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圓
10月24日,中共中央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和解讀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
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鄭柵潔在發布會上表示,《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深入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科學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大力實施城市更新等舉措,這將有力促進投資和消費良性循環,蘊含巨大內需空間。
“這里舉個例子,‘十五五’時期預計將建設改造地下管網超過70萬公里,新增投資需求超過5萬億元。”鄭柵潔說。
周四公布的四中全會公報提出,建設強大國內市場,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堅持惠民生和促消費、投資于物和投資于人緊密結合,以新需求引領新供給,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促進消費和投資、供給和需求良性互動,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資深研究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張斌此前公開撰文指出,在一些傳統的基礎設施投資領域,如鐵路、公路、機場、電網及部分水利設施,我國已經取得了很大成就,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發達國家。然而,在服務于民生的公共投資方面,我們仍有很大的補短板空間。

他強調,短期內走出需求不足的負向螺旋循環,需要公共部門投資和公共部門信貸發揮引領作用。目前,我國在教育、文化、體育、地下網管、城市道路、保障性住房建設等直接服務民生的公共領域的投資還有很大差距。
“如果要提高居民生活質量,讓經濟發展進入更高層次,僅僅滿足基本的物質需求是不夠的,還需要在文化、體育、生活服務等各方面進行改善,而這正是公共投資可以發揮作用的地方。”張斌強調。
銀河證券在近期發布的研究報告中也提到,隨著隨遷子女教育權利保障持續強化,教育數字化成為關鍵支撐。預計高教基建領域的宿舍、教學樓等硬件建設需求,智慧校園的信息化系統搭建需求,以及配套教育服務需求將進一步釋放。
另外,報告指出,住房政策未來將聚焦存量提質與民生服務補短板。一是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重點實施老化管線更新、加裝電梯、節能改造及環境整治,提升既有住房安全與能效水平;二是完善社區服務設施配套,配建養老、托育、停車充電及便民商業等服務設施,增強社區全齡友好性和居住便利度。


