳景河持續升級技術,壓縮成本。1997年,紫金礦業宣布由洞采轉為露天采礦。當年,公司年產黃金1136.3千克,年利潤2000萬元,成為中國單體礦山保有可利用儲量最大、采選規模最大、經濟效益最好的黃金礦山。
技術層面之外,陳景河主導的紫金礦業改制,也對公司發展起到關鍵作用。據《經濟參考報》報道,紫金礦業改制工作始于2000年,主要包括員工入股和引入外部投資者。其間,陳發樹通過新華都集團及其關聯公司投入4800萬元現金,獲得了33%的股權,成為紫金礦業的第二大股東,為后者注入民企血液。
2003年,紫金礦業在香港成功上市,作為最大自然人股東的陳發樹,個人財富迅速增長,超過10億港元。到2008年紫金礦業回歸A股市場時,陳發樹直接持有4.486億股,同時通過其控股75.87%的新華都集團間接持有17.29億股,總市值超過100億元。而陳景河持有的股份數目則相對較少,為1.1459億股。
但自2009年4月限售股解禁之日起,陳發樹開始大幅減持所持股份,僅用半年時間套現就高達42億元。根據紫金礦業2020年中期報告,新華都集團當時僅持有0.98%的股權。此后,該集團已退出紫金礦業前十大股東名單。陳發樹則是在2016年年報中,最后一次出現在前十名無限售條件股東名單中,持股數量1.1億股。
2025年三季報顯示,目前紫金礦業的第一大股東為閩西興杭國有資產投資經營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為22.89%。
僅守著紫金山一座礦山,紫金礦業能開采出的資源十分有限,陳景河的商業能力在逆勢抄底多座礦山的過程之中得以體現。
2002年,黃金價格走低,很多礦企經營困難,亟待出售,陳景河將貴州水銀洞金礦、吉林琿春金銅礦收入囊中。
而隨著公司的發展,國內礦山已不能滿足陳景河的胃口,他在吉爾吉斯斯坦、澳大利亞、哥倫比亞等多個海外地區四處出擊。
其中,公司2012年收購的澳大利亞諾頓金田,是中國企業首次在海外收購黃金礦山;2015年收購位于剛果(金)的卡莫阿-卡庫拉銅礦,收購時其銅資源量僅為2400萬噸,收購第二年就新探獲940萬噸銅資源,礦山整體資源儲量達到中國銅資源總量的1/3,這筆收購也被業界載入經典收購案例。
到2024年年底,紫金礦業已在全球17個國家擁有超過30個大型礦業項目,涵蓋金、銅、鋰、鋅等金屬。據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從2019年到2024年,紫金礦業所收購礦山的平均收購成本約為每盎司61.3美元,而同期業內平均收購成本約為每盎司92.9美元,較紫金礦業高出52%。陳景河的抄底精準度可見一斑。
據Wind可查到的數據,截至2024年,董事長陳景河在紫金礦業的持股數為8510萬股,在持股數量不變的情況下,按10月17日30.17元收盤價計算,其持股市值超過25億元。
由于紫金礦業的主要黃金資產均在海外,為更好進軍國際市場、拓寬國際融資渠道、提升公司整體估值水平,2025年9月30日,承載著紫金礦業黃金主要開采任務的紫金黃金國際被分拆赴港上市。
該股發行時獲全球投資機構追捧,實現大幅超額認購,高瓴、貝萊德、高毅資產、太平洋保險、泰康等基石投資者合計認購規模超50%。上市首日,公司股價高開高走,收盤價達120.6港元,較發行價上漲約68%。截至2025年10月17日,股價進一步上漲至147.80港元,總市值約4000億港元,較上市時整體市值上漲超100%,位列全球黃金礦業企業市值第4位。近幾日,紫金黃金國際股價有所回落,市值在3600億港元左右。
至此,以A股紫金礦業為核心,輔以H股紫金黃金國際、A股藏格礦業的“紫金系”上市軍團形成。紫金黃金國際的大股東之一紫金礦業西北、藏格礦業的大股東之一紫金國際控股,均由紫金礦業全資持股。
下一個“紫金黃金國際”何時誕生?
“前腳剛推紫金黃金國際上市,后腳就大舉收購金礦,68歲的陳景河依然雄心勃勃。”有投資者如是評價。
事實上,礦企對礦山資源的“搶購”從未停止。
自2023年以來,山東黃金便完成對山金國際28.89%股權、大橋金礦采礦權、昶泰礦業70%股權、加拿大Osino Resources 100%股權的收購。
進入2025年,國際金價不斷刷新歷史高點,礦企收購動作再加快。2025年6月,洛陽鉬業用30.76億元完成對加拿大Lumina黃金公司的收購,從而獲得后者核心資產厄瓜多爾凱歌豪斯金礦。
10月,緊隨紫金礦業之后,盛屯礦業發布公告稱,擬以13.5億元收購加拿大Loncor公司,從而獲得后者位于剛果(金)的阿杜姆比金礦。有意思的是,盛屯礦業實控人姚雄杰,同樣是福建龍巖人,他不僅是陳景河老鄉,而且也是通過一路并購帶領公司上市、壯大,有媒體比喻盛屯礦業為“紫金礦業”的翻版。
“雖然市場普遍對黃金走勢持樂觀態度,但誰也無法準確預測,當各類避險情緒驅動消退后,黃金價格還會怎么走。礦企們用實際行動說明,乘著金價上漲的東風,抓住機遇,趕緊挖礦才是正經事。”上述投資者對《財經天下》表示。
然而,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搶購礦山是要付出成本的。截至2025上半年,紫金礦業總資產為4397億元,總負債達2479億元,資產負債率為56.36%,不僅較2024年底有所增長,而且高于同期中金黃金(44.78%)、洛陽鉬業(50.15%)等同行業公司。
可以說,沒有高杠桿,紫金礦業很難完成如此迅猛的擴張,進而可能錯失最佳發展窗口。
但如果金屬價格進入熊市,或是新礦產出不及預期,對紫金礦業來說,都意味著巨大的風險和沉重的財務負擔,會嚴重考驗其現金流管理和生存能力。
此外,紫金礦業的礦山主力軍分布在海外,2025年上半年境外資產占總資產的比例為47%,海外礦山形勢復雜,管理不受控,時有意外事件發生。
為了避免對單一金礦業務的依賴,紫金礦業早早開啟多步走戰略。
其在2024年年報中寫道,公司黃金資源量及產量位居全球前六,同時公司是中國第一、全球第四的礦產鋅生產企業,礦產銀產量也是中國領先。未來,公司還將發力鋰礦、新能源新材料業務。
縱觀陳景河40余年挖礦之路,他把一家廢礦山點石成金為市值約8000億元的上市公司。未來,憑借找礦、買礦的超能力,陳景河是否能復制出第二家、第三家“紫金黃金國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