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幾年市場利率一直處于下行趨勢,以風險極低和收益穩健,被穩健型投資者奉為圭臬的貨幣基金,其收益率也處在下行趨勢。
盡管近期多家基金公司下調了其貨幣基金的費率,比如:10月10日,天弘現金管家貨幣市場基金公告將基金的管理費年費率由0.33%調低為0.15%;銀華多利寶貨幣市場基金宣布自10月18日起基金托管費年費率由0.10%調低至0.05%。但仍舊難掩貨幣基金收益率“感人”的事實。
Wind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0月16日,共有80余只貨基的七日年化收益率已跌破1%。盡管收益下降,貨幣基金的規模在今年反而實現增長。
場內的貨幣ETF同樣命運多舛,在全市場960只貨幣基金ETF中,年初至今收益超過1%的僅17只,其中占比不到2%。而這樣的收益水平甚至不如銀行的定存類產品。
年初至今僅17只貨幣類ETF產品收益破“1”

數據來源:同花順IfinD 截至:2025.10.23
然而,一個看似矛盾的現象正在公募基金市場悄然上演:一邊是貨幣基金的收益率持續走低,已有65只產品7日年化收益率跌破1%,最低甚至不足0.8%。另一邊卻是貨幣基金的規模不斷上升。
中基協發布的最新公募基金市場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底,我國貨幣基金總規模約為14.81萬億元,與去年年底的13.61萬億元相比增長1.2萬億元。
對比年初數據看,貨幣基金增量最為突出,7個月內規模新增超1萬億元,從今年5月開始,年內公募貨幣基金規模首次突破14萬億元關口,并連續4個月維持在14萬億元之上。

數據來源:同花順IfinD 截至:2025.10.23
這矛盾的背后反映出當前資產荒之下穩健投資者的左右為難
后疫情時代,居民的收益訴求首先是穩定。在2022年底債市負反饋的沖擊下,居民首先注重收益穩健,因此2022年下半年到2023年上半年開放式理財很顯著縮量,封閉式理財的規模反而穩中有增,占比顯著增長。
在如今廣譜利率持續走低背景下,居民的流動性訴求不斷提升,但前面提到居民風險偏好仍然處于低位,因此在流動性管理方面有一定的優勢貨基似乎成了穩健投資者為數不多的選擇之一。
近期權益市場行情波動和不確定性增強,存在部分資金還未做好購買債基或股基的準備,出于過渡需求暫時投向了貨幣基金。除此之外,貨幣基金具有門檻低、風險低、流動性高等特點,加上為了吸引年輕人的便捷需求,根據其投資消費偏好,一些貨幣基金與購物場景做了結合,多方因素的疊加規模仍持續增長。
穩健投資者還有哪些備選項?
首先就是短債基金,2025年以來,短債基金平均7日年化收益率穩定在2.8%-3.2%,最大回撤不足0.3%,遠超貨幣基金收益,且流動性接近活期,成為投資者“閑置資金的優選去向”,其核心價值在于“穩”與“活”的平衡。
相較于貨幣基金而言,短債基金在可投范圍、資產久期和杠桿率等方面相對具備更加靈活的操作空間,可以通過適度拉長組合期限、增加信用債投資、提高杠桿率等方式來爭取相對更高的風險收益。
相較于中長期純債基金而言,由于短債基金將非現金資產的80%投向剩余期限不超過397天的債券資產,也決定了其相對受利率變化的影響較小、流動性也更強。拉長時間維度看,Wind數據顯示,萬得短期純債型基金指數自2006年7月31日發布以來,連續19年實現年度正收益,年均漲幅介于0.65%—6.13%。

數據來源:Wind 時間區間:2006-2024
從產品端看,結合規模和收益來看有兩只產品表現較為亮眼,分別是:長城短債A和鵬華豐恒A,兩只產品不僅在2季度業績端排名靠前,同樣在規模上也是TOP20的存在,因此這兩支基金在多維度表現都較為出挑。
2025第二季度短債業績排名靠前

數據來源:Wind 截至:2025.06.31
其次紅利資產也是不錯選擇,隨著三季報的陸續發布,許多上市公司也在擬定相關的分紅事宜,紅利資產再度受到追捧,“紅利指數”憑借持續分紅與相對低波動,成為組合配置中的明星選手,也是穩健投資者的另一個選擇。
中證紅利指數行業分布相對均衡,前三大行業金融(25.2%)、能源(19.4%)和工業(19.3%)合計占比63.9%,構成核心支柱。原材料(12.8%)與可選消費(12.4%)權重接近,形成有效補充。該指數顯著偏向傳統周期板塊(金融、能源、工業、原材料合計76.7%),對宏觀經濟周期敏感度高。
從業績端看,盡管今年上半年成長風格一騎絕塵,但是中證紅利整體的收益率依舊維持在4.5%左右,相對于貨幣基金的與銀行定存1%的水平,紅利整體收益也算中規中矩。而其波動基本控制在15%以內,在市場中也配的上穩健二字。

數據來源:同花順IfinD 截至:2025.10.23
從產品端看,由于其成立時間最早(2008.05.26),因此場內跟蹤的產品比較豐富,產品總規模在2024年“資產荒”時期有較大增長,整體維持在300億左右。相關ETF有6只,易方達中證紅利ETF (515180)規模超85億位居首位。招商中證紅利(ETF 515080)規模超過70億同樣也是跟蹤該指數的重量級選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