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陸柯言
界面新聞編輯 | 文姝琪
聞泰科技(600745.SH)子公司安世半導體突遭荷蘭政府“鎖喉”,或將引發全球汽車供應鏈“斷供”危機。
安世半導體(Nexperia)是來自荷蘭的一家知名半導體公司,主要生產和測試半導體技術軟件集成電路、電子元配件、系統級封裝技術及其應用材料和其他電子產品。2019年,聞泰科技以268.54億元收購安世79.98%股權,后續加碼至全資控股。這是中國企業首次收購具有全球領先地位的半導體公司,也讓聞泰科技這家手機ODM制造龍頭,逐漸向半導體業務轉型。
但荷蘭政府突如其來的凍結令,讓安世半導體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亂。
9月30日,荷蘭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動用《商品供應法》下達部長令,強行凍結安世半導體全球30個主體的運營、暫停原CEO張學政的職務,并強行任命擁有“決定性投票權”的外籍董事,實質剝奪了聞泰科技的控制權。
這是全球商業史上少有的以國家安全為由、強制干預其他國家企業正常經營行為的事件。如今,安世半導體的全球生產已經受到嚴重影響。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安世半導體東莞工廠已開始實施出貨限制。由于全球多家工廠生產均收到影響,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ACEA)已于近日發出警告,安世事件將會引發汽車供應鏈中斷,并對其他行業產生溢出效應,“影響非常嚴重”。
10月19日,荷蘭經濟事務大臣文森特·卡雷曼斯(Vincent Karremans)就安世半導體相關事宜發表公開聲明。他將此次強行干預的原因歸結為防止歐洲芯片技術完全依賴外國,以及阻止CEO轉移資產。他還否認荷蘭政府此次行動與美國制裁有關。
但事實是否真的如此?
是“資產轉移”,還是合理的本土化戰略?
卡雷曼斯在采訪中解釋了對安世半導體下達凍結令的原因。他表示,安世半導體是歐洲(包括荷蘭)目前僅剩的、具備相當規模芯片生產規模的企業。“然而,公司CEO一直在暗中轉移公司資產、將業務遷往海外,這會讓歐洲在芯片領域的地位陷入極其被動的境地。”
然而,安世半導體的核心制造環節(即晶圓生產)主要在德國漢堡的工廠進行。據界面新聞了解,其運營模式是全球化分工的典型:晶圓制造在歐洲,封裝與測試則在亞洲完成。這是現代半導體產業一種高效的供應鏈模式,并不屬于“資產轉移”。
聞泰科技內部人士告訴界面新聞,安世半導體的本地化產能布局,也源于其歐洲核心客戶提出的“China for China(在中國,為中國)”本土化戰略。“China for China”要求跨國企業將其核心的研發、生產和供應鏈能力深度布局在中國本土,這不僅是一種供應鏈安全的考量,也能夠更高效地服務于龐大且快速增長的中國市場。
例如,為了滿足供應鏈本土化需求,自去年以來,意法半導體、英飛凌、恩智浦等IDM廠商就都宣布了“China for China”戰略。其中,意法半導體已宣布將其40nm MCU交由中國晶圓代工企業華虹集團代工,恩智浦也表示將建立一條中國供應鏈。
上述人士告訴界面新聞,安世半導體本地化戰略決策并非由個人獨斷,而是由公司的德籍首席運營官Achim Kempe及其領導的德國團隊全程主導規劃與執行,關鍵環節也由歐洲籍高管負責。作為控股股東,聞泰科技嚴格遵循了上市公司治理規范,依法召開了董事會、監事會及股東大會進行審議,關聯方均依法回避了表決。
安世半導體的前身是荷蘭皇家飛利浦的半導體業務部門。上述人士介紹道,從恩智浦分離時,其原有的技術平臺主要集中于6英寸與8英寸晶圓的分立器件,并不具備IGBT、ICS、SGT及12英寸晶圓的先進制程技術。公司在發展過程中,通過聯合研發獲得了其原先不具備的先進制程技術,相關知識產權為共同所有。
“這些技術合作,增強了安世半導體自身的技術儲備與產品競爭力,也并非單方面轉移。”這名人士補充道。
事實上,在聞泰科技主導安世半導體期間,后者業績實現了高速增長。2018年,安世半導體營收僅十數億歐元,毛利率為25%。而到2022年,這家公司營收已經增長至23.6億歐元,毛利率突破42.4%,全球車規級功率芯片市占率超過30%。
驚人的“巧合”?
安世半導體正在遭受兩面夾擊。
荷蘭政府對其下達行政命令的時間是2025年9月30日。同一天,美國工業和安全局就發布新規,將美國出口管制限制擴大至由美國實體名單上的一個或多個實體持有至少50%股權的實體。盡管安世半導體并未被明確提及,但聞泰科技于去年12月就被列入上述實體名單,安世也因其聞泰科技全資子公司的身份而被波及。
荷蘭政府與美國商務部的雙面夾擊均發生在同一天,也引起外界質疑這并非常規的企業干預,實為地緣政治的操弄。
雖然卡雷曼斯在采訪中強調這是一種“巧合”,但他也同步透露,美荷官員在2025年6月的會晤中,美方就已明確要求安世半導體“中國籍首席執行官必須更換”才能獲得制裁豁免。這也意味著,荷蘭政府在行動前數月已知悉美方意圖。如此高度同步的監管行動,顯然難以用簡單的“巧合”解釋。
并且,在10月1日下達行政命令后,荷蘭經濟部隨即以“利害關系人”身份向企業法庭發函,明確要求法庭“盡快處理”并“在最短時間內作出決定”,這與其一向倡導的司法獨立性相悖。
更令人不解的是,從9月30日行政凍結,到10月7日完成CEO更替、股權托管等全部核心裁決,整個過程僅用了7天。而歐洲同類案件的審理周期平均長達三個月左右,也令人質疑司法程序是否被加速以配合行政目標。
此外,卡雷曼斯還在采訪中表示,啟用《物質供應法》是出于“關乎荷蘭和歐洲經濟的重大利益”,但法律適用前提和實際效果均與此聲明相悖。
《物質供應法》是一部源于1952年冷戰時期、旨在應對戰爭等極端危機的緊急狀態法。在安世半導體持續正常運營、未出現供應中斷的情況下動用此法律,其必要性與合理性存疑。此外,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接管”一家中國公司的海外子公司,在歐洲幾乎沒有先例。即便安世半導體可以繼續生產,但荷蘭政府仍有權阻止或推翻其認為“有害”的決策。
事實上,作為大眾、寶馬、奔馳等一線汽車品牌的關鍵供應商,安世半導體的控制權風波已經引起歐洲乃至全球汽車供應鏈危機。大眾汽車公開承認,芯片庫存僅能維持三周,德國沃爾夫斯堡工廠已瀕臨停工,寶馬和奔馳的新能源生產線也因缺芯陷入停滯。當下的斷供擔憂,恰恰損害了歐洲核心產業的利益。
針對安世半導體現狀,10月21日,商務部部長王文濤應約與荷蘭經濟大臣卡雷曼斯通話并交換意見。王文濤表示,中方高度重視中荷經貿合作。荷方針對安世半導體采取的有關措施,嚴重影響全球產供鏈穩定。中方敦促荷方從維護全球產供鏈安全穩定的大局出發,秉持契約精神和市場化、法治化原則,盡快妥善解決問題,保護中國投資者合法權益,營造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
卡雷曼斯則表示,荷方高度重視荷中經貿關系,愿與中方密切溝通,為安世半導體問題尋找建設性的解決方案。
全球汽車供應鏈正在等待“急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