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圓
在地方財政壓力持續加大的背景下,各地都在迫不及待地尋找自救方法。一場圍繞國有資源、資產、資金的改革正在加速推進。
據《湖北日報》10月17日消息,湖北省委副書記、省長李殿勛16日在武漢市調研國有“三資”管理改革并召開推進會部署安排重點任務。他在當天的推進會上特別提到,要進一步深化認識,更加深刻把握“一切國有資源盡可能資產化、一切國有資產盡可能證券化、一切國有資金盡可能杠桿化”三項原則,更加科學運用“能用則用、不用則售、不售則租、能融則融”四種方式,進一步推動全省國有“三資”管理改革取得更大成效。
國有“三資”指的是國有資源、國有資產、國有資金。資源,主要指國有礦產、林業、水利、能源、土地、數據等6類資源,具有運營屬性,是政府與市場有效銜接的關鍵。資產,主要指實物、股權、債權、特許經營權、未來收益權等5類資產。資金,主要指趴在賬上的“閑置和低效”兩類國有資金。
李殿勛的公開表態被普遍解讀為湖北總額龐大的“沉睡”資源將被喚醒。湖北省財政廳負責人曾在去年底表示,全面盤點國有資產、資金、資源,逐項確認、確權、確值,全省共清理出國有“三資”21.5萬億元。
“從整體上看,這一改革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全面盤活國有資源、國有資產,有效提高國有資源、國有資產的使用效率,增強價值創造力、競爭力、抗風險能力與盈利能力,進而促進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優做強做大。當然,其中資源的資產化無疑也有助于擴大財政收入來源和化解債務風險。” 中國企業聯合會特約高級研究員劉興國對界面新聞說。

東方金誠結構融資部執行總監張文玲對界面新聞表示,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占比高,城投平臺存量資產周轉率不足,證券化有利于激活百萬億元級沉睡資產。政策驅動疊加技術迭代,資產證券化正從單純融資工具升級為“存量資產激活—債務風險緩釋—再投資循環”的重要樞紐,未來五年有望成為地方政府資產負債表優化的重要手段。
國資改革專家周麗莎對界面新聞表示,資產證券化是盤活存量的高級形態,但其成功的前提是底層資產的健康。推動證券化,目的是為了融資,更是為了倒逼企業提升資產質量和運營效率。實踐中,必須堅持 “資產擇優” 原則,確保入池資產能產生獨立、穩定、可預測的現金流。“資源資產化”的關鍵在于明確 “哪些資源能轉,按什么標準轉,為誰而轉”,核心在于確權與評估,防止“公共性”流失。
“另外,必須強調‘適度杠桿’和‘風險可控’原則。建立嚴格的國企負債率監控預警體系,對不同行業、不同功能的國企實行差異化管控,嚴禁為了追求杠桿而大量采用結構復雜、成本高昂的‘明股實債’等隱性融資方式。”周麗莎說。
實際上,國有“三資”改革并非湖北首創。
2023年3月,湖南省國有“三資”清查處置與管理改革工作推進會議在長沙召開,時任常務副省長的李殿勛在會上提到,要把國有“三資”清查處置與管理改革作為解決當前經濟領域困難和問題的邏輯起點,持續全面深入推進。他當時提到,要準確理解“一切國有資源盡可能資產化、一切國有資產盡可能證券化、一切國有資金盡可能杠桿化”三項處置原則,務實把握“能用則用、不用則售、不售則租、能融則融”四類處置方式,加快完善政策,規范處置程序,合理分配收益,提升處置效果。
在此之后,根據公開報道,湖南省內的岳陽、長沙等地都啟動了“三資”工作。
“三資”改革在上述地區取得了一定效果。岳陽市財政局曾發文提到,2023年,岳陽市通過盤活資產、激活資源、舞活資本,盤活國有“三資”總量超過600億元,有力拉動了財政收入增長。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預算地方收入200.2億元,同比增長8.2%,規模、增幅居全省前列。湖南省財政廳網站在2023年底發文稱,在“三資”改革的推進下,2023年1-10月,全市實現盤活“三資”可用財力247.51億元、盤活“三資”總收益超過500億元。
2025年1月,李殿勛在湖北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當選為湖北省省長。兩個月后的3月25日,李殿勛主持召開省政府專題會議,其中的一項議題就是研究深化全省國有“三資”管理改革工作。
從具體的改革動作來看,資產證券化成為湖北在“三資”改革上的重點發力方向。
湖北省國資委、省地方金融管理局今年4月聯合印發《推動省屬企業國有資產證券化工作方案》提出,明確可證券化資產分類,開展全面對照清查。省屬企業清查股權、實物資產、債權、特許經營權和未來收益權等五類可證券化資產,摸清存量底數并建立清單;有效整合利用,持續分類推進證券化。
具體項目方面,洪山智能大廈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發行商業房地產抵押貸款支持證券(CMBS),一次性融資3.01億元。長江產業集團子公司長江新材的供應鏈ABS及應收賬款ABS項目已順利通過內部決策流程,并完成了中介機構的遴選工作,力爭在今年內完成首單發行。武漢公交集團將線路票款的未來收益權作為基礎資產,發行了首期6.01億元的華中首單碳中和資產支持票據。
根據今年6月公布的《湖北省深化國有“三資”管理改革推動大財政體系建設走深走實總體工作方案》的安排,截止到11月底,各地要形成國有資產和盤活項目“兩張清單”,鞏固提升盤活利用效果。12月10日前,各市州匯總本地區工作情況,省有關部門匯總本領域工作情況,報省財政廳。適時組織召開全省改革總結推進會,系統分析經驗成效,鞏固改革成果,推動建立健全國有“三資”管理長效機制。
劉興國表示,“三資”改革的推進,無論是對深化國資國企改革而言,還是對落實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來說,都具有重要意義。
“從改革目標中提出的 ‘盡可能’可以看出,這一次的改革旨在探索三個邊界,這都是國資國企改革的深水區和硬骨頭。而隨著資源資產化和資產證券化的加快推進,顯然將有助于更好實現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市場化配置。”劉興國說。
他表示,無論是資源資產化,還是資產證券化、資金杠桿化,其實都面臨一定的風險,必須做好風險防控。具體來說,他指出,資源資產化需要防范生態安全、信息安全等風險,資產證券化需要防范國有資產流失和控制權喪失等風險,資金杠桿化需要防范債務違約和資金鏈斷裂等風險。
談及湖北的“三資”改革能否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劉興國表示,從國資國企改革“由點及線再到面”的總體改革思路看,改革先會在某些地區、領域或企業先行先試,在取得成功經驗后再進行推廣。湖北的這一次改革,應該是全國國資國企改革的一次嘗試性探索,在探明了三個“盡可能”的合理邊界后,有望在全國整體推進,甚至不排除會有新的試點省份在近期推出類似改革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